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毛澤東印象記》(1 / 3)

刊載斯諾著《毛澤東印象記》的《實報半月刊》

《實報半月刊》,1935年10月在北平創刊。旨在報告探討國際問題,向國人灌輸政治常識,介紹經濟狀況。設有論著、半月來大事記、評論選粹、特載、軼聞逸事、人物誌、史料等欄目。1937年6月1日《實報半月刊》第16期《人物誌》欄目,以《一個叛逆的素描――毛澤東》為題,刊載了斯諾著的《毛澤東印象記》,約2800字。在《編後記》中,有這樣一段話:“得之君節譯施樂(斯諾)先生原作《毛澤東素描》;無論為王為寇,其為人物者一也,刊之於人物誌。”據查有關資料,《實報半月刊》是中文刊物中較早刊載《毛澤東印象記》的,正是由於該雜誌刊載了這篇文章,1937年7月被國民黨當局勒令停刊。

上海進步圖書館初版本、再版本

《毛澤東印象記》,斯諾著,白華編譯,上海進步圖書館1937年11月5日版,32開,59頁。全書三萬餘字。封麵右上角為毛澤東在抗大作報告的背影肖像。目錄前還附有《毛澤東氏近影》和斯諾在甘肅攝的《紅軍二哨兵》照片。書前有編者白華《關於作者》中對斯諾的簡介;1―22頁為斯諾分33個小節著的《毛澤東印象記》;23―56頁為斯諾著的《抗日問題》、《聯合陣線問題》、《關於紅軍》、《關於特區工業》;67―69頁為附錄:《斯諾口中的特區和紅軍》。

這本書的編者白華在卷首《關於作者》中,對斯諾是這樣評介的:

“埃德加?斯諾是一個美國的進步的記者,可以說是我們中國的老朋友了。他從1928年起,就到遠東來,常住北平。”“斯諾可以說是外國記者到特區(當時陝甘寧邊區叫蘇維埃特區)的第一個。由於他,許多特區的工作被傳播了出去;由於他,許多紅軍的消息也透漏到西北以外的各地。”

白華對所編斯諾的文章引用了斯諾自己的一段話:

“我們每次見麵(與毛澤東見麵),全由一個留學生吳亮(黎)平任翻譯。我的記錄,用英文寫出後,交吳氏譯為中文,然後讓毛澤東加以修正。毛氏對於任何條文節目,都一定要求其詳盡和精確。”因此,白華認為:“從這點看來,斯諾的記錄文字,是相當的可靠的。”另外,白華還介紹說:“迄目前止,他的著作,據我們看到的,隻有這幾種:(1)現代中國;(2)遠東戰線;(3)中國紅軍的‘長征’;(4)毛澤東自傳;(5)各種訪問記。”“現他正在寫作的有:蘇維埃中國,在刊物上發表僅隻一小部分。中國的紅星,本年就可印成單行本。”

由此可見,此版本所選斯諾的訪問記比較準確,而且也證明了斯諾曾經較早地發表過《毛澤東自傳》。《毛澤東印象記》中所輯錄斯諾的文章,除《關於紅軍》外,其他部分在1938年3月出版的《西行漫記》中有類似的介紹,但要比《毛澤東印象記》晚出版3個多月。

上海進步圖書館1937年12月20日再版的《毛澤東印象記》,32開,88頁。除增加了《與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外,封麵和其他內容均與初版本相同。

《毛澤東印象記》的影響之所以大,就是因為他較早地向人們介紹了毛澤東的個人生活、性格特點等。斯諾用客觀樸實的詞語描述了他見到的毛澤東,並向人們表達了自己的感受。他寫道:“到保安後不多時,我就晤到毛澤東了。他是一個麵目堂堂的,簡直是林肯式的人物,高出了一般中國人的身長以上,似乎有些駝背的,蓄著一頭濃重的烏發,睜著一雙探索什麼事物似的眼睛,還有一個高高的鼻梁和突出的顴骨。我的一瞬間的印象中,覺得他是一個大機智的知識分子的麵孔,可是我有好多日子,一直找不到把這一點證實的機會。我第二次晤見他的時候,正是落暮時分,毛澤東禿著頭,沒有戴帽子,沿著街道在散步,一邊和兩個青年農民談著話,一邊熱情地演著手勢。我起初認不出他就是毛澤東,直到人們指出後才知道――雖然南京曾懸賞過25萬元緝捕他的首級,他都是若無其事地和旁的散步的人走在一起啊!”通過斯諾的描寫,人們就可以大致勾勒出毛澤東的外表形象、容貌特征和氣質風度。在《毛澤東印象記》中,斯諾還介紹了毛澤東的身體健康狀況、生活習慣、工作情況、家庭生活和他的勤奮博學等,特別述說了“南京曾幾次三番宣布過他的死訊,隻要過了幾天,他的死訊又複積極地發表出來”,但毛澤東“數十次現身於戰場”,卻“從來不曾受傷過一次”,“當我訪問‘紅色的中國’時,報上謠傳毛澤東真的死了,可是我發現他確實真的活著”的印象,把一個有“死不完的生命”的偉人,一個活生生的共產黨領袖介紹給了全世界。

《毛澤東印象記》的影響之大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在再版本中以附錄的形式,在國民黨統治區較早全文刊印了《毛澤東與英國記者貝特蘭之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