第十六節 遣興五首(1 / 2)

鶴注編在乾元二年秦州作。

蟄龍三冬臥①,老鶴萬裏心②。昔時賢俊人③,未遇猶視今④。嵇康不得死⑤,孔明有知音⑥。又如攏抵鬆⑦,用舍在所尋。大哉霜雪幹⑧,歲久為枯林。(此詩見賢者在世,貴逢知己。後四章,皆發端於此。在六句分截。上言抱誌欲伸,今古皆然。下言遭遇不同,榮辱遂異。用此意作起結,章法甚古。叔夜、孔明,不宜專承臥龍,亦不當分頂龍鶴。起語乃托興,蓋自傷不得誌而發歟?)

①《易》:“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②“黃生注”老鶴,指嵇康。《世說》:人言嵇延祖如野鶴之在雞群,王戎曰:“君未見其父耳。”《舞鶴賦》:“結長悲於萬裏。”

③《後漢?周燮傳》:“開東閣,延賢俊。”

④《京房傳》:“臣恐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也。”

⑤《晉書》:鍾會以;日憾言於文帝曰:“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因語康欲助毋丘儉,殺之。

⑥《蜀誌》:諸葛亮躬耕攏畝。徐庶言於先言曰:“孔明,臥龍也,將軍宜在駕過之。”先王遂詣亮。陶潛詩:“知音苟不存。”

⑦蔡豈《漢津賦》:“上控隴坻,下接江湖。”

⑧王績《詠鬆》詩:“何時畏斧斤,幾度經霜雪。”

其二

昔者龐德公①,未曾入州府。襄陽耆舊間②,處士節獨苦③。豈無濟時策,終竟畏羅署。林茂鳥有歸,水深魚知聚④。舉家隱鹿門,劉表焉得取。(此言不能如孔明之救時,則當如龐公之高隱,上四敘述其事,下六推見其心。《杜臆》:“豈無濟時策”,公自寓也。)

①《後漢書》:龐德公居峴山南,未嚐入城府,荊州刺史劉表就候之,謂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龐公笑曰:“鴻鵠巢於高林,暮而得所棲。黿鼉穴於深淵,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棲而已。”因釋耕隴上。表歎息而去。後遂攜妻子,登鹿門山,采藥不返。

②晉習鑿齒撰《襄陽耆舊記》。

③鮑照詩:“投心障苦節,隱跡避榮年。”

④《淮南子》:“水深則魚聚,木茂而鳥樂。”曹植《離思賦》:“水重深而魚悅,林修茂而鳥喜。”

其三

陶潛避俗翁①,未必能達道②。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③。達生豈是足④,默識蓋不早⑤。有子賢與愚,何其掛懷抱⑥。(彭澤高節,可追鹿門。詩若有微詞者,蓋借陶集而翻其意,故為曠達以自遣耳,初非譏刺先賢也。)

①《晉書》:陶潛,字元亮,博學善屬文,嚐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以親老家貧,為鎮軍建威參軍事,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在縣,公田悉種秫穀,妻子固請,五十畝種秔。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歎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兒耶。”義熙三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辭》。

②《墨子》:“未必達吾道。”

③陶有《飲酒》詩:“顏淵故為仁,長饑至於老。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④《莊子》:“達生之情者傀。”注:“傀,大也。”謝靈運詩:“萬事難並歡,達生幸可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