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秋懷
越中,唐時之越州,又謂之會稽郡,隸江南東道。
越水繞碧山,周回數千裏。乃是天鏡中,分明畫相似。愛此從冥搜,(1)永懷臨湍遊。一為滄波客,十見紅蕖秋。(2)觀濤壯天險,(3)望海令人愁。路邏迫西照,歲晚悲東流。何必探禹穴,(4)逝將歸蓬丘。(5)不然五湖上,亦可乘扁舟。(6)(1)孫綽《天台山賦序》:“遠寄冥搜。”李善注:“搜訪幽冥也。”
(2)梁簡文帝詩:“紅蕖間青瑣,紫露濕丹楹。”
(3)越地,左繞浙江,江有濤水,晝夜再上。枚乘《七發》曰:“觀濤於廣陵之曲江。”正謂此江也。
(4)《漢書·司馬遷傳》:上會稽,探禹穴。張晏曰:禹巡狩至會稽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間雲禹入此穴。《水經注》:會稽山東有湮井,去廟七裏,深不見底,謂之禹井雲。東遊者多探其穴也。
(5)《詩·國風》:“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朱傳》雲:“逝,往也。”
《十洲記》:“蓬丘,蓬菜山也。”
(6)《國語》:範蠡乘輕舟以泛於五湖,莫知其所終極。《史記》:範蠡乃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陶朱公。
效古二首
朝入天苑中,(1)謁帝蓬萊宮。(2)青山映輦道,(3)碧樹搖煙空。謬題金閨籍,(4)得與銀台通。(5)待詔奉明主,(6)抽毫頌清風。(7)歸時落日晚,蹀躞浮雲驄。(8)人馬本無意,飛馳自豪雄。入門紫鴛鴦,金井雙梧桐。(9)唐歌弦古曲,美酒沽新豐。(10)快意且為樂,列筵坐群公。(11)光景不可留,生世如轉蓬。(12)早達勝晚遇,(13)羞比垂釣翁。(14)(1)天苑,禁苑也。
(2)《唐書》:大明宮在禁苑東南,西接宮城之東北隅,長千八百步,廣千八十步,曰東內。本永安宮,貞觀八年置,九年曰大明宮,以備太上皇清暑,百官獻貲以助役。高宗以風痹厭西內漱濕,龍朔三年始大興茸,曰蓬萊宮,鹹亨元年曰含元宮,長安元年複曰大明宮。
(3)《上林賦》:“輦道C 屬。”顏師古注:“輦道,謂閣道可以乘輦而行者也。”
(4)謝朓詩:“既通金閨籍。”李善注:金閨,即金門也。應劭《漢書注》曰:籍者,為尺二竹牒,紀其年紀、名字、物色,懸之宮門,案省相應,乃得入也。
(5)唐大明富有銀台門,詳六卷注。
(6)《通鑒》:玄宗即位,始置翰林院,密邇禁廷,延文章之士,下至僧、道、書、畫、琴、棋、數術之工皆處之,謂之待詔。胡三省注:唐天子在大明宮,翰林院在右銀台門內;在興慶宮,院在金明門內;若在西內,院在顯福門內;若在東都及華清宮,皆有待詔之所。其待詔者,有詞學、經術、合煉、僧道、卜祝、術藝、書弈,各別院以凜之,日晚而退。其所重者詞學。
(7)謝莊《月賦》:“抽毫進牘,以命仲宣。”李善注:“毫,筆毫也。”
《詩·大雅》:“吉甫作誦,穆如清風。”
(8)《韻會》:“蹀躞,行貌。”浮雲驄,見四卷注。
(9)紫鴛鴦,見二卷注。金井,見三卷注。
(10)梁元帝詩:“試酌新豐酒。”
(11)謝靈運詩:“列筵皆靜寂。”呂延濟注:“列筵,謂四座也。”
(12)轉蓬,見九卷注。
(13)《南史》:張纘年二十二,累遷尚書吏部郎,俄而長兼侍中。時人以為早達。
(14)垂釣翁,謂呂尚,年八十釣於渭濱,始遇文王。
其二自古有秀色,西施與東鄰。蛾眉不可妒,況乃效其。(1)所以尹婕妤,羞見邢夫人,低頭不出氣,塞默少精神。(2)寄語無鹽子,(3)如君何足珍。
(1)西施效,見二卷注。東鄰,見四卷注。
(2)《史記》:武帝時,幸夫人尹婕妤,與邢夫人同時幸,有詔不得相見。
尹夫人自請武帝,願望見邢夫人,帝許之。即令他夫人飾,從禦者數十人,為邢夫人來前。尹夫人前見之,曰:“非邢夫人身也。”帝曰:“何以言之?”
對曰:“視其身貌形狀,不足以當人主矣。”於是帝乃詔使邢夫人衣故衣,獨身來前。尹夫人望見之,曰:“此真是也。”於是乃低頭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史記·日者傳》:“伏軾低頭,卒不能出氣。”《顏氏家訓》:“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
(3)無鹽,醜婦,見四卷注。
擬古十二首
青天何曆曆,(1)明星如白石。黃姑與織女,相去不盈尺。銀河無鵲橋,非時將安適。(2)閨人理紈素,遊子悲行役。(3)瓶冰知冬寒,(4)霜露欺遠客。客似秋葉飛,飄颻不言歸。別後羅帶長,愁寬去時衣。乘月托宵夢,因之寄金徽。(5)(1)《古詩》:“眾星何曆曆。”曆曆,行列貌。
(2)《太平禦覽》:《爾雅》雲:“河鼓謂之牽牛。”又古歌雲:“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黃姑者,即河鼓也。為吳音訛而然。《錦繡萬花穀》:“牽牛謂之河鼓,聲轉而為黃姑也。”《初學記》:天河,亦曰銀河。《白帖》:《淮南子》:烏鵲填河以成橋,而渡織女。《中華古今注》:鵲,一名神女,俗雲七日填河成橋。
(3)顏師古《漢書注》:紈素,今之絹也。柳惲詩:“念君方遠遊,賤妾理紈素。”
(4)《呂氏春秋》:“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5)《舊唐書》:貞觀二十二年,契苾回紇等十餘部落相繼歸國,太宗各因其地土,擇其部落,置為州府。以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仆骨為金微都督府雲雲。《新唐書》:金微都督府,以仆固部置,隸安北都護府。
蕭士贇曰:此篇傷窮兵黷武,行役無期,男女怨曠,不得遂其室家之情,感時而悲者焉。哀而不傷,怨而不誹,真有國風之體。此晦庵之所謂“聖於詩”者與?
其二高樓入青天,下有白玉堂。(1)明月看欲墮,(2)當窗懸清光。遙夜一美人,(3)羅衣沾秋霜,含情弄柔瑟,彈作《陌上桑》。(4)弦聲何激烈,風卷繞飛梁。(5)行人皆躑躅,(6)棲鳥去回翔。但寫妾意苦,莫辭此曲傷,願逢同心者,飛作紫鴛鴦。
(1)古詩:“黃金為君門,白玉為君堂。”江總詩:“並勝餘人白玉堂。”
(2)《長門賦》:“懸明月以自照兮。”
(3)遙夜,長夜也。《楚辭》:“靚杪秋之遙夜。”
(4)《陌上桑》,古相和歌曲,詳六卷注。
(5)歌聲繞梁,見十一卷注。《魯靈光殿賦》:“飛梁偃蹇以虹指。”
(6)《韻會》:“躑躅,住足也。”
其三長繩難係日,(1)自古共悲辛。黃金高北鬥,(2)不惜買陽春。石火無留光,還如世中人。(3)即事已如夢,後來我誰身?提壺莫辭貧,取酒會四鄰。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
(1)傅玄詩:“歲暮景邁群光絕,安得長繩係白日。”
(2)《唐書·尉遲敬德傳》:王曰:“公之心如山嶽然,雖積金至鬥,豈能移之。”又唐人詩:“身後堆金柱北鬥。”疑當時俚語有此。
(3)劉勰《新論》:“人之短生,猶如石火,炯然以過。”《法苑珠林》:“石火無恒焰,電光非久停。”
其四清都綠玉樹,(1)灼爍瑤台春。(2)攀花弄秀色,遠贈天仙人。(3)香風送紫蕊,直到扶桑津。(4)恥掇世上豔,所貴心之珍。相思傳一笑,聊欲示情親。
(1)《楚辭》:“造旬始而觀清都。”朱子注:“清都,列子以為帝之所居也。”
(2)左思《蜀都賦》:“暉麗灼爍。”劉淵林注:“灼爍,豔色也。”劉良注:“灼爍,光彩貌。”鮑照詩:“朝日灼爍發園華。”《拾遺記》:昆侖山傍有瑤台十二,各廣千步,皆五色玉為台基。
(3)《抱樸子》: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
(4)木華《海賦》:“翔陽逸駭於扶桑之津。”呂延濟注:“扶桑之津,日出之處。”
其五今日風日好,明日恐不如。春風笑於人,何乃愁自居。吹簫舞彩鳳,(1)酌醴鱠神魚,(2)千金買一醉,取樂不求餘。達士遺天地,東門有二疏。(3)愚夫同瓦石,有才知卷施。無事坐悲苦,塊然涸轍鮒。(4)(1)吹蕭致鳳,用蕭史事,見六卷注。
(2)嵇康詩:“鸞觴酌醴,神鼎烹魚。”《說文》:“醴,酒一宿熟者。”
曹植詩:“玉尊盈桂酒,河伯獻神魚。”
(3)《漢書》:疏廣為太傅,兄子受為少傅。太子每朝,因進見,太傅在前,少傅在後。父子並為師傅,朝廷以為榮。在位五歲,廣謂受曰:“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宦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懼有後悔。豈如父子相隨出關,歸老故鄉,以壽命終,不亦善乎?”
受叩頭曰:“從大人議。”即日,父子俱移病。滿三月賜告,廣遂稱篤,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篤老,皆許之,加賜黃金二十斤,皇太子贈以五十斤。
公卿、大夫、敵人、邑子設祖道,供帳東都門外,送者車數百兩,辭決而去。
及道路觀者皆曰:“賢哉二大夫。”廣既歸鄉裏,日令家供具設酒食,請族人、故舊、賓客,與相娛樂。
(4)涸轍鮒,用莊子事,見二十卷注。
其六運速天地閉,(1)胡風結飛霜。百草死冬月,六龍頹西荒。(2)太白出東方,(3)彗星揚精光。(4)鴛鴦非越鳥,何為眷南翔?(5)惟昔鷹將大,(6)今為侯與王。得水成蚊龍,(7)爭池奪鳳凰。(8)北鬥不酌酒,南箕空簸揚。(9)(1)《周易》:“天地閉,賢人隱。”《月令》:“孟冬之月,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
(2)六龍,謂天子大駕,詳八卷注。
(3)《漢書》:太白出西方,失其行,夷狄敗。出東方,失其行,中國敗。
《宋書》:太白出東方,利用兵,西方不利。
(4)《晉書》:彗星,所謂掃星,本類星,末類彗。小者數寸,長或竟天。
見則兵起、大水。主掃除,除舊布新。有五色,各依五行。本精所主。史臣按:彗本無光,傅日而為光,故夕見則東指,晨見則西指,在日南北,皆隨日光而指。頓挫其芒,或長或短,光芒所及則為災。《唐書》:乾元三年四月丁巳,有彗星見於東方,在婁、胃間,色白。長四尺,東方疾行,曆昴、畢、觜觿、參、東井、輿鬼、柳、軒轅,至右執法西。凡五旬餘不見。閏四月辛酉朔,有彗星出於西方。長數丈,至五月乃滅。婁為魯,胃、昴、畢為趙,觜觿、參為唐,東井、輿鬼為京師分, 柳其半為周分。二彗仍見者,薦禍也。
(5)曹植詩:“願隨越鳥,翻飛南翔。”
(6)陳琳《檄文》:“謂其鷹犬之才,爪牙可任。”《韻會》:“將,與也。”
(7)《魏書·楊大眼傳》:時將南伐,李衝典選征官,用為軍主。大眼顧謂同僚曰:“吾之今日,所謂蚊龍得水之秋,自此一舉,終不複與諸君齊列矣。”
(8)《晉中興書》:荀勖徙中書監為尚書令,人賀之,乃發恚曰:“奪我鳳凰池,卿諸人何賀我耶?”
(9)《詩·小雅》:“惟南有箕,不可以簸揚。惟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
孔穎達《正義》雲:“言惟此天上,其南則有箕星,不可以簸揚米粟。其北則有鬥星,不可以挹□□其酒漿。”
“運速天地閉”,喻國家否運之至,如四運將終之時,天地之氣亦為之閉塞不通。“胡風結飛霜”,喻祿山起兵為害。“百草死冬月”,喻人民遭亂而死。“六龍頹西荒”,喻明皇西幸蜀中。“太白出東方,彗星揚精光”,謂仰觀天象,昭昭可察,災害不知何日可除。“鴛鴦非越鳥,何為眷南翔”,謂己非南人,而向南奔走。疑太白於此時偕婦同行,故用鴛鴦為喻。此詩其作於流夜郎之前耶?“惟昔鷹將犬,今為侯與王”,謂出身微劣,不過效鷹犬之用,而能得尺寸之功以致身高位者多也。“得水成蚊龍”,謂將帥郭子儀、李光弼一流。”爭池奪鳳凰”,謂宰相房琯、張鎬一流。“北鬥不酌酒,南箕空簸揚”,傷己無人薦過,如彼天星之中北鬥,雖有鬥名,而不可用之以酌酒。南箕雖有箕名,而不可用之以簸揚米穀。徒有高才,不為人用,其自悲之意深矣。蕭氏以為太白從永王時作詩諷其勤王而王不從,故作是詩者,非也。
其七世路今太行,(1)回車竟何托。萬族皆調枯,(2)遂無少可樂。曠野多白骨,(3)幽魂共銷鑠。榮貴當及時,春華宜照灼。(4)人非昆山玉,(5)安得長璀錯。
(6)身沒期不朽,榮名在麟閣。(7)(1)劉孝標《廣絕交論》:“世路險巇,一至於此。太行孟門,豈雲嶄絕。”
太行山路最為險峻,見五卷注。
(2)陶潛詩:“萬族各有托。”
(3)《魏許昌碑表》:“白骨既交輝於曠野。”
(4)蘇武詩:“努力愛春華。”李善注:“春華,喻少時也。”古《讀曲歌》:“千葉紅芙蓉,照灼綠水邊。”
(5)《韓詩外傳》:“玉出於昆山。”
(6)《說文》:“璀,玉光也。”《魯靈光殿賦》:“下岪嶎以璀錯。”
(7)漢宣帝圖畫功臣於麒麟閣,詳四卷注。
其八月色不可掃,客愁不可道。玉露生秋衣,(1)流螢飛百草。日月終銷毀,(2)天地同枯槁。蟪蛄啼青鬆,(3)安見此樹老。金丹寧誤俗,昧者難精討。爾非千歲翁,多恨去世早。飲酒入玉壺,(4)藏身以為寶。
(1)《歲華紀麗》:“秋露白,故曰玉露。”
(2)《楚辭》:“白日晼晚其將入兮,明月銷鑠而減毀。”
(3)蟪蛄,寒蟬也,詳五卷注。
(4)費長房見老翁賣藥,市罷,輒跳入壺中。詳九卷注。
其九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1)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2)月兔空搗藥,(3)扶桑已成薪。(4)白骨寂無言,青鬆豈知春。前後更歎息,浮榮何足珍。
(1)《列子》: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夫言死人為歸人,則生人為行人類。
(2)《左傳》:“保於逆旅。”杜預注:“逆旅,客舍也。”孔穎達《正義》:“逆,迎也,旅,客也,迎止賓客之處也。”《莊子》:“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
(3)傅玄《擬天問》:“月中何有?白兔搗藥。”
(4)《楚辭章句》:“東方有扶桑之木,其高萬仞。日下浴於湯穀,上拂其扶桑,愛始而登,照曜四方。”
其十仙人騎彩鳳,昨下閬風岑。(1)海水三清淺,(2)桃源一見尋。(3)遺我綠玉懷,兼之紫瓊琴。杯以傾美酒,琴以閑素心。(4)二物非世有,何論珠與金。琴彈鬆裏風,杯勸天上月。風月長相知,世人何倏忽。
(1)《十洲記》:昆侖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幹辰之輝,名曰閬風巔。
(2)《神仙傳》:麻姑雲:“接待以來,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於往日。”
(3)桃源,見二卷注。
(4)江淹詩:“素心正如此。”李善注:“《方言》曰:素,本也。”
其十一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1)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佳期彩雲重,(2)欲贈隔遠天。相思無由見,悵望涼風前。
(1)吳均詩:“願君早旋反,及此荷花鮮。”
(2)《楚辭》:“與佳期兮夕張。”
其十二去去複去去,辭君還憶君。(1)漢水既殊流,楚山亦此分。人生難稱意,(2)豈得長為群。越燕喜海日,燕鴻思朔雲。(3)別久容華晚,琅玕不能飯。(4)日落知天昏,夢長覺道遠。望夫登高山,化石竟不返。(5)(1)《古詩》:“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2)鮑照詩:“人生不得常稱意。”
(3)《吳越春秋》:“胡馬望北風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誰不愛其所近,悲其所思者乎?”《西陽雜俎》:“紫胸輕小者,是越燕。”《爾雅翼》:“越燕,小而多聲,頷下紫,巢於門楣上,謂之紫燕,亦謂之漢燕。”顏延之《赭白馬賦》:“眷西極而驤首,望朔雲而蹀足。”
(4)張衡《南都賦》:“珍羞琅玕,充溢圓方。”李周翰注:“琅玕,玉名,飲食比之所以為美。”
(5)《初學記》:劉義慶《幽明錄》曰: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
古傳雲: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此山。立望其夫,而化為石,因以為名焉。”
感興八首
瑤姬天帝女,精彩化朝雲。(1)宛轉入夢宵,無心向楚君,錦衾抱秋月,(2)綺席空蘭芬。(3)茫昧竟誰測,虛傳宋玉文。(4)(1)瑤姬,見一卷《惜餘春賦》注。
(2)《詩·國風》:“錦衾爛兮。”
(3)江淹詩:“綺席生浮埃。”
(4)宋玉《高唐賦》,見二卷古詩第五十八首注。
其二洛浦有宓妃,(1)飄颻雪爭飛。輕雲拂素月,了可見清輝。解珮欲西去,含情詎相違。香塵動羅襪,祿水不沾衣。陳王徒作賦,神女豈同歸。(2)好色傷大雅,多為世所譏。
(1)《楚辭·九歎》:“迎宓妃於伊雒。”王逸注:“宓妃,神女。蓋伊洛水之精也。”《史記·索隱》:“如淳曰:宓妃,伏羲女,溺死洛水,遂為洛水之神。”曹植《洛神賦序》:“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
(2)“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願誠信之先達,解玉佩以要之。”“淩波微步,羅襪生塵。”皆賦中語也。陳王,即曹植,植以太和六年封陳王。
蕭士贇曰《高唐》、《神女》二賦,乃宋玉寓言以成文章。《洛神賦》,則子建擬之而作。後世之人如癡子聽人說夢,以為誠有其事。太白知其托詞,而譏其傷大雅,可謂識見高遠矣。
其三裂素持作書,(1)將寄萬裏懷。眷眷待遠信,(2)竟歲無人來。征鴻務隨陽,(3)又不為我棲。委之在深篋,蠢魚壞其題。(4)何如投水中,流落他人開。不惜他人開,但恐生是非。
(1)《後漢書·範式傳》:“裂素為書,以遺巨卿。”李善《文選注》:“纂文曰書,縑曰素。”
(2)《東觀餘論》:古者謂使為信,故逸少帖雲:信遂不取答。《真誥》雲:公至山下,又遣一信見告。《謝宣城傳》雲:荊州信去倚待。《陶隱居帖》雲:明旦信還,仍過取反。凡言信者,皆謂使人也。近世猶有此語,故《虞永興帖》雲:事已信人口具。而今之流俗遂以遣書饋物為信,故謂之書信,而謂前人之語亦然,不複知魏、晉以還所謂信者乃使之別名耳。
(3)江淹詩:“遠心何所慕,雲邊有征鴻。”鄭康成《毛詩箋》:“雁者,隨陽而處。”孔安國《尚書傳》:“隨陽之鳥,鴻雁之屬。”孔穎達《正義》:“日之行也,夏至漸南,冬至漸北。鴻雁之屬,九月而南,正月而北。”左思《蜀都賦》所雲“木落南翔,冰泮北徂”是也。日,陽也,此鳥南北與日進退,隨陽之鳥,故稱陽鳥。
(4)古人渭書簽為題,傳所雲“隋唐藏書,皆金題玉躞”是矣。此所雲題者乃書劄麵上手筆封題之處。
其四芙蓉嬌綠波,桃李誇白日。偶蒙春風榮,生此豔陽質。豈無佳人色,但恐花不實。宛轉龍火飛,零落互相失。詎知淩寒鬆,千載長守一。(1)
(1)守一,不變其常也。
蕭士讚曰:按此篇已見二卷古詩四十七首。必是當時傳寫之殊,編詩者不能別,姑存於此卷。觀者試以首句比並而論,美惡顯然,識者自見之矣。
注已見前,不複重出。
其五十五遊神仙,仙遊示曾歇。吹笙吟鬆風,泛瑟窺海月。(1)西山玉童子,使我煉金骨。(2)欲逐黃鶴飛,相呼向蓬闕。
(1)江淹詩:“泛瑟臥遙帷。”張銑注:“泛瑟,撫瑟也。”
(2)魏文帝詩:“西山一何高,高高殊無極。上有兩仙童,不飲亦不食。”
《靈寶經》:“煉骨成金。”
其六西國有美女,結樓青雲端。蛾眉豔曉月,一笑傾城歡。高節不可奪,(1)炯心如凝丹。(2)常恐彩色晚,(3)不為人所觀。安得配君子,共乘雙飛鸞。
(1)古詩,“君亮執高節。”
(2)《晉書》:張華曰:“臣先帝老臣,中心如丹。”
(3)江淹詩:“彩色世所重。”
琦按:此篇與二卷中古詩之二十七首互有同異,想亦是其初稿,編詩者不審,遂重列於此耳。注已見前者,不複重出。
其七朅來荊山客,(1)誰為瑉玉分。(2)良寶絕見棄,虛持三獻君。直木忌先伐,芬蘭哀自焚。盈滿天所損,沉冥道所群。東海有碧水,西山多白雲。魯連及夷、齊,可以躡清芬。
(1)朅來,詳見十三卷《懷友人岑倫》詩注。
(2)《說文》:“瑉,石之美者。”鮑照詩:“涇渭不可雜,瑉玉當早分。”
蕭士贇曰:此篇已見二卷古風之三十六首,但有數語之異,是亦當時初本傳寫之殊,編詩者不盡棄,兩存之耳。注已見前者,不複重出。
其八嘉穀隱豐草,(1)草深苗且稀。(2)農夫既不異,孤穗將安歸?常恐委疇隴,(3)忽與秋蓬飛。烏得薦宗廟,為君生光輝。
(1)《書·呂刑》:“農殖嘉穀。”《說文》:“禾,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詩·大雅》:“茀厥豐草。”
(2)陶潛詩:“草盛豆苗稀。”
(3)曹植詩:“黍稷委疇隴,農夫安所獲。”
蕭士贇曰:此篇比興之詩,刺時賢不能引類拔萃以為國用者與?“嘉穀隱豐草,草深苗且稀”,喻賢人在野,混於常人之中。“農夫既不異,孤穗將安歸”,農夫見穀之在草,而不別異之,猶賢者見賢之在野,而不薦引之也。“常恐委疇隴,忽與秋蓬飛”,喻在野之賢唯恐老之將至與草木俱腐也。
“烏得薦宗廟,為君生光輝”,在野之賢冀在位之賢引而進之,以羽儀朝廷也。嗟乎!士懷才而不遇,千載讀之,猶有感激。
寓言三首
周公負斧扆,(1)成王何夔夔?(2)武王昔不豫,剪爪投河湄。賢聖遇讒慝,不免人君疑。天風拔大木,禾黍鹹傷萎。管、蔡扇蒼蠅,公賦《鴟鴞》詩。
金滕若不啟,忠信誰明之。(3)(1)《逸周書》:成王嗣,幼弱,未能踐天子之位。周公攝政,君天下,弭亂六年而天下大治。乃會方國諸侯於宗周,大朝諸侯明堂之位,天子之位負斧扆,南麵立。《禮記·明堂位》:昔者周公朝諸侯於明堂之位,天子負斧依,南鄉而立。鄭康成注,負之言背也。斧依,為斧文屏風於戶牖之間,周公於前立焉。孔穎達《禮記正義》:天子當依而立者。依狀如屏風,以絳為質,高八尺,東西當戶牖之間,繡為斧文也。亦曰斧依。故《覲禮》曰:天子設斧依於戶牖之間,左右幾,天子袞冕負斧依。鄭注雲:依,如今綈素屏風也,有繡斧文,所以示威也。《爾雅》雲:牖戶之間謂之扆。郭注雲:窗東戶西也。依此諸解,是設依於廟堂戶牖之間,天子見諸侯則依而立,負之而南麵以對諸侯也。扆、依,古字通用。
(2)《書·舜典》:“夔夔齊慄。”孔安國《傳》:“夔夔,悚懼貌。”
(3)《尚書》: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為王穆卜。”
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為壇於南方北麵,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公歸,納冊於金滕之匱中。王翼日乃瘳。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於後,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鴞》。王亦未敢誚公。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滕之書,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王執書以泣曰:“昔公勤勞王家,惟餘衝人勿及知。今矢動威以彰周公之德。唯朕小子,其親逆我國家,禮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歲則大熟。《史記·蒙恬列傳》:昔周成王初立,未離繈褓,周公旦負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周公旦自揃其爪以沉於河,曰:“王未有識,是旦執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書而藏之記府。及王能治國,有賊臣言:“周公旦欲為亂久矣,王若不備,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於楚。成王觀於記府,得周公旦沉書,乃流涕曰:“孰謂周公旦欲為亂乎!”殺言之者,而反周公旦。《魯世家》亦載此事。太白此詩蓋合二事而互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