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年2月12日,達爾文出生在英國。

達爾文小的時候, 一次跟媽媽到花園裏為小樹培土。媽媽說: “泥土是個寶, 小樹有了泥土才能生長.別小看這泥土, 是它長出了青草, 喂肥了牛羊, 我們才有奶喝, 才有肉吃; 是它長出了小麥和棉花, 我們才有飯吃, 才有衣穿.泥土太寶貴了。”

達爾文問: ”媽媽, 那泥土能不能長出小狗來?”

“不能呀! ”媽媽笑著說, ”小狗是狗媽媽生的, 不是泥土裏長出來的.”

達爾文又問: ”我是媽媽生的, 媽媽是姥姥生的, 對嗎?”

“對呀! 所有的人都是他媽媽生的.”

“那最早的媽媽又是誰生的?”

“”是上帝! ”

“那上帝是誰生的呢?”

媽媽答不上來了.她對達爾文說: ”孩子, 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對我們來說都是個謎, 你像小樹一樣快快長大吧, 這些謎等待你們去解開呢! ”

達爾文自幼喜歡花草樹木、鳥雀蟲魚.上學以後, 他仍然保持著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他騎馬、打獵、釣魚、采集礦石、捕捉昆蟲、鑽進樹林觀察鳥類的習性.對達爾文來說, 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大問號, 要探索、思考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他常常邊觀察邊沉思, 甚至忘記了危險.有一次, 達爾文在一個古代城堡上散步, 像往常一樣陷入了沉思.他心不在焉地邁動著緩慢的腳步, 突然一腳踩空, 從城垛上跌了下來.這時候, 達爾文的神智非常清醒, 頭腦還在思考.他回憶說: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跌下來的一刹那間, 在我頭腦中閃過念頭的數目卻是驚人的多.這一切, 好像和生理學家們所提出的每個念頭需要可觀時間的說法, 是不相符的.”這場虛驚竟成了他一次難得的實驗了。

達爾文的爺爺和爸爸都是當地的名醫,所以他的家人一開始就送他去學習醫學。

但這與達爾文的興趣不大一致,他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尤其喜歡打獵、采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進到醫學院後,他仍然經常到野外采集動植物標本。父親認為他“遊手好閑”、“不務正業”,一怒之下,於1828年又送他到劍橋大學,改學神學,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

TU2.1 達爾文塑像

這一次,達爾文又讓家人失望了。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他放棄了待遇豐厚的牧師職業,依然熱衷於自己的自然科學研究。這年12月,英國政府組織了一次環球考察,達爾文爭取到了這次機會。

達爾文發現了許多沒有記載的新物種。達爾文根據物種的變化,整日思考著一個問題:自然界的奇花異樹,人類萬物究意是怎麼產生的?他們為什麼會千變萬化?彼此之間有什麼聯係?這些問題在腦海裏越來越深刻,逐漸使他對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產生了懷疑。

有一次,當他爬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時,達爾文意外地在山頂上發現了貝殼化石。達爾文非常吃驚,他心中想到:“海底的貝殼怎麼會跑到高山上了呢?”經過反複思索,他終於明白了地殼升降的道理。心中異常激動地說道:“看來,這條高大的山脈地帶,在億萬年前,原來是一片大海洋啊!”

TU2.2這是一塊魚類化石。從這塊石頭上,我們可以看出,盡管這裏現在是高山,但很久以前這裏卻一定有水,要不怎麼會有魚呢?而且上麵的小魚似乎還在遊著,是什麼事件讓它們突然遭到被埋藏的厄運呢?

後來,達爾文又隨船橫渡太平洋,經過澳大利亞,越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於1836年10月回到英國。在曆時五年的環球考察中,達爾文積累了大量的資料。

1842年,他第一次寫出《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1859年11月達爾文經過20多年研究而寫成的科學巨著《物種起源》終於出版了。在這部書裏,達爾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進化論”的思想,說明物種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演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