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沂著墨千秋畫,涇渭帶弦萬古琴。夜靜鬥牛談劍處,春深華繞讀書廬。
俗語雲,“富不過三代”,而康家財富卻能綿延員猿 代,這與他們的家訓是分不開的。在康百萬莊園南大院“方五丈”大廳內珍藏一塊中華名匾———留餘匾,可以說是康家莊園文化的象征,也是康百萬莊園的鎮園之寶,最能看出康家發家的根源所在。這塊寫有“留餘”二字的匾額,它時時告誡康家子孫後代們,凡事留有餘地,切記不要把事做絕。留餘匾上寫著:
留耕道人《四留銘》雲:“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後悔者。
高景逸所雲:“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園老伯以“留餘”二字顏其堂,蓋取留耕道人之銘,以示其子孫者。
為題數語,並取夏峰先生訓其諸子之詞,以括之曰:“若輩知昌家之道乎?留餘忌盡而已。”
該匾是康家員緣代莊園主康道平用來訓示家中子弟的家訓匾,是儒家“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的中庸思想的集中體現。留餘匾造型非常奇特,它的外觀不是常見的矩形,而是上部和下部各留有一塊缺口,看起來像是一本開卷的書,又像是一麵招展的旗。上凹意為:上留餘於天,對得起朝廷;下凸意為:下留餘於地,對得起百姓與子孫。全匾共計員苑源個字,匾文為清朝翰林牛暄撰寫。
康家還有一方用整塊石頭鑿出的拜月桌,案底銘文耐人深思。
搖 石案銘
頑然一塊石,誰道有精神。豈知經鏤刻,還能見天真。刮去垢兮磨其光,棱角錚錚類珪璋。上下砥柱如山丘,形器轉形德之方。留與子孫賞拂拭,因之威儀自抑抑。礪得節操如此貞,瓜瓞綿綿遠矜式。金石為開曆千秋,硜硜堅確憾不得。
中秋拜月、賞月、祭月是中華民族傳統風俗,但貧富之間,代表“團圓”的祭奠差別甚大。康家人在祭月時,上對圓月,拜月桌上擺的是金磚、元寶、銀月和月餅等,祈求全家人“今夜團圓”。也許康家後人認真地體會過《石案銘》中的道理,所以才看穿了人世的沉浮起落。
康家大門口都擺著寫有“入懼止”和“出畏止”的門墩,反映了康氏家族行事小心,做事謹慎的風格,也正是康家發家的根源之一。
康家重視教育,連茅廁門口都掛有“三上成文”的警示。“三上”的典故指歐陽修的治學經驗:
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
康家人教育、督促自己的子孫利用馬上、枕上、廁上略微閑暇的時間,像古人一樣,抓緊時間求讀、上進。
據說晉代文學家左思在作《三都賦》時,前後曆經十年:“在門庭,在藩溷(廁所)放置紙筆,偶有心得,輒便記之”,最終成就名篇。
康百萬莊園主宅區大門入口處有一口葉氏古井,這口古井已有緣園園餘年曆史。關於該井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
康家此地原為葉氏所居,名為葉家胡同。井為葉氏先人所鑿,泉水汩汪而甘洌。當時此地有康、朱、葉三個家族,均為大戶,而康家無論在人丁與財勢上均不如朱家,有“朱(豬)吃康(糠),葉(噎)死朱(豬)”的說法。為改變這種狀況,康家決意買下葉家這塊風水寶地,並要出重金買井。葉家賣地不賣井,留下深井讓子孫代代懷深恩。從此在康家門前留下了這一葉氏井。
康家還留存有大量的原聯、匾文,仔細讀之,其內容足以令人三思。
知禮儀孝高堂悌兄弟常廉讓慎言語節飲食蓄道德能文章讀古人書需設身處地一想論天下事要揆情度理三思通人無方不為玉不為石修士有則亦如錫亦如金好人多自苦中來莫圖便易凡事皆緣忙裏錯且更從容虛能引和靜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觀今璞玉渾金是壽者相琪花米草得氣之光
回過頭來,掩卷深思,曆史上豫商的代表人物———鞏義的康百萬家族,為什麼可以經曆四百多年的輝煌?究其源頭,該家族世代相傳的祖訓所體現的“尚中庸、積蔭德、重家教”思想正是傳統豫商精神的精髓,同時就像康家匾聯一樣,康氏家族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一代代康家人在那厚重的文化中不斷地思考進取,開拓創新康氏家族的事業。
§§第八章 青磚金碧瓦搖 會館載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