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幫會一大片搖 不如懷幫一個殿(1 / 1)

遠別家山趁估船,家鄉終覺異風煙。年年報賽春秋社,醉話桑榆共促筵。

數百年來,禹州藥業市場長盛不衰,享譽全國。清朝初年,禹州的藥材交易進入鼎盛時期。為了適應藥材市場的需要,禹州藥商紛紛建立藥材商號。而且同一行業、同一地域的商人為了便於聯係,互通信息,結成行幫組織。各行幫為顯示自己的經濟實力,不惜重金修建客驛會館。禹州的懷幫會館,就是在此時建造的。

禹州懷幫會館,位於禹縣城內西北隅,坐北向南。是由懷慶府所屬各縣在禹縣進行中藥貿易的巨商富賈集資興建的,以此作為其聯誼場所,保護其資產免遭傾軋。此會館始建於清道光年間,落成於同治十一年三月(員願苑圓)。在建築藝術上雄居禹縣各會館建築之首,享有“十三幫一大片,不如懷幫一個殿”的美譽。

會館由照壁、山門、戲樓、鍾鼓樓、左右廊廡、大殿等組成,布局協調、規模宏偉。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建築用磚均有“懷幫”二字,這在建築史上是不多見的。

照壁位於會館正前方,青磚砌就,下以石條為基,基上用磚砌成雙層須彌座,分別雕有仰蓮、雲氣、幾何圖形等裝飾花紋,座上立壁,橫寬員願米,壁麵為大小八邊形組成的幾何圖案。頂為歇山式,簷下作出方椽。

戲樓在照壁北員園米處,為山門兼作戲樓,麵闊三間,進深二間。南為山門,北為戲樓,下有員願米伊苑米基座,上為單簷歇山式頂,覆以孔雀藍琉璃瓦,雕龍正脊兩端置大吻。在戲樓兩側各有一個猿 米伊猿 米的方形角樓,為會館廟堂的鍾鼓樓。

大殿是該會館中的主要建築。整個大殿建在一個高園郾願米,邊長員願米的方形基座上。大殿之前部為拜殿,麵闊五間,進深兩間,單簷歇山式卷棚頂。上覆孔雀藍琉璃瓦,雕花脊,簷下無鬥拱,平板枋上為高浮雕牡丹圖案。各間大額枋上分別浮雕著“商旅入城”、“高士賢隱”、“駱駝商旅”、“商旅歇馬”等商幫故事及透雕人物、鳥獸等,玲瓏剔透,栩栩如生,實屬一組雕刻藝術珍品。

拜殿緊接後大殿,中間作勾連搭式。麵闊五間,進深二間,為單簷懸山式頂,前後出廊,殿頂以孔雀藍琉璃瓦覆蓋,兩山用琉璃博風,簷下施五踩雙下昂鬥拱,前後簷各有柱頭鋪作六朵、補間鋪作六朵,共計二十四朵。平板枋上高浮雕龍、鷹及山水花卉等圖案,殿內梁起七架,前後出單步梁,中柱減出一列,以擴大使用空間。

懷幫會館內遍施彩繪,飛簷走拱上依稀可辨駱駝和巴基斯坦人的雕刻以及有金色鬈發男女頭像和西洋建築風景畫,與“內而全國圓圓省,外越西洋、南洋,東及高麗,北及庫倫,皆舟車節轉而至”的古文記載得到了相互的印證,這也標誌著懷藥商人與南洋諸國已經建立了藥材貿易關係。

這些帶有西洋特征的彩繪,都是修建大殿時繪上去的。這一方麵說明當時的懷幫會館將生意做到了國外,展示著一個地域商幫的自豪與開通;另一方麵,作為特定時代的產物,這些藝術作品也是中西文化溝通的曆史見證。在那個仇恨“洋鬼子”的年代裏,可能也隻有以利益為先的商人們才會如此“開明”與“開放”,可以接受這些“非我族類”的洋人,換作一般人,是無論如何都不肯將“魔鬼”一樣“邪惡”的外國人畫在自己的廊簷下的。商人們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其胸懷相比常人畢竟要寬廣許多。

禹州的懷幫會館,規模較大,保存較好,可見當年禹州懷慶商幫之強盛,是懷藥文化繁榮昌盛的重要見證。由陝西幫、四川幫、寧波幫、甘草幫、黨參幫、茯苓幫等十三幫會集資興建的十三幫會館,比懷幫會館晚建一年,占地規模還沒有一個懷幫會館大。所以禹州的老百姓都會說這麼一個民謠:“十三幫一大片,比不上懷幫一個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