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韻》:“緬,遠也。”
金陵江上遇蓬池隱者
太白自注:時於落星石上,以紫綺裘換酒為歡。
《地理廣記》:開封縣有蓬池,亦曰蓬澤,故衛國之匡地。《竹書紀年》雲“梁惠王發逢忌之藪以賜民”,即此。《太平寰宇記》:蓬池,在開封府尉氏縣北五裏。按《述征記》雲:大梁西南九十裏尉氏縣,有蓬池。
阮籍詩雲:“徘徊蓬池上,回顧望大梁。”即此也。隱者蓋居於其間,故因以為號。《江南通誌》:落星岡,在應天府西北九裏,一名落星墩,又曰落星石。《景定建康誌》:落星岡,一名落星墩,在城西北九裏,周回二十六裏,高一十二丈。又江寧縣西五十裏臨江,亦有落星岡。李白嚐於落星石以紫綺裘換酒為歡,此地也。
心愛名山遊,身隨名山遠。羅浮麻姑台,(1)此去或未返。遇君蓬池隱,就我石上飯。空言不成歡,強笑惜日晚。綠水向雁門,(2)黃雲蔽龍山。(3)歎息兩客鳥,徘徊吳、越間。共語一執手,留連夜將久。解我紫綺裘,且換金陵酒。酒來笑複歌,興酣樂事多。水影弄月色,清光奈愁何?明晨掛帆席,(4)離恨滿滄波。
(1)《廣東通誌》:麻姑峰,在羅浮山之南,其前有麻姑台,下有白蓮池,池水注朱明洞。《羅浮山誌》:衝虛觀西南有石峰峭拔,名曰麻姑峰,旁有岩曰麻姑台。樹石清幽,其上常有彩雲白鶴,仙女集焉。晉、唐以來,人多有見之者。
(2)《景定建康誌》:雁門山,在城東南六十裏,周回二十裏,高一百二十五丈。西連彭城山,南連大城山,北連陵山。山勢連綿,類北地雁門,故以為名。《輿地誌》雲:山東北有溫泉,可以浴,飲之能治冷疾。《江南通誌》:雁門山,在江寧府上元縣東南六十裏。
(3)《太平寰宇記》:岩山,在升州江寧縣南四十五裏,其山岩險,故曰岩山。宋孝武改曰龍山。《六朝事跡》:雞寵山,《寰宇記》雲在城西北九裏,西接落星澗,北臨棲玄塘。《輿地誌》雲:雞籠山在覆舟山之西二百餘步,其狀如雞籠,因以為名。宋文帝元嘉中,改為龍山。以黑龍嚐見真武湖,此山正臨湖上,因以為名,今去縣六裏。又《景定建康誌》:龍山在城西南九十五裏,周回二十四裏,高一百二十丈,入太平州當塗縣,北有水。以其山似龍形,因以為名。
(4)木華《海賦》:“維長綃,掛帆席。”
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閑夜坐明月,幽人彈素琴。忽聞《悲風》調,宛若《寒鬆吟》。《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1)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2)(1)釋居月《琴曲譜錄》有《悲風操》、《寒鬆操》、《白雪操》。《白帖》:《陽春》、《白雪》、《綠水》、《悲風》、《幽蘭》、《別鶴》,並琴曲名。
(2)《風俗通》:伯子牙方鼓琴,鍾子期聽之,而意在高山,子期曰:“善哉乎!巍巍若泰山。”頃之間,而意在流水,子期曰:“善哉乎!湯湯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以世無足為知音者也。
青溪半夜聞笛
“青溪”,當作“清溪”,在江南池州府城西北五裏,其地在唐時為秋浦縣。
羌笛《梅花引》,(1)吳溪隴水情。(2)寒山秋浦月腸斷玉關聲。(3)(1)羌笛,見四卷注。楊齊賢曰:《梅花引》,曲名。《樂府詩集》:“《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2)古歌:“隴頭流水,分離四下。念我行役,飄然曠野。”詳見《愁陽春賦》注。
(3)玉關,見四卷注。
日夕山中忽然有懷
久臥青山雲,遂為青山客。山深雲更好,賞弄終日夕。月銜樓間峰,泉漱階下石。(1)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借。鼯啼桂方秋,(2)風滅籟歸寂。(3)緬思洪崖術,(4)欲往滄海隔。雲車來何遲,(5)撫己空歎息。
(1)《周禮》:善溝者水漱之。
(2)鼯,飛生鳥也,見七卷注。
(3)《初學記》:“風吹萬物,有聲曰籟。”
(4)《廣韻》:“緬,遠也。”《神仙傳》:衛叔卿與數人博戲,其子度世曰:“是誰也?”叔卿曰:“洪崖先生。”
(5)魏武帝詩:“乘駕雲車,驂駕白鹿。”古詩:“軒車來何遲。”
夏日山中
懶搖白羽扇,(1)裸袒青林中。(2)脫巾掛石壁,露頂灑鬆風。
(1)《堂書鈔》:《語林》雲:“武侯乘素輿,執白羽扇。”
(2)《羽獵賦》:”布乎青林之下。”
山中與幽人對酌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複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1)明朝有意抱琴來。
(1)《宋書》:陶潛性嗜酒,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春日醉起言誌
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1)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2)春風語流鶯。感之欲歎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3)曲盡已忘情。
(1)《宋書》:顏延之得酒,必頹然自得。
(2)張景陽詩:“借問此何時,胡蝶飛南園。”
(3)浩歌,大歌也。《楚辭》:“臨風怳兮浩歌。”
《麓堂詩話》:太白天才絕出,真所謂“秋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今所傳石刻“處世若大夢”一詩,序稱“大醉中作,賀生為我讀之”。此等詩皆信手縱筆而就,他可知已。琦嚐見石刻於星鳳樓帖中,”覺來盼庭前”
作“攬衣覽庭際”,“一鳥”作“有鳥”,“對酒還自傾”作“未歎酒已傾”,數字不同。賀生不知為誰,若指知章,恐無此理。疑其出於後人偽托也。
廬山東林寺夜懷
《江西通誌》:東林寺,在廬山之麓,晉太元九年慧遠建。此山儀形九疊,峻竦天絕,而寺之所居,尤盡林壑之美。背負爐峰,旁帶瀑布,清流環階,白雲生棟,別營禪室,最居深靜。凡在瞻禮,神氣為之清爽。
慎蒙《名山記》:廬山有東林寺,寺始於晉慧遠法師。謝靈運為鑿池種蓮。師與隱者十八人同修淨土社,緇素鹹在,謂之蓮社。師送客至虎溪而止。常與陶淵明、陸修靜談,不覺過溪,共笑而反。今三門內,屋於橋上,水淹塞,去即虎溪。傍稻田中,有蓮數本,即蓮池也。出寺有大溪,度石橋,或雲此為虎溪。
我尋青蓮宇,(1)獨往謝城闕。(2)霜清東林鍾,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虛空,天樂鳴不歇。(3)宴坐寂不動,(4)大千入毫發。(5)湛然冥真心,(6)曠劫斷出沒。(7)(1)陳子昂詩:“聞道白雲居,窈窕青蓮宇。”楊齊賢曰:青蓮宇,梵宮也。(2)《楚辭章句》:“謝,去也。”
(3)《阿彌陀經》:彼佛國土,常作天樂。
(4)《維摩詰經》:舍利弗言: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釋氏要覽》:宴坐,又作燕坐。燕,安也,安息貌也。
(5)李善《文選注》:大千者,謂一三千界,下至阿毗地獄。上非想天,為一世界。千世界為小千世界,千小世界為中千世界。千中世界為大千世界。
《法苑珠林》:須菩提答阿難曰:“我念一時入於三昧,此大千世界弘廣若斯,置一毛端,往來旋轉如陶家輪。”
(6)《南史》:帝問大僧正慧念曰:“見不可思議事不?”慧念答曰:“法身常住,湛然不動。”《楞嚴經》: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7)《韻會》:梵書以一世為一劫。謝靈運《山居賦》:“析曠劫之微言,說象法之遺旨。”
尋雍尊師隱居
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撥雲尋古道,倚樹聽流泉。花暖青牛臥,鬆高白鶴眠。(1)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
(1)《列仙傳》:老子乘青牛車去,入大秦。《玉策記》:千歲之鶴,隨時而鳴,能登於木。其未千歲者,終不集於樹上也。色純白,而腦盡成丹。
楊齊賢曰:青牛,花葉上青蟲也。有兩角,如蝸牛,故雲。琦按:“青牛”、“白鶴”,不過用道家事耳,不必別作創解。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湖廣通誌》:黃鶴樓,在武昌府城西南隅,世傳仙人乘黃鶴過此, 因名。雄據江山,為楚會大觀。
一為遷客去長沙,(1)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1)江淹《恨賦》:“遷客海上。”
(2)《樂府詩集》:“《梅花客》,本笛中曲也。”
對酒
勸君莫拒杯,春風笑人來。桃李如舊識,傾花向我開。流鶯啼碧樹,明月窺金罍。昨日朱顏子,今日白發催。棘生石虎殿,(1)鹿走姑蘇台。(2)自古帝王宅,城闕閉黃埃。(3)君若不飲酒;昔人安在哉!(4)(1)《十六國春秋》:石虎饗群臣於太武前殿,佛圖澄殿上褰衣而行,吟曰:“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將壞人衣。”虎令發石下而視之,有棘子生焉。
(2)《漢書·伍被傳》:子胥諫吳王,吳王不用,乃曰:“臣今見麋鹿遊姑蘇之台也。”
(3)鮑照《蕪城賦》:“直視千裏外,唯見起黃埃。”李善注:“埃,塵也。”
(4)又鮑照詩:“壯士皆死盡,餘人安在哉!”
醉題王漢陽廳
我似鷓鴣鳥,南遷懶北飛。時尋漢陽令,取醉月中歸。
張華《禽經注》:《廣誌》雲:鷓鴣似雌雉,飛但徂南不北也。《異物記》雲:鷓鴣白黑成文,其鳴自呼,象小雉,其誌懷南不北徂也。
嘲王曆陽不肯飲酒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浪撫一張琴,虛栽五株柳。(1)空負頭上巾,(2)吾於爾何有?
(1)陶淵明畜素琴一張,宅邊有五柳樹,見十卷《戲贈鄭溧陽》詩注。
(2)陶淵明詩:“若複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獨坐敬亭山
《江南通誌》:敬亭山在寧國府城北十裏,古名昭亭山,東臨宛溪, 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自遣
對酒不覺瞑,(1)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
(1)《韻會》:“暝,夕也。”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西溪叢語》:《綿州圖經》雲:戴天山,在縣北五十裏,有大明寺, 開元中,李白讀書於此寺。又名大康山,即杜甫所謂“康山讀書處”也。
《一統誌》:大匡山,在綿州彰明縣北三十裏,一名康山, 亦名戴天山。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1)飛泉掛碧峰。(2)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鬆。
(1)王藹詩:“日阪散朱雰,天隅斂青靄。”
(2)陸機詩:“飛泉漱鳴玉。”
唐仲言曰:今人作詩,多忌重疊,右丞《早朝》妙絕古今,猶未免五用衣冠之議,如此詩“水聲”“飛泉”、“樹”“鬆”“桃”“竹”,語皆犯重。籲!古人於言外求佳,今人於句中求隙,失之遠矣。
秋日與張少府楚城韋公藏書高齋作
日下空亭暮,城荒古跡餘。地形連海盡,天影落江虛。舊賞人雖隔,(1)新知樂未疏。(2)彩雲思作賦(3),丹壁問藏書。查擁隨流葉,(4)萍開出水魚。夕來秋興滿,回首意何如?
(1)謝朓詩:“山川隔舊賞,朋僚多雨散。”
(2)《楚辭》:“樂莫樂兮新相知。”
(3)彩雲作賦,用宋玉賦朝雲事,是讚其才思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