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裏的人說,水窖修好了,村民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心中的感激,便在水窖蓋上,刻下了婦聯和捐贈單位的名字,在村口立碑。
村民們說,要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吃水不忘挖井人。
在雲南省、市婦聯的支持幫助下,易門縣婦聯爭取到全國第三批“大地之愛·母親水窖”工程項目,在龍格利、鐵廠、小黃塘、聯合東村實施,建成小水窖295口,基本解決了項目實施地的人、畜飲水困難,灌溉麵積達到1059畝。
前些年,由於自然環境和曆史的原因,聯合東村嚴重缺水,這裏幾乎沒有地表水和地下水。這裏的人、畜飲水,幾乎全靠蓄積有限的雨水。
山是和尚頭,溝裏水白流,十有九年旱,歲歲人發愁。
群眾自編的這首民謠,唱了一年又一年,訴說著缺水地區人民用水的艱辛。
由於缺水,因此,在這裏水比油貴。村幹部說,在這裏,你隨便走進一戶人家,主人舍得給你兩塊糍粑,卻舍不得讓你帶走一滴水。
“母親水窖”的修建,讓聯合東村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自從水窖建成之後,聯合東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大地提高。農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生態環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村民普慶和,建起了大棚,用充裕的窖水,栽種了食用仙人掌。普慶和還與雲南錦秀大地有限公司簽訂了合同,發展小規模的家庭經濟和家庭養殖。
水窖的建成,讓當地村民告別了吃水貴如油的日子。
質樸的彝族婦女,親切地稱這些水窖為“阿嫫水窖”。
“母親水窖”滋潤了山裏人民的生活,這使得村民們心中,充滿了不盡的感激。
聯合東村的穀玉蘭說,在“母親水窖”沒建之前,每逢幹旱季節,她一家3口人,每天至少要用一個勞動力去挑水,才能勉強維持最低的生活用水要求。
現在,修起了“母親水窖”,農民解決飲水困難問題後,騰出的勞動力不僅可以安心投入農業生產,還可以開展多種經營和勞務輸出,還用多餘的集流雨水,發展起庭院經濟和農業灌溉,經濟收入也增長了。
有了水,彝族山區的人民開始過上了富裕的生活。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輝煌的足跡》全國婦聯宣傳部編
《農村飲水衛生手冊》付彥芬曲曉光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
《怎樣修建水窖》鄒先欣編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西部嚴重缺水地區人畜飲用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中國地質調查局著中國大地出版社
《貧困中的期盼中國西部貧困地區女童和婦女教育》周衛主編廣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