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複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豫商,作為明清活躍在中國商品經濟舞台上的地域商幫一直存在著,而且以自己獨特的經營方式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壯大。
中國早期,開始出現從事商品經濟的商人,就是起源於河南商丘。據考證,商丘是商族的發祥地,早在源園園園 年前,居住在商丘的商族人首創物品交換,開中國商品交易之先河,被外部族人稱做“商人”。商族人先祖王亥為中國商業的始祖(亦可稱之為“商聖”),商丘是中國商業的發祥地。
從《詩經·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貿絲”等記載來看,早在春秋時期,中原的商業往來已非常活躍。古代交通以水路最便利、成本最低,沿水路兩岸的商業也相對發展較快。當年鄭國的大商人弦高就是在鞏義境內犒勞秦師,從而保全了鄭國。
曆史上的豫商對於當時的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曾起過積極作用:豫商為人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物資;豫商把產品帶入流通領域,實現了產品的價值,並且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的再生產;豫商將商品銷往各地,繁榮了城鎮經濟,也帶動了城鎮的興起和發展;豫商的足跡遍及國內外,將外地的商品運往本地,又將本地的商品運出去,加強了各地商品的互通有無;豫商的經商活動,開辟了很多的水陸商業通道,這些通道成為連接各地之間的重要紐帶,對加強各地的文化、經濟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豫商在經營過程當中創造了很多有價值的經營理念,這些理念成為厚重精深的豫商文化,豐富了中原文化的內容。
但是,由於河南地處中原,曆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在中國近代戰爭頻頻的特殊曆史環境下,豫商以其獨特的方式不顯山不露水,內斂財富,外顯樸素,不像晉商、徽商那樣張揚,所以有人甚至認為豫商出現得比較晚。其實,像中華文明“根在河洛”一樣,中國商業文化之根也在黃河沿岸地區,是黃河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
豫幫商人在這一塊古老的土地上縱橫馳騁了幾百年,不僅為人們提供了必要的商品物資,而且創造了“誠實守信、堅韌不拔、勤勞誠懇”的優秀品質,這些品質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光彩奪目的一部分。
曆史上豫商的經商經驗仍是重要的曆史遺產,比如說控製物價、注意商品質量、加速商品和資金周轉,反對囤積居奇和物以稀為貴等。
眾所周知,浙商打小就善於吃苦,習慣於漂泊四方。晉商、徽商“輕離別”,一去數十年不回。有一首詩寫道: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
這句話是對徽商坎坷人生經曆的真實寫照,而正是這種遭遇,成就了一代代徽商在商道上的輝煌。但是,豫商與徽商、晉商不同,他們的文化之根源遠流長。
豫商是以河洛文化為核心,重鄉土、戀家鄉,很少有長年在外不歸者。鞏義的康百萬是豫商的典型代表人物。康家發家之後,曆經明、清、民國幾個朝代,建成了規模宏大、功能齊全的莊園,使康百萬莊園成為中原莊園之首。由於黃河文明在民族文化中處於中心地位,使得豫商多數立足於中原,立足於家鄉創業的思想很突出。
如果豫商在外地創業,在獲得成功之後,其衣錦還鄉的思想仍然非常濃重。這是在思想層麵,豫商區別於其他商人顯著的特點之一。從古至今,豫商中非常成功的人士,每逢過年過節,“回家”的概念仍比較強。如果條件允許,返回老家發展的思想也比較重。這便從另外一個方麵限製了豫商的腳步,使他們不能開拓更廣闊的經營局麵,終究隻是一個區域性的商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