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毛澤東訪問記(1 / 2)

《毛澤東會見記》

《毛澤東會見記》,斯諾、史沫特萊著,思三、汪馥泉譯,上海文化出版社1937年11月20日出版,32開,56頁。輯錄有兩篇《毛澤東訪問記》:

一篇是斯諾著《毛澤東訪問記》,第1―38頁。斯諾在正文前的《小引》中,簡要敘述了他到陝北蘇區采訪的經曆,對這裏所發表的內容斯諾是這樣說的:“在陝北保安,我曾與大部分領袖會談。我與毛澤東之談話,通常是在夜間進行的,常常延展到翌日早晨一兩點鍾……我們的談話過長而且牽扯極廣,所以不能完全在此地發表。此地隻選出彼此問答的若幹部分,這對於目前中國以及世界時局的發展似乎是有特別興趣的。”

斯諾共發表了與毛澤東六次彼此問答的談話:

《1936年7月15日在陝北保安與毛澤東關於外交談話》

《1936年7月16日在陝北保安與毛先生關於日本帝國主義談話》

《1936年7月18日在陝北保安與毛先生關於國內問題談話》

《1936年7月18日在陝北保安繼續談話》

《1936年7月23日在陝北保安與毛先生關於特別問題談話》

《1936年9月23日在陝北保安與毛先生關於聯合戰線談話》

毛澤東在保安與斯諾的多次談話,全麵介紹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政策和實踐;指出中國抗日戰爭的長期性、持久性,並展望了中國抗戰的勝利前景;論述了中國共產黨與共產國際、蘇聯黨的關係;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議成立民主共和國的主張等,使斯諾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強烈的民族主義感情”。毛澤東的談話,通過斯諾的報道,以及各種刊物、書籍的轉載,使圍繞中國共產黨人所製造的一些謊言和懷疑,在真理的號角聲中倒坍了。中國共產黨的真實形象走出山溝,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另一篇是史沫特萊著的《毛澤東訪問記》,第39―51頁。艾格尼絲?史沫特萊,是美國著名記者、作家和社會活動家。她1928年底來華,在中國待了12年。抗戰初、中期,她目睹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向世界發出了正義的聲音。她的《中國紅軍在前進》、《中國人民的命運》、《中國在反擊》、《中國的戰歌》等專著,向世界宣傳了中國的革命鬥爭,成為不朽之作。她訪遍了中國華北、華中的大部分地區,用熱情召喚更多的國際友人,一同為中國抗戰出力。1936年,在中共地下黨員劉鼎的安排下,史沫特萊到達西安,等待被邀請前往延安。在這期間,駐守西安的張學良、楊虎城將軍扣留了前來部署“剿共”的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事變發生五天以後,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到達西安,史沫特萊在與周恩來進行了簡短的交談之後,開始每晚在張學良的司令部進行40分鍾的英語廣播。概述當天西安事態的發展,並報道與這場事變有關的內容。她的報道在上海引起了不小的騷動。西安的廣播,使史沫特萊成了一個國際人物,並被敵視共產主義的人貼上了中國共產黨的辯護人的標簽。美國報紙說“美國姑娘,赤色危險人物”,“美國婦女幫助中國人叛亂”。1937年1月初,史沫特萊正式接到共產黨的邀請訪問延安。在延安,史沫特萊與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和彭德懷等人進行了多次交談,她給予毛澤東以高度評價:每個人都可以與古今中外社會曆史人物相提並論,但無人能比得上毛澤東。他的著作已經成為中國革命思想中的裏程碑。她評價周恩來:是一位學識淵博,閱曆深廣,見解精辟,襟懷坦白,不存門戶之見,毫不計較個人的安福尊榮、權力地位的卓越領導人。她還與朱德總司令頻繁接觸,並征得朱德的同意,撰寫朱德生平。1941年5月,因病回到美國的史沫特萊,仍然表現出對中國抗戰事業的忠誠。她到處講演,撰寫文章,介紹中國抗戰的真實情況,為中國的抗戰募捐。1950年5月6日,史沫特萊在倫敦病逝,終年58歲。次年5月6日,在北京為她舉行了追悼大會和隆重的葬禮。她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中國烈士陵園的蒼鬆翠柏間,一塊大理石墓碑上用金字鐫刻著朱德寫的碑文“中國人民之友美國革命作家史沫特萊女士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