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致百載門庭豪,聘師教子乃為高。可憐天公不作美,賑災百萬世人褒。
康家百年興盛的重要原因是重視文化教育,設法提高子孫後代的文化素質。康家創始人深知“創業靠走,守業靠口”,若是後代沒有文化,就很難富過三代。因此在他們發家之後,建立私塾、學堂,提高子孫的文化素質。在聘請教師時,看重其學識誌向。著名偃師舉人趙鳳鳴,因為學識淵博、人品端正,被康家聘用後,整整在康家教了一輩子書,畢生所學,盡傳諸康家子弟。著名舉人孫涵三,學習蘇秦懸梁刺股、匡衡鑿壁借光、祖狄聞雞起舞、黃幹夜不解衣的典故,一邊馱煤謀生,一邊看書學習,最終考取舉人,號稱“馱煤舉人”。康家欣賞他的誌氣,就把他請到康百萬莊園坐館教書。
這些有識之師的諄諄教導,為康家子弟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康家人還從孟津聘請了精於武功的石三等人做航運大相公,建立“聖壽寺”練武基地,訓練保安人員,結交沿途大小幫會,使康百萬的船隊、高腳隊成為逞雄秦、豫、魯的大幫。
清朝晚期,政治腐敗,苛捐加重。太平天國、撚軍相繼從南方和安徽起義,奮旗北上,攻打鞏縣,知縣王恩泰逃匿。康道平利用清廷鎮壓撚軍之機,耗資七千餘緡和數十畝土地建立金古寨,並組織練勇數百人,自備兵器、糧餉守衛莊園,終於使撚軍未逾康店一步,受到河南官紳以至清廷賞識。現在保留下來的大量石刻中,有許多都是當時達官大員的頌辭,後來還贏得了皇帝的嘉獎,從而使康百萬名聲大振。
康百萬莊園有個“功德窯”,在主宅區裏院西北角,藏有許多歌功石碑。石屏撰書者,大多是晚清時期各地達官顯貴書法名流。如:劉毓楠流暢嫻熟的行草,孫欽昂蒼勁有力的顏體,許靜既豐滿又有骨力的漢隸都別具一格。尤其王承楓鋼骨柔絲、蒼勁有力、筆法嫻熟的行草,為十六幅書法之最。
道光戊子八年(員願圓願)康應魁緣緣歲,出金銀萬兩獨資修簧學。道光二十三年(員願源猿),道光二十六年(員願源遠),黃河先後衝破中牟、祥符大堤,朱仙鎮、通許、扶溝、太康及祥符等大麵積受災,官府堵口經費不足,康應魁捐銀三千兩給東河總督,加快了堵口的速度,東河總督因康應魁已授五品州銜,特擢其長子為山東候補知縣。道光二十六、二十七年河南鬧饑荒,他又出粟賑災,“當事者具實詳報,奉旨加公直隸州分州銜”。郡守蕭公親賜匾額曰“義賙仁裏”,從此,後裔多有效仿。
道光二十七年(員願源苑)九月初一,是康應魁苑緣 歲生日,他不讓鄉紳為他掛匾,卻令各棧房把多年難以討回的契約和孤獨、殘廢等數百戶的借契,當著來祝賀的官員鄉紳的麵全部燒毀,還到外場為災民放賑。
道鹹時期,太平天國、撚軍起義在中原迅速發展,曾國藩督辦直、魯、豫三省軍務,采取“堅壁清野,畫河圈地”的辦法限製起義軍。這一地區是康百萬船運的中心地區。迫於形勢,他們隻好按規定將船隻逐一沉入河中,康家開始由鼎盛退向轉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