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新華書店初版本、再版本
《毛澤東同誌兒童時代、青年時代與初期革命活動(初稿)》,蕭三著,山東新華書店1947年11月出版,32開,91頁。印數:1―4000.目次:
(1)《毛澤東略傳》。
(2)《毛澤東同誌的兒童時代》。農家子;六歲就開始勞動;一位賢良的母親;一個誠實的孩子;從小就好學;從小就和被壓迫者在一起;但他是倔強的;年十四五而誌於救國。
(3)《毛澤東同誌的青年時代》。卷入辛亥革命運動的漩渦。他的第一次政治行動;幹革命――當兵去!開始讚成社會主義!他是怎樣刻苦自學的。漂泊在長沙城;要求學還是靠自修;學習抓住中心;學問,學問,好學要好問;日浴,風浴,雨浴及其它;政治頭腦,善於分析,總結概括的頭腦。初步的社會活動。組織家的天才;學生自治會;第一次“搞軍事”和反軍閥運動;湖南革命運動的核心組織――新民學會。站在新文化運動的前哨。新文化運動開展在湖南;組建留法勤工儉學,但自己不出國;在北平;開始了大規模的革命運動(五四運動――青年學生運動――主編湘江評論)。
(4)《毛澤東同誌的初期革命活動》。組織!組織!鬥爭!鬥爭!找到了,具備著和工人接近的語言;可紀念的“七一”和“三十節”;鬥爭是不簡單,不容易的;湖南工人運動的幾個片斷。
山東新華書店1948年5月又發行了64開的再版本,75頁。目次和內容與初版本相同。印數:4001―8000.
中原新華書店版
《毛澤東同誌兒童時代、青年時代與初期革命活動(初稿)》,蕭三著,中原新華書店1949年3月印行,32開,70頁。印數:1―10000.
目次:
(1)《毛澤東略傳》。
(2)《毛澤東同誌的兒童時代》。農家子;六歲就開始勞動;一位賢良的母親;一個誠實的孩子;從小就好學;從小就和被壓迫者在一起;但他是倔強的;年十四五而誌於救國。
(3)《毛澤東同誌的青年時代》。卷入辛亥革命運動的漩渦。他的第一次政治行動;幹革命――當兵去!開始讚成社會主義!他是怎樣刻苦自學的。漂泊在長沙城;要求學還是靠自修;學習抓住中心;學問,學問,好學要好問;日浴,風浴,雨浴及其它;政治頭腦,善於分析,總結概括的頭腦。初步的社會活動。組織家的天才;學生自治會;第一次“搞軍事”和反軍閥運動;湖南革命運動的核心組織――新民學會。站在新文化運動的前哨。新文化運動開展在湖南;組建留法勤工儉學,但自己不出國;在北平;開始了大規模的革命運動(五四運動――青年學生運動――主編湘江評論)。
(4)《毛澤東同誌的初期革命活動》。
①組織!組織!鬥爭!鬥爭!找到了,具備著和工人接近的語言;可紀念的“七一”和“三十節”;鬥爭是不簡單,不容易的;湖南工人運動的幾個片斷。
蘇南新華書店版
《毛澤東同誌兒童時代、青年時代與初期革命活動(初稿)》,蕭三著,蘇南新華書店1949年3月印行。初版本,32開,82頁。
目次:
(1)《毛澤東略傳》。
(2)《毛澤東同誌的兒童時代》。農家子;六歲就開始勞動;一位賢良的母親;一個誠實的孩子;從小就好學;從小就和被壓迫者在一起;但他是倔強的;年十四五而誌於救國。
(3)《毛澤東同誌的青年時代》。卷入辛亥革命運動的漩渦。他的第一次政治行動;幹革命――當兵去!開始讚成社會主義!他是怎樣刻苦自學的。漂泊在長沙城;要求學還是靠自修;學習抓住中心;學問,學問,好學要好問;日浴,風浴,雨浴及其他;政治頭腦,善於分析,總結概括的頭腦。初步的社會活動。組織家的天才;學生自治會;第一次“搞軍事”和反軍閥運動;湖南革命運動的核心組織――新民學會。站在新文化運動的前哨。新文化運動開展在湖南;組建留法勤工儉學,但自己不出國;在北平;開始了大規模的革命運動(五四運動――青年學生運動――主編湘江評論)。
(4)《毛澤東同誌的初期革命活動》。組織!組織!鬥爭!鬥爭!找到了,具備著和工人接近的語言;可紀念的“七一”和“三十節”;鬥爭是不簡單,不容易的;湖南工人運動的幾個片斷。
蘇北泰州分區新華書店一分店版
《毛澤東同誌兒童時代、青年時代與初期革命活動(初稿)》,蕭三著,蘇北泰州分區新華書店(華中一分店)1949年5月出版,32開,85頁。目次:
(1)《毛澤東略傳》。
(2)《毛澤東同誌的兒童時代》。農家子;六歲就開始勞動;一位賢良的母親;一個誠實的孩子;從小就好學;從小就和被壓迫者在一起;但他是倔強的;年十四五而誌於救國。
(3)《毛澤東同誌的青年時代》。卷入辛亥革命運動的漩渦。他的第一次政治行動;幹革命――當兵去!開始讚成社會主義!他是怎樣刻苦自學的。漂泊在長沙城;要求學還是靠自修;學習抓住中心;學問,學問,好學要好問;日浴,風浴,雨浴及其他;政治頭腦,善於分析,總結概括的頭腦。初步的社會活動。組織家的天才;學生自治會;第一次“搞軍事”和反軍閥運動;湖南革命運動的核心組織――新民學會。站在新文化運動的前哨。新文化運動開展在湖南;組建留法勤工儉學,但自己不出國;在北平;開始了大規模的革命運動(五四運動――青年學生運動――主編湘江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