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雷鋒紀念館

館內主體建築分兩層,附屬建築4層。一層是雷鋒生平事跡展廳,陳列有雷鋒文物資料400多件,其中有雷鋒珍貴曆史照片140多幅,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及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等黨和國家新領導人為雷鋒題詞手跡20多件。

展覽序廳呈拱頂圓形,高12米,周長52米,在圓牆上繪有大型裝飾壁畫,壁畫由魯迅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畫家許榮初、楊建友等創作,用中國民間傳統工藝技法結合現代誇張的人物造型,生動地描繪出雷鋒從小到大成長的主要曆程。

大廳中央,豎立有47米高的大型雷鋒鑄銅頭像,由魯迅美術學院教授、雕塑家龐乃軒創作,是我國目前室內最大的頭像雕塑之一。

雷鋒事跡陳列廳,由曲向直,布局結構新穎。陳列內容按雷鋒成長史編排,分“苦難的童年”、“上學讀書”、“走上工作崗位”、“參軍以後”和“永生的戰士”五部分,係統、詳實地介紹了雷鋒平凡而偉大的模範事跡和由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兒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的主要曆程。其中有一大批圖片、實物等資料是新征集的。

新展二層有大型臨時展覽,陳列學雷鋒活動展覽,雷鋒式先進人物展覽等。新館還設有多用廳、錄像廳、資料館、會議廳、接待廳等,功能齊全,設備先進。

雷鋒紀念館規劃布局合理,紀念建築物和蒼鬆翠柏相映成輝,環境優美,氣氛莊重,是供人民參觀學習遊覽、舉行紀念活動的良好場所。

撫順雷鋒紀念館至今,已接待國內外觀眾3000多萬人次,包括國外60多個國家和地區觀眾4000多人次。

這些中外參觀者來撫順雷鋒紀念館參觀之後,有的當場揮毫留言,有的歸去之後寄來贈言,有的還寄來國外研究學雷鋒活動的信息,字裏行間都飽含著對雷鋒這位普通戰士的無限愛慕和敬仰之情。

他們中有我們的黨政領導幹部,也有普通的工農兵群眾、學生與兒童;有國外的政界人士,也有新聞記者及在華留學生等等。

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1966年8月16日參觀留言:

永遠學習雷鋒同誌的榜樣,希望能做一個永不生鏽的螺絲釘。

1990年2月13日,遼寧省沈發勞改支隊團委75名共青團員參觀後留言:

今天,我們沈發勞改支隊75名共青團員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參觀了雷鋒紀念館,我們決心以雷鋒為榜樣,在新形勢下,發揚雷鋒精神,做“四有”青年。

1990年4月21日,撫順市民政局下屬的染料化工廠全體盲人、殘疾人參觀留言:

我們是撫順市染料化工廠的盲人和肢體殘疾人員,今天來到雷鋒館參觀,得到了雷鋒館工作人員的熱情接待。她們不愧為在雷鋒身邊工作的同誌,在我們參觀過程中,盲人看不見,解說員同誌為我們仔細地講解,通過他們的聲音,使我們了解到雷鋒同誌的事跡,如同看到了雷鋒同誌的身影,我們對全館的同誌表示衷心的感謝。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要向雷鋒學習,做到身殘誌堅,為四化建設做貢獻。

1990年8月21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醫大附小六年二班李釗參觀時留言:

雷鋒叔叔的事跡感染了我。我一定向他學習。

1984年5月,一個由40多人組成的日本代表團到撫順雷鋒紀念館參觀。他們不但認真地聽解說員講解,還仔細地觀看展室的每件展品,並就雷鋒事跡和學雷鋒活動等有關問題,同紀念館工作人員進行了3個多小時的座談。他們說:

雷鋒做的事我們以前聽說過,很難理解,通過參觀後我們相信了。雷鋒很偉大,大家都應該向他學習。

1989年8月,美聯社等4名西方記者從北京專程來到撫順雷鋒紀念館進行采訪。他們抱著懷疑的態度來到雷鋒事跡陳列室裏,有的指著雷鋒給傷病員送蘋果,送老大娘等照片問:

“雷鋒做好事是自覺的還是被迫的?”

“為什麼雷鋒做好事還有照片,是經過導演的嗎?”

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對此進行了耐心地解釋:雷鋒助人為樂做好事是從不留名不宣揚自己的,他經常把自己做過的事寫在自己的日記裏,以鞭策自己。

因為雷鋒生前就是一位先進人物,部隊經常表揚他,報紙上也常介紹他的模範事跡,這些照片是當時的攝影記者根據報刊、雷鋒日記以及雷鋒部隊提供的雷鋒事跡材料邀請雷鋒本人和當事人進行事後補拍的。拍攝時間雖有差異,但人物和事件本身卻是真實的。

幾位西方記者還對在場的觀眾提出了許多有關學雷鋒的問題,當他們得到客觀的答複時,信服地說:

“雷鋒是真實的,雷鋒精神是人類的共同財富。”

在北京學習的法國留學生德施蘭,學成回國前來雷鋒紀念館參觀了一個多小時,不時發出敬佩的讚歎。

紀念館工作人員問他:“你是法國人,為什麼對雷鋒那樣敬重?”

他回答說:“如果我們人類都能像雷鋒那樣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該多好啊!”

日本一家公司職員參觀雷鋒事跡展覽後激動地說:

“我回去後要告訴青年朋友們,要像雷鋒那樣生活。”

在上海學習的美國留學生溫戴克,在被問到向雷鋒學習什麼時說:“學習雷鋒對待事業的態度,學習雷鋒刻苦學習的釘子精神,學習雷鋒關心人、愛護人、支持人、理解人的品質。”

他說:“這些精神都是人類所應該具有的。”

外賓在參觀過程中,除當場提問題、談感想外,還在“觀眾留言簿”上,寫下了許多發人深省的話。

日本青年奧村一男和船津和子寫道:

雷鋒實現了偉大的毛澤東思想,他的一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這個紀念館體現了雷鋒的偉大事跡,使我們受到極大感動。

阿爾巴尼亞的譯夫·吉尼曾寫道:

雷鋒同誌一生雖然是短促的,但他的一生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雷鋒雖然年輕,但他有一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心。

羅馬尼亞新聞工作者代表團寫道:

雷鋒紀念館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兒子,中國共產黨的忠實戰士的模範的一生。他為了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忘我的勞動,這個紀念館是對青年一代進行思想教育和發揚犧牲精神的好課堂。

來自非洲的雅克·馬凡寫道:

在聽了雷鋒英雄事跡的介紹後,我認為他不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偉大革命人民的優秀兒子,也是進步人類的兒子。在這方麵,我們非洲青年也應該向他學習。

據介紹,泰國政府為培養國民高尚的品質,樹立起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專門翻印了《雷鋒》的小冊子,發給國民,以宣揚雷鋒精神,進行社會道德風尚教育。

1990年3月12日,日本新聞工作者掘江義人先生參觀雷鋒事跡展覽後,對雷鋒精神給予高度評價,他在觀眾留言簿上用漢字寫到:

雷鋒屬於全世界。

雷鋒精神是一種共產主義精神,它的實質是忠於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事業,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做一個平凡而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

雷鋒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共產主義光輝思想相結合的典範,它的核心是公而忘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

如果一個民族,沒有一個基本精神作為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的追求目標,共同的精神紐帶,那麼這個民族就沒有靈魂、沒有脊梁,因而也是沒有前途的民族。

所以,中華民族必須保持和弘揚奉獻精神這一優秀的曆史文化遺產,它是我們今天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迎接各種挑戰所必須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的力量源泉。

撫順雷鋒紀念館這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為此發揮了無可比擬的重大作用。

周恩來曾指示保護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1997年中宣部公布的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它體現的古代藝術成就令人為之神往。

莫高窟在敦煌市東南20公裏處。莫高窟是鑿在三危山和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其間窟形如蜂房鴿舍,錯落相疊四、五層,櫛比相連,氣勢雄觀,它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古絲綢之路上。

莫高窟為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即雲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和莫高窟。在第二十八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2009年的夏天,甘肅的李孟發和幾位朋友,乘坐“蘭州”大巴,從張掖出發,一天時間就到了敦煌市。

導遊滔滔不絕地告訴遊客們說,莫高窟始建於公元三三六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曆史。

導遊還給大家講了關於莫高窟有個傳說:

1000多年以前,有一名中樂尊的和尚雲遊敦煌,經過三危山時已覺得筋疲力盡,此時,天近黃昏。

他忽然看見對麵的鳴沙山金光閃爍,輝煌燦爛,好像神佛顯現的萬道光芒。

於是,他感恩聖靈相助,便千辛萬苦在那裏開鑿了第一個洞窟。以後又有和尚法良禪師開鑿了第二個洞窟。

從此以後,來往絲綢之路的商旅,地方大小官吏,市民等等都到那裏建起多個洞窟和窟龕了。因此,莫高窟又叫千佛洞。

在參觀的過程中,李孟發他們看到的每一個洞窟都是一個新天地。

在一座座洞窟裏,都有造型精美的塑像和壁畫。其色彩絢麗,氣魄宏大,構思新穎和大膽,令人驚歎不已。

麵容慈祥的大佛,仿佛對人微笑相迎,麵目猙獰的金剛很是威嚴,令人望而生畏。

環顧四壁、窟頂,到處都畫有佛像、飛天、伎樂和仙女等,還有變幻出奇的雲流霧飛,火焰騰升,花移星奔,以及怪獸爭食,靈鳥嬉戲,天馬和飛龍追逐,雷公緊擂戰鼓,風伯推波作浪等生動的畫麵。

但見各色人物惟妙惟肖,神氣活現。每一個窟的每一幅畫,都有它的故事內容,若詳細聽導遊講解,半天隻能看四個窟。

聽說畫家張大千在一幅畫前,看了整整3天,才悟到畫中的真諦。

在參觀的過程中,導遊說:

有一個藝術團參觀時,其中一位藝術家說,莫高窟是個藝術迷宮,是個“美人窟”,菩薩仕女個個都有其不同的美,比“蒙娜麗莎”還要美。

莫高窟是我國,也是東方最大的石窟群,就其壁畫,塑像的內容來說,除了宣揚佛教思想以外,還直接描述了當時人民群眾的生活情景。反映了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的衣冠服飾資料。

壁畫中所畫的各種樓閣、寺塔、宮殿等,以及保存下來的唐宋時代的木構窟簷實物,都是研究我國曆代建築技巧和油漆工藝的寶貴材料。

還有音樂、舞蹈、雜技等畫麵,也都是當代社會各種藝術表演的形象資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曆史記錄。

莫高窟是一座偉大的藝術宮殿,這裏有形象生動的社會發展、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關係,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友好往來的寶貴資料。

可以說,敦煌莫高窟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是中外學者和專家研究自然和曆史的永久性課題。

周恩來對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非常關心。

1964年10月16日,當在中國西部,距離絲路名城敦煌幾百公裏的羅布泊上空,升起一朵震驚世界的蘑菇雲時,正在北京中南海的周恩來,突然想到莫高窟。

他趕忙吩咐身邊的工作人員:

馬上讓國家文物局的王冶秋同誌和敦煌聯係,問一下敦煌人民受到影響了沒有?莫高窟損壞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