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電大向開放大學轉型是電大人多年的不懈追求
中國廣播電視大學是一個由中央電大、省級電大、地市級電大和縣級電大教學點共同組成的實行統籌規劃、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遠距離教育係統。但自1979年電大成立始,建設一流的遠程開放大學就一直是中國電大同仁的夢想和目標。關於電大建設的具體目標與發展方向,原教育部與中央電大的主要領導在不同時間與地方都有表述。從時間與內容上看,開放大學建設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電大成立至1994年,是建設“開放性現代遠距離高等學校”階段,
也是開放大學孕育階段。 電大成立之初,原教育部部長蔣南翔在出席八零級新生開學典禮時,明確指出:“廣播電視大學是新型的高等學校,應和全日製學校同樣對待。”也就是說,廣播電視大學在成立之初,訂下的目標就是成為一所“新型的高等學校”。後來成為一個“遠距離教育係統”是自己在辦學過程中出現了偏差。1988年,原中央電大校長謝新觀教授在《中國教育報》上發表文彰指出:“廣播電視大學的改革目標應當是,在近期及今後一段時期內建設成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開放性現代遠距離教育高等學校。”[1]在這裏,謝新觀校長作為電大的主要負責人首次表達了電大發展的目標,即“開放性的高等學校”。同年,原國家教委頒發《廣播電視大學暫行規定》,對電大“開放性的高等學校”定位進行確認。1991年,謝新觀為《中國電大教育》撰寫評論員文章,也就是發表的1991年新年賀詞《輝煌的成就,宏偉的目標》,明確提出:“在2000年,把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建設成一所具有中國遠距離教育特色的高等學校。”[2]2010年7月23日上海開放大學正式揭牌成立,這盡管是一所地方性的開放大學,但與謝新觀教授當年提出的實現目標已足足晚了10年。1994年謝新觀教授為《中國的廣播電視大學》一書撰寫緒論,對電大發展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提出“中國廣播電視大學的發展戰略是:鞏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采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多層次、多規格、多種形式辦學,為更多的人提供各類教育的開放性遠距離教育係統,成為21世紀重點建設的,堪稱世界一流的遠距離教育開放大學”。同年,“麵向21世紀的中國教育”第四次國際研討會在上海舉辦,會上謝新觀作了題為《一個麵向21世紀的教育模式》的大會發言,再次明確提出電大“是一種與傳統麵授教育並行發展的、獨立的教育模式”,“中國廣播電視大學應該在21世紀成為世紀一流的開放大學”。[3]至此,開放大學的理念已深深根植在電大人的心中。
第二階段 1995年至2009年,建設開放大學由形成共識到實踐探索階段,也是開放大學破繭階段。借廣播電視大學建校15周年校慶,1995年,原國家教委轉發了《廣播電視大學貫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意見》,提出本世紀末至下世紀初電大發展的總目標是“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遠距離教育開放大學”,標誌著開放大學的建設從此由“台後”走上“台前”,上升到國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議程。1996年原國家教委電教辦和中央電大在黃山召開了後來被電大人譽為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全國電大教育工作會議,也就是著名的“黃山會議”,與會代表認真學習鄧小平思想,學習《廣播電視大學貫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意見》,在全麵分析電大教育成績與問題的基礎上,科學地提出了電大麵向21世紀改革和發展的總方向、總目標,即“努力建設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遠距離教育開放大學”。“黃山會議”後,建設開放大學成為全體電大人的共識。1999年,教育部批轉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發展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以課題研究的形式,探索現代遠程開放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至2006年,試點項目通過總結性評估,全國電大係統在長達7年開放教育實踐中,開放辦學的理念得到轉變,綜合辦學實力明顯提升,並為未來開放大學建設提供了可貴的經驗借鑒。[4]因此,2009年10月18日,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校長葛道凱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建校30周年慶祝大會上,高調提出:“把電大建設成為具有一流的遠程教育基礎設施、一流的遠程教學資源、一流的遠程學習支持服務、一流的遠程教育研究水平、一流的遠程教育隊伍的遠程開放大學,使電大的綜合辦學實力居於世界遠程開放大學前列”[5]。這不僅是電大人的信心,更是電大遠程開放辦學實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