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老師指揮著參加站崗的同學們3人一組,每次兩組6人,每組的中間男生手持少先隊隊旗,兩邊各有一位女生護旗。
同學們身穿幹淨整齊的校服,脖子上係著鮮豔的紅領巾,手上帶著雪白的手套。每組站崗15分鍾。
15分鍾,轉眼間就過去了。在這短暫的時間裏,等待上崗的祖皓喆,反複回憶訓練時老師強調的動作要點。
當輪到祖皓喆他們組站崗的時候,祖皓喆發揮的很好,他帶領兩位護旗手,順利地接替了前一組。
走上台階,接過旗幟,祖皓喆的手開始抖動。但是,當祖皓喆想到,自己是以一個北京市東直門中學少年先鋒的形象,麵對全國的,甚至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民時,祖皓喆握緊雙手,竭力地穩定自己的心神。
祖皓喆想到身後高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這是多少人夢想,但卻難以觸及的曆史的見證。而此刻,紀念碑正緊靠著自己,陪伴著自己,他便不再緊張害怕。
祖皓喆昂首挺胸,心中隻想著最好地完成任務,決不能辜負肩上擔負的光榮使命。
第一天的站崗任務,在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順利結束。
第二天,也就是4月18日,祖皓喆和同學們穿著整潔幹淨的校服,佩戴著紅領巾和校徽,每人還帶了一雙白色手套。
遠遠地望去,同學們筆直地站成一排,成為天安門廣場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成為眾多遊人拍照片的背景。
此時,祖皓喆覺得自己不僅代表著自己所在的班級,而且還代表著東直門中學,甚至還代表著首都的中學生少先隊員。這讓祖皓喆認識到,參加站崗的重要意義。
這時,該祖皓喆他們這組同學上崗了。隻見同學們邁著統一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走向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上。
這是祖皓喆第二次來到紀念碑前。祖皓喆後來回憶說:
我俯視著廣場上熙熙攘攘的人們,百種感受交彙在心頭。
今天有數以萬計的外地人來到北京,為的就是看一眼天安門廣場,瞻仰偉大的毛主席,而我們就出生在北京,就生活在中國的首都。這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啊!
雖然一個小時不長,但是,祖皓喆卻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民英雄的偉大。
祖皓喆感慨地說:
“雖然,他們可能隻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戰士,可是此時,他們卻無比崇高,無比偉大!”
“他們為了中國的和平,為了今日我們能過上好日子,他們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他們用自己的血與肉,創造了新中國,並換來了今日我們的幸福。說他們偉大並不為過。”
此時此刻,祖皓喆真心地對地下的英魂說:
“你是我們所有中華兒女的榜樣,我們要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
而參加站崗的東直門中學的張健同學,麵對著天安門城樓,他看到了天安門城樓前,五星紅旗下的解放軍戰士們,一個個挺拔的身姿,就像一棵棵鬆樹,一動不動時,他也情不自禁地挺起了胸脯,顯得更有精神了!
當張健完成站崗任務,走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時候,他的心中突然感受到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張健在回顧這兩天站崗的經曆時,他說:
“雖然站崗很辛苦,但是我們用自己堅強的意誌挺了過來。”
“在以後的生活中,我也明白了:隻要有毅力,沒有什麼困難克服不了!”
在4月18日站完崗後,為獎勵參與站崗活動的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天安門城樓。這讓每個同學都興奮不已。
登上城樓,黃大為同學站在當年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地方,眺望天安門廣場,心情萬分激動。
在1986年實施站崗活動以來,在20多年的時間裏,北京共有30多萬名少年,在英雄紀念碑前站過“少年先鋒崗”。
此項活動的堅持不懈地開展,旨在北京市廣大初中少先隊員中,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教育。
事實證明,教育的成效是卓著的,此項活動點燃了更多的少年熱愛祖國、報效祖國之心,並成為他們一生中最為難忘的記憶。
深情參觀延安革命紀念館
1997年6月,延安革命紀念館被中宣部確定為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延安革命紀念館是1950年7月建立的,是中國最早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之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王家坪。當初稱為延安革命博物館,館址在南關原陝甘寧邊區交際處院內。1951年2月,文物陳列室正式對外展出。1952年紀念館遷到城內鳳凰山麓。
1997年1月13日,在中共中央、毛澤東進駐延安60周年紀念日落成揭幕。
延安革命紀念館成為每位來延參觀、考察、旅遊者必到之處。早在1973年,周恩來在該館參觀時,指出:
一個黨史陳列,就是一部黨史教課書。
延安革命紀念館就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最為生動的教材,是中國20世紀一個輝煌的聚光點。
在1997年“七一”前夕,陝西青年學生李明一行人,來到了革命聖地延安。
李明他們是從西安乘汽車,經過黃帝陵、壺口瀑布後,到達延安的。
延安的導遊在黃帝陵接應李明一行人。導遊一上車,就使大家感覺到,這裏的導遊與別處不一樣,用貼上“紅色”的標簽來形容導遊們,一點也不為過。
李明他們的導遊是一位女孩,大概20出頭的樣子。
導遊告訴他們,自紅色旅遊線路開通之後,人流量非常大。由於導遊人手少,因此她們隻能超負荷工作,以至許多人都累得說不出話來了。
但是,按照慣例,這位導遊還是給李明他們唱了一首陝北民歌。隨後,導遊從包裏拿出一疊紙,發給每個人。李明一看,原來是革命歌曲的歌詞。
刹那間,大家全都來了精神。導遊讓司機換上革命歌曲碟子,而後,李明他們跟著唱碟,一首一首地唱起來。此時此刻,大家仿佛回到了那激情燃燒的歲月。10多首革命歌曲唱罷,導遊便給李明他們講中國革命史,講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領導中國革命的故事。
到達目的地後,李明他們在導遊的引導下,沿著先輩們的足跡,先後參觀了楊家嶺、棗園、寶塔山等革命舊址,親眼目睹了新中國的締造者當時所處的工作、生活環境,使李明他們對延安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感受。
來到楊家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央大禮堂,黨的第七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就在這裏召開。
主席台中央懸掛著毛澤東和朱德的巨幅頭像。台口上方是由劉少奇提議的“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的大會主題橫幅,兩旁的白牆上掛著鮮豔的黨旗。置身其中,仿佛還能感受到那次大會的熱烈氛圍。
緊接著,大家分別參觀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生活過的窯洞。
窯洞裏麵的擺設極為簡單,一張床、一把椅、一張辦公桌等簡陋的幾件家具,便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當時工作和生活的真實環境。
在毛澤東居住的窯洞外有一個小石桌,毛澤東就是在這裏接見美國進步記者斯特朗,並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
楊家嶺在中國共產黨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中共中央在這裏領導解放區軍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領導全黨開展了偉大的整風運動;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三次反共高潮;召開了著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和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並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來到棗園革命舊址,讓人浮想聯翩。
1943年至1947年,這裏曾是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這裏的一間間屋室,一幅幅畫卷,一張張圖片,一件件遺物,都真實地再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當年艱苦奮鬥的生活,再現了我黨我軍艱苦卓絕、浴血奮戰的真實場麵。
聆聽著導遊對每一段曆史的詳細講解,大家的思緒也被拉到了那戰火硝煙的崢嶸歲月……
棗園,中共中央在這裏領導全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領導全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團結,和平建國,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全麵內戰做了充分準備。
走進寶塔山,遠遠的就可以看見寶塔雄偉的英姿。站在寶塔前,仰視那傲然聳立的巍巍寶塔,李明心中不禁熱血沸騰。寶塔其實並不高,隻有44米,分為9層,樓閣式磚塔,呈平麵八角型。
傳說它是範仲淹時代,為抵禦外敵侵略而修建的。雖然曆經數百年風雨歲月的洗禮,寶塔仍像母親一樣,俯視著偎依在她懷裏的延安大地。
普普通通的寶塔,作為延安時代的象征,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中國革命的航程,成為中國人民心中一座不朽的豐碑。延安的每一座舊址,都有一段不尋常的經曆,每一張圖片,都有一段動人心弦的故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造的延安精神成了留給後人的一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延安之行,使每一個遊客們都受到了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延安精神是有誌者戰勝一切工作的法寶,小到一個單位,大到一個民族,它可以讓一個單位不斷地發展和壯大,也可讓一個民族更加繁榮和昌盛。
在臨別時,導遊給李明他們每一人發了一件紀念品,那就是毛澤東像章。延安精神,將在每個人的心中銘刻。
雷鋒精神感動中外參加者
1997年6月,撫順市雷鋒紀念館被中宣部確定為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雷鋒是一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撫順是雷鋒生前服役的地方。
撫順市雷鋒紀念館自1964年建館以來已接待國內外賓客4640萬人次,很好的起到了弘揚主旋律,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
雷鋒原名雷正興,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湖南省長沙望城縣簡家塘一個貧苦農民家裏。
雷鋒在不滿7歲時就成了孤兒。1949年8月,湖南解放時,小雷鋒便找到路過的解放軍連長要求當兵。連長沒同意,但把一支鋼筆送給他。
1950年,雷鋒當了兒童團團長,積極參加土改。同年夏,鄉政府的黨支書供他免費讀書,1954年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
1956年夏天,他小學畢業後在鄉政府當了通信員,不久調到望城縣委當公務員,被評為機關模範工作者,並於1957年加入共青團。
1958年春,雷鋒到團山湖農場,隻用了一周的時間就學會了開拖拉機。同年9月,雷鋒響應支援鞍鋼的號召,到遼寧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機手。
翌年8月,他又來到條件艱苦的弓長嶺焦化廠參加基礎建設,曾帶領夥伴們冒雨奮戰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損失,當時的《遼陽日報》報道了這一事跡。在鞍山和焦化廠工作期間,他曾3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5次被評為標兵,18次被評為紅旗手,並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光榮稱號。
1959年12月征兵開始,雷鋒迫切要求參軍,焦化廠領導舍不得放他走。雷鋒跑了幾十裏路來到遼陽市兵役局表明參軍的決心。
他身高隻有1.54米,有點胖,娃娃臉,眉毛粗,眼睛大,體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條件,但因政治素質過硬和有經驗技術,最後被破例批準入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