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小刀會

小刀會是成立於廈門的民間秘密團體,屬於天地會的一個支派。

道光三十年的時候,,福建廈門有一名愛國華僑陳慶真,他與王泉等10人在廈門旗杆腳五祖廟內創建了小刀會。這個幫派從組織形式到具體的標誌都與天地會的一摸一樣,被認為是天地會的分支,不久就發展到了幾千人。主要成員為農民,城市中有手工業工人、水手、搬運工人、遊民及少數工商業主參加。

隨著鴉片戰爭的一聲炮響,中國門戶洞開,上海成為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最早租借地之一。隨著西方廉價的工業品大量傾銷中國,上海周邊的傳統民族經濟遭受了致命的打擊,比如最嚴重的紡織業、船運業等,都麵臨著生存危機,廣大市民紛紛失業,造成了社會動蕩。同時清政府還為了籌集鴉片戰爭的賠款大幅增收附加稅,更加激起了人民的憤怒,於是活不下去了的民、手工業者紛紛參加小刀會,聲勢越來越大。

就在同一時候,太平天國起義的消息接連傳來,福建小刀會也成功起義,在兩者交相影響下,各地小刀會的分支機構推舉劉麗川為首領,準備舉行大規模起義。

1853年9月5日,周立春﹑徐耀等在青浦起義,一舉攻占嘉定,然後乘勝進兵,接連攻占了寶山﹑南彙﹑川沙﹑青浦四個縣,並成立了小刀會政權,打出了反清複明的旗號,不過很快又改稱太平天國的年號,主動接受了太平天國的領導。

清朝政府急忙從江南大營抽調部分清軍,由江蘇巡撫許乃釗率領,趕赴上海鎮壓。小刀會畢竟是由一些臨時加入的無業人員組成的,平時並沒有相應的軍事訓練,所以在清軍的進攻下很快就失敗,周立春被俘犧牲。但餘下的起義軍在上海堅守抗敵,並向上海民眾宣布豁免三年賦稅錢糧,同時還自己鑄造貨幣,發展商業,爭取到了上海的民心。

帝國主義列強本來對外宣稱中立,但他們在靜觀其變。當他們發現小刀會比起清政府來對待西方國家的態度更加堅決的時候,終於撕下了偽裝,站到了清政府一邊。清政府新任江蘇巡撫吉爾杭阿派手下官員吳健彰與英﹑美﹑法當局談判,以出賣上海海關和租界主權,換取它們的支持,帝國主義國家欣然應允。

1855年1月6日,法國艦隊司令辣厄爾率領一部分法軍與清軍配合,攻破縣城北門。但是起義軍仍然頑強阻擊,英﹑美﹑法和清軍無法更加深入,便采取了圍困戰術,上海成為了一座孤城。由於得不到糧食和武器供應,堅守了一個多月的起義軍被迫從上海突圍,戰鬥中劉麗川﹑周秀英﹑徐耀等主要領導人先後犧牲。

起義軍最終隻有少部分突圍成功,這部分人由潘起亮率領進入了太平天國統治區,加入太平軍。其他被打散的殘部隻好流散各地,以各種方式繼續反清鬥爭,小刀會起義宣告失敗。

120.少有的節儉皇帝,陵墓卻超豪華

道光皇帝為人十分節儉,喜歡穿有補丁的衣服,但打個補丁卻要花四兩銀子。當他的陵墓卻非常的豪華。

道光皇帝的慕陵不遵從祖陵製度,簡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規製,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規模最小的一座,沒有方城和明樓,設計上更加刻意求簡,僅有建築27座,占地45.6畝,比泰陵縮小近80畝。

慕陵雖然外觀上保持了“節儉”之意,但其實外“儉”內“奢”,其用料材質異常精美,圍牆采用磨磚對縫、幹擺灌漿工藝到頂,不塗紅掛灰,改變了傳統的上身糙砌灰磚,刷紅漿,下肩幹擺的做法,用精巧別致的石牌坊代替琉璃門;尤其令人驚歎的是慕陵隆恩殿、東西配殿所有木構件全部采用珍貴的金絲楠木,造價驚人,加之兩建一拆的經曆,道光兩次建陵耗白銀440萬兩,超過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

121.一個字,讓奕詝錯當了皇帝

道光帝老了,他現在已經六十歲了,但是還沒有確定自己的繼位人選。他深知當皇帝是天下第一份苦差事,尤其想當個好皇帝更不容易,祖宗打下的江山絕不能隨便交給哪位皇子。究竟選中那個兒子來繼承大清江山呢?道光帝猶豫不決。

思來想去,眾多皇子還年幼,隻有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兩個人最有可能坐上這個皇帝位。但是究竟選誰,仍然是拿不定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