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思維方式變化的外在他律性因素:人類種係的進化,是影響思維方式變化的先決性的生理前提;地理環境及其變化,是影響思維方式變化的潛移默化的客觀因素;人們的社會歸屬,特別是愛與階層、階級的歸屬的變化,是影響思維方式變化的重要客觀因素;實踐手段的發展,是影響思維方式變化的直接原因(主客聯係的行為中介是實踐、實踐的方式主要取決於工具手段、實踐活動通過信息中介溝通物理現象與心理現象、實踐過程把主體意向性的自我意識與外感知的客觀意識相統一)。
製約思維方式變革的自律性因素:人類心智能力的進化,是製約思維方式變革的主體根據,後天教育和習得是變革思維方式的積極途徑,自覺的思維訓練是促進思維方式變革的有效方法,自我反思、批判是思想精神生活及思維方式變化的自覺因素。
一、人類種係的進化是製約思維方式變化的先決性主體前提
思維方式的變革,除了其曆史性的時代特征外,還受到一係列內在和外在因素的影響。我們把思維方式變化的外在影響稱作他律性,而把內在因素的影響稱作自律性。以往我們對思維方式的變革的他律性問題研究得頗多,所謂時代的、經濟的、功利的因素影響作用等,都是對他律性的研究。如果承認思維本身是精神的活動的話,那麼,就必須從精神現象學的角度,深入思維方式的內部,對其結構、要素等進行分析,從而揭示其變化的自律性。並且要比較不同質的文化及其思維方式相互作用的內在機製,從而把握文化衝突中一種思維方式和文化形態對於另一種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的反映方式。隻有這樣,才能從靜態解剖和動態演變過程中,解決思維方式與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問題。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地解決中華民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振興與重建這個重大根本問題。
應當承認,人類種係的進化是影響思維方式變化的先決性的生理前提。人類學的比較研究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人是思維的主體,作為類的存在物,其形成與進化,毋庸置疑,是影響思維方式形成與變化的生物主體前提。
關於人類的由來問題,科學界普遍承認古猿進化學說,而明確反對神創預設。古人類學對於人類誕生的時間、標誌,以及什麼是人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這對於了解人類思維及其演化的客觀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在“人究竟是什麼”的問題上,自古及今眾說紛紜。柏拉圖因說人是“沒有羽毛的兩足動物”,被人送一個綽號——“柏拉圖的鵝”。(他的一位同事和他開玩笑,從市場上買了一隻去毛的鵝,拿到學院裏說:這是柏拉圖的人。作者注)
自1871年達爾文《人類的由來和性的選擇》一書中提出“人類的特征是兩足直立行走,大的腦子和高的智力”的命題以降,從心智層麵界定人的方向就被堅定地確定下來。
但是,心智能力之於人,究竟是先驗還是後天的?人類心智究竟是怎樣起源的?對此,古人類學以化石的直接實物證據,進行了具體實證的考據的研究,大大超越了傳統哲學思辨方法的研究傳統。例如,根據1890年至1892年期間,在印度尼西亞爪哇(當時是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一部分)發現了一小塊下頜骨、一根大腿骨和一個頭蓋骨化石證明,古人類的頭蓋骨帶有明顯的如猿的原始性狀,如眉脊粗壯、頭骨低平、骨壁很厚。並且腦量不過800毫升,比現代人的平均1350毫升要小得多。可是大腿骨和現代人的很近似,表明已能像現代人那樣直立行走。說明直立行走並非人猿區別的關鍵,而腦的進化,特別是腦量的增加和腦的結構的複雜化使心智進步的客觀基礎。1924年在南非湯恩發現了定名為南方古猿的一個頭骨,也證明了這一點。
人類學的化石的證據表明,人類的兩足直立行走和人腦不是同時起源的。如果以腦量作為人猿區別的標誌,那麼多大的腦量才算是人呢?有人提出腦量在750毫升以上才算是人,以此作為人和猿的分界的界河,可是後來發現能兩足直立行走的化石的腦遠比這個標準為小,而現生的大猩猩最大的腦量也有超過這個界限的,表明腦量不能作為區分人和猿的標誌。於是人類學界又回到以兩足直立行走的標準。現代科學以腦體比重作為依據研究人類起源。古人類學的化石比較解剖學的研究,加之諸如碳14、鈷60等各種現代科學測定年代的方法等的綜合研究證明,大約在迄今七八百萬年前,古猿轉變成兩足直立行走的人類始祖。根據當前在世界各地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隻有400多萬年)來看,人類的誕生,經曆了下述四個階段,即:前人階段、能人階段、直立人階段、智人階段。
在人類誕生過程的內在變化機製問題上,傳統的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人類和其他新的物種一樣,是由緩慢的、逐漸發展的變異而形成。20世紀70年代,美國科學家埃爾德裏奇(N。Eldredge)和古爾德(S。J。Gould)提出了與達爾文進化論不同的理論,主張生物進化的過程,是一個長期停滯和不斷的為迅速發生的成種事件所間斷的曆史,新種的形成是一個突變的湧現,短時內分支為兩個或幾個種。人類的進化過程的機製究竟如何?
第一階段是前人。以南方古猿化石為代表,因此也叫南方古猿階段。根據最早於1924年在南非北開普省湯恩附近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該化石是一個小孩的頭骨的大部分連著整個腦子的天然模子),達特(R。Dart)教授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他認為這個很像猿的頭骨,帶有人的不少性狀。其腦子雖小,但一些性狀比黑猩猩的腦更為像人,頜骨上的臼齒也與人的相似,從頭骨底部枕骨大孔的位置判斷,頭骨的所有者是兩足直立行走的。於是達特(R。Dart)教授於1925年發表文章,認為該化石是真正的猿和人之間的類型,是人和猿之間的“缺環”,定名為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後來在南非發現了更多的此類化石。20世紀60年代以後,人類學界才逐漸一致肯定它是人類進化係統上最初階段的化石,即人類誕生的前人階段,成為人科下的最早的一屬。
第二階段是能人。根據20世紀60年代在東非坦桑尼亞的奧杜韋和肯尼亞的特卡納湖岸的庫彼福勒陸續發現的化石,現代研究表明,南方古猿纖細型的種大約在距今240萬年前演變成能人。這一過程是經過長期的停滯而迅速轉變成新種的。能人最早的年代是迄今240萬年前,分類上歸入人科下麵的人屬能人種(Homohabilis)。能人的腦子比南方古猿的明顯增大,而且開始能製造石器。(能人是利基(L。S。B。Leakey)等根據坦桑尼亞奧杜韋峽穀發現的化石於1964年命名的,以後在肯尼亞庫彼福勒和其他地點也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