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上宮牆下戲場,山南山北柏枝香。千金方使萬人活,簫鼓年年拜藥王。
相傳,當年唐太宗負傷以後,由於孫思邈的醫治使其迅速痊愈,所以唐太宗封孫思邈為藥王,建藥王廟於山西省洪洞縣南阪安樂村村西,現碑石俱存。該村初名大阪,後因孫、張兩姓較多,故名孫張村。
到了元代至正年間,由道士賈奇主持,在當年孫思邈救治唐太宗李世民的舊址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藥王廟,名曰“孫真人廟”。《洪洞縣誌》中記載:
孫真人廟,在縣南安樂阪,內塑神醫孫思邈像,元至正年間,裏人賈奇建。
南阪安樂村孫真人廟,山門坐東朝西。重樓疊閣,萬椽相接。山門兩旁有兩層鍾鼓樓各一座。廟內有獻殿、正殿、寢殿三座大殿。正殿塑有孫思邈的坐像。廟內除建有道人住宿房舍外,還有關帝廟、將軍殿、會仙閣、李公祠、馬王廟、菩薩廟、子孫娘娘廟、城隍廟、土地廟、財神廟、汗暑廟等,共占地猿園餘畝,建築麵積達猿園園園餘平方米。規模之宏大,建築之雄偉,曆史之悠久,影響之深遠,在全國成千上萬的藥王廟中可謂首屈一指。
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圪!坡的藥王廟也稱孫真廟,是因孫真人曾在當地行醫種藥而得名。《博愛縣誌》記載著這樣一段史實: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遠緣園),黃河中下遊流域發生瘟疫,孫思邈聞訊來到了今博愛縣月山寺西側、丹河東岸的圪!坡,掛牌行醫,為群眾治病。他以懷藥為主要原料,大量製造屠蘇酒等防瘟藥劑,廣為散發。當時用於製藥的野生懷藥供不應求,孫思邈便帶動當地百姓廣泛種植懷藥,用於製藥防病,不但撲滅了瘟疫,而且還在當地丹河、沁河兩岸形成了民間種植“四大懷藥”的傳統。
藥王廟位於博愛縣城西北約苑郾緣公裏的太行山之陽,因其山形稍孤異,故稱“圪!坡”。藥王廟分兩進,中隔一庭,大殿錦帳幮中藏孫真人之像。圪!坡藥王廟內的孫真人像身著花袍,足踏禦靴,頭戴順天冠,赤麵慈顏,五綹長髯,眉清目秀,身材魁梧。兩旁諸神羅列,狀頗威嚴,四方士女,群集其處,求醫問卜者,絡繹於道。
當地百姓為紀念藥王遏製瘟疫流行,教民種植懷藥的豐功偉績,便長年祭拜藥王。人們規定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為廟會,天長日久便在廟前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藥材大會。
鴉片戰爭後,圪!坡會期有外商前來圪!坡趕會,采購四大懷藥和山區土藥材。懷慶府所產的懷藥在此集散,因此,圪!坡藥材大會成為“四大懷藥交易會”。
焦作市山陽區百間房鄉李貴作村的藥王廟,原名為昭惠王行宮,是藥王孫思邈行醫、著書的居所。藥王廟現存一所大殿、一株唐柏、一口古井、一通石碑和兩棵千年古槐。在李貴作村的藥王廟內,有一個藥王花園,一直都在種植懷藥。
據清朝版的《藥王救苦忠孝寶卷》記載,孫思邈第一次來到焦作李貴作村居住了願年,後又數次來此居住,累計達圓願年之久。據宋書《醫藥》記載,公元遠員猿年,孫思邈在此處,親手種植柏樹,結草為廬,鑿井取水,上山采藥,下山炮製,往返於太行山、王屋山之間,施藥救人,遍搜民間藥方,為後來撰寫《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醫藥論著奠定了基礎。
此外,在藥王孫思邈葬身之所———禹州西關,百姓集資在城內西南隅購地四畝,建造了一座“藥王祠”,所以有“藥王爺在禹州”之說。祠內大殿有一石刻雕像,刻的是藥王孫思邈坐於龍背之上,右手持針,左手撫摸龍首,為龍王治病的故事。大殿左右兩側各立石碑一通,左邊一通介紹孫思邈在禹州行醫的生平事跡;右邊一通是宋代敕封加號孫思邈為“妙應真人”的石碑。院內有東西廂房兩處,是專供朝拜之人恭候小憩之處。祠門上端為九脊八坡歇山頂,綠色琉璃瓦覆蓋的單簷建築,簷下裝飾著仙人、獸形圖案,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一代藥王孫思邈在中醫藥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極大地影響了中國中醫藥的發展。據傳,凡來禹州學醫的人,都要到此瞻仰“藥王”的聖容。所以民間流傳“藥不到禹州不香,醫不拜藥王不靈”的傳說。正是由於藥王孫思邈曾在禹州行醫,才成就了禹州中藥材市場的興盛。為了利用禹州這塊“風水寶地”,各地藥商紛紛投資在藥王祠以北地帶建立門麵店鋪,兩廂藥行店鋪林立,至今仍保留有一條約猿園園 米長的“藥王祠街”,禹州藥市據說也是因此而興盛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