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20世紀英美分析哲學的思維強調(1 / 3)

在語言邏輯中追問思想的意義

分析哲學是現當代西方哲學的一種思潮,而不是某種個別的哲學流派,由於他們崇尚分析方法的共同趨向而得名。該哲學思潮起源於羅素和摩爾所倡導的一種與思辨哲學的方法相對立的分析哲學的方法。羅素在其學術自傳《我的哲學的發展》一書中,直言不諱地說:“自從我拋棄康德和黑格爾的哲學以來,我一直尋求通過分析去解決哲學問題;並且我仍然相信,惟有憑借分析才能取得進步。”事實上,自羅素和摩爾以降,分析哲學的方法已滲透到當代歐美許多哲學流派領域,特別是科學哲學領域這一分析的研究方法更為盛行。羅素堅信:“隻要可能有哲學知識,哲學知識非要靠這樣的方法來探求不可;我也毫不懷疑,借這種方法,許多古老的問題是完全可以解決的。”。分析哲學成為20世紀一種廣泛的哲學運動。在現代西方哲學的兩大傳統——歐洲大陸哲學傳統和英美分析哲學傳統中,分析哲學在英美哲學中居於核心地位,甚至有人主張它是英美哲學的全部。

一、哲學的任務在於意義的澄清

首先,哲學的任務在於澄清意義,而不是探索真理。

分析哲學彰顯語言是思想之家。而傳統哲學賦予自身包羅萬象的知識總彙或人類全部知識總結概括的神聖職責,因而在對象世界的無限性與人的感覺經驗的有限性矛盾衝突時,傳統哲學不得不訴諸思辨理性或悟性承諾的方法構造人類知識的全麵體係。分析哲學家則主張,哲學不可能為人類知識提供完善的理論體係,而僅僅在於通過對於已有知識體係的語言邏輯結構、意義等的分析,從而澄清哲學問題,劃分哲學與科學、科學與偽科學的界限。早期分析哲學家以現代邏輯的技術作為哲學分析的工具,提出哲學的基本任務是對於理論和命題及語言進行分析,從而澄清其意義,而科學的任務則是通過經驗觀察和歸納建構科學理論,並通過科學實驗檢驗之,從而發現真理。維特根斯坦說:“哲學的目的是從邏輯上澄清思想。哲學不是一門學說,而是一項活動。哲學著作從本質上來看是由一些解釋構成的。哲學的成果不是一些‘哲學命題’,而是命題的澄清。可以說,沒有哲學,思想就會模糊不清:哲學應該使思想清晰,並且為思想劃定明確的界限。”。那些脫離經驗的思辨命題是沒有意義的偽命題,它既不是科學命題,更不是哲學命題,隻能造成人們思想上的混亂。因此哲學分析的目的在於澄清知識體係的意義,在於一次一次地處理問題,而不是發現真理。有無意義成為真命題與偽命題的分水嶺。而意義蘊藏在語言中。傳統哲學熱衷的形而上學問題緣於語言的誤解,通過語言批判,不僅可以消解這些偽問題,而且使我們明確真假問題的界限。

其次,主張命題的意義蘊涵在理論的語言結構中。

分析哲學視理論的語言邏輯分析為其澄清意義的基本途徑,所以分析哲學與語言哲學又密切相關。由此人們常以分析哲學的這一特征,稱20世紀西方尤其是英美哲學的語言轉向。但是,由於對於構成哲學命題的語言形式的理解不同,分析哲學又可以劃分為人工語言派和日常語言派兩係。人工語言分析方法的創始人是弗雷格和羅素,羅素和懷特海合著的《數學原理》被公認為是人工語言派係的經典之作,維也納學派的邏輯經驗主義屬於人工語言流派。而維特根斯坦的後期思想和摩爾的哲學思想方法則是日常語言流派的代表。

語言轉向中的“轉向”表達,來源於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啟發,康德在該書第二版序言中,把他的哲學視域的轉向比喻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康德以前,傳統哲學的認識論,僅僅涉及人類的意識如何反映對象世界。盡管自笛卡兒以降,我思故我在的命題使得近代實現了認識論轉向,近現代哲學以思維為原則。但是,康德以前的認識論,包括笛卡兒在內,幾乎從不懷疑思維意識的確然性。康德哲學的批判理性方法,正是以主體的思維能力為檢討對象的,特別是在麵對有窮經驗與全稱命題的矛盾時,提出先天綜合判斷是如何可能的。)人們把分析哲學通過語言分析從而澄清意義的變化,稱之為語言轉向。根據羅蒂論文集《語言轉向》的考證,“語言轉向”一詞是早期分析哲學的代表人物、維也納學派的成員伯格曼提出和使用的。“所有的語言哲學家都通過談及適合的語言談及世界。這就是語言轉向,即基本的方法論上的策略,在這一點上日常語言的哲學家和理想語言的哲學家都讚同。同樣基本的是,他們之間在有關‘語言’是什麼和什麼樣的語言才是‘適合’的問題上,存在意見分歧。一個哲學家當然可以進行這樣的轉向。但問題是他為什麼應該進行這樣的轉向。為什麼這不僅僅是令人討厭的兜圈子?我將提出以下三個理由。其一是詞要麼日常地使用,要麼哲學地使用。這一區分在方法論上尤為重要。然而前語言轉向的哲學家不進行這種區分,他們僅哲學地使用詞。顯然,這樣的使用是不理智的。這些用法需給予常識的說明……其二是前語言轉向的哲學中存在的諸多悖論、荒唐性和晦澀性來源於不區分說和關於說的,這樣的錯誤和混亂比人們所設想的更難避免。其三是對於某些東西來說,任何可設想的語言隻能顯示它們。與其說這些東西不能用文字表達,不如說人們能正確地談論它們的方式僅僅是談論語言(語言的句法及其解釋)”。

自伯格曼以降,分析哲學家們開始在語言中尋覓思想的意義。他們都承認語言與哲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傳統哲學對於形而上學問題這種虛假問題的熱衷是其語言的混亂造成的,隻要通過語言批判就可澄清傳統哲學問題,從而消解形而上學。

分析哲學家認為,人類認識之所以可能的重要根據在於人類語言和世界之間有著邏輯的同構性,因此,人類語言的界限就是我們的世界的界限。說能夠說的事情,對於不能說的事情一定要保持沉默。事實和真理都是人類語言學中表達的東西,語言的句法形式或命題形式決定了什麼是事實。即使世界本身存在事實和真理,也是通過澄清語言顯現出來的。因此,當建構或采用一種語言係統時,就意味著我們承諾與這種語言係統與世界的事實和真理的對應關係。由此決定了分析哲學將哲學認識論問題轉化為對於語言邏輯的分析問題。

第三,建立一套嚴格科學的語言係統,從而明確意義。

弗雷格作為現代邏輯之父,開創了人工語言分析流派的先河,從而奠定了語言分析的基礎。羅素、維特根斯坦(前期)和卡爾納普這三位早期的分析哲學運動的領袖人物,在思想方法上都得益於弗雷格。羅素在其和懷特海合著的《數學原理》第一卷序言中坦言:“在邏輯分析的所有問題上,我們主要是從弗雷格那裏獲得教益。”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的前言中陳述:“我隻想提到,我受惠於弗雷格的巨著和我的朋友伯特蘭·羅素先生的著作,它們在頗大程度上激發了我的思想。”。事實上,維特根斯坦早期遇到有關數學基礎的難題時,不僅寫信向弗雷格先生求教,而且於1911年專程到德國當麵請教弗雷格。維也納學派的領袖人物卡爾納普,可謂得了弗雷格的真經,他把在弗雷格課堂上學到的數理邏輯的思想方法後來帶到美國,從而真正實現了分析哲學中心由歐洲向美國的轉移。

弗雷格在耶拿大學數學係執教的四十年,雖然著述不多,但每一篇論著都是言簡意賅,具有高度的原創性。早期的《概念文字:一種模仿算術語言構造的純思維的形式語言》(1879),開創了現代符號邏輯的先河。1884年的《算術基礎》提出區別心理的東西與邏輯的東西、主觀的東西與客觀的東西的思想,矛頭直接指向當時邏輯和數學領域的心理主義,提醒人們千萬別忘了概念與客體之間永遠隔著一道鴻溝。弗雷格主張,邏輯是數學的基礎,數的概念在邏輯上可以被定義為類的概念,而類則被視作概念的外延。這是數學研究中邏輯主義的基本主張。弗雷格所發表的其他論文,諸如《函數和對象》《論意義和意謂》《論概念和對象》《思想》等,不僅是語言哲學和邏輯哲學的經典之作,而且為分析哲學的意義理論奠定了基礎。

弗雷格首創了一套以命題邏輯和謂詞邏輯為基礎的人工語言體係。為了使數學理論公理化,為了完善數學證明的推導過程,弗雷格在《概念文字》一書中,要構造一種純思維的形式化的人工語言體係,這種語言是對於算術的符號係統的一種模仿,是一種符號邏輯的係統。由於日常語言的多歧義和句法結構的不嚴格性、不明確性,我們必須尋找一種科學規範的人工語言。這就是概念文字的人工語言,它就像顯微鏡,可以探幽入微,“是為一定的科學目的構想出來的輔助工具”。不僅是對於像人的眼睛一樣的日常語言的補充,而且可以澄清日常語言的歧義和誤用,進一步消解形而上學和偽哲學問題。這種新工具對於科學和哲學認識的作用,遠比發現個別事物更重要。

弗雷格首先澄清什麼是一個句子的實質性內容,以及句子的內容和對於句子的判斷之間的區別。他認為命題邏輯所關注的是對句子的實質性內容的判斷,從而超越傳統邏輯的命題表述中明確區分主謂詞的理論。弗雷格指出,盡管“在普拉蒂亞希臘人擊敗波斯人”和“在普拉蒂亞波斯人被希臘人擊敗”兩種表述在修辭上確有區別,但句子的實質內容是一樣的。弗雷格認為,一個句子隻要實質內容相同,不論它的語法形式有何差異,都可以用同一個字母來表示。符號邏輯正是把命題之間的關係用字母之間的關係表示的體係。

弗雷格進一步澄清了一個句子的內容和對這一內容的判斷之間的區別。“一個提問句和一個判斷句包含同樣的思想;但判斷句還包含另一種東西,即判斷。而疑問句也包含另一種東西,即一種疑問。因此,必須把判斷句中的兩種東西區分開來,一種是它和與其相應的疑問句所共有的內容;另一種是判斷。前者就是思想或至少包含著思想。由此就可以在沒有確定一個思想是真的情況下表達它。在一個判斷句中,這兩種東西是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至很容易忽視它們的可分離性”。一個句子的實質內容和對這一內容的判斷是兩回事。隻有句子的實質內容才可以被判斷,一個單獨的詞的內容無法判斷其真假。以此為基礎,弗雷格構造出其命題邏輯的公理化係統。

弗雷格以邏輯規則具有客觀性的基本立場,超越傳統哲學的心理主義。他通過“嚴格區分心理的東西和邏輯的東西、主觀的東西和客觀的東西”的方法,批判心理主義混淆邏輯本身與從事邏輯推理的心理活動的錯誤,從而捍衛數理邏輯的客觀基礎。盡管數和邏輯規則的存在與物的存在具有不同的特點,但決不能把其理解為人的主觀表象。它的存在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

主張語言意義的單位是句子而不是單個的詞,因為詞的意義是邏輯語用賦予的。這一基本主張為分析哲學從邏輯語義學向邏輯語用學、邏輯語形學等不斷分化發展。

弗雷格通過深入區分概念與對象的關係、概念的等級,以及意義與指稱的關係等,基本上奠定了分析哲學,尤其是人工語言分析流派的理論體係的堅實基礎。

第四,以語言分析為特征,走向多樣化的發展。

分析哲學在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中,代表人物很多,思想演化及分支派別也十分複雜。即使人工語言分析和日常語言分析兩大流派各自內部,不同哲學家本體論立場、認識論出發點和方法論原則的分歧也很大。

但是其不同於其他哲學流派的共性特點仍然很明顯,這不僅表現在語言邏輯的分析方法上,而且它們始終與自然科學有著密切的聯係,重視實證方法“……實證主義是關於人類認識活動的一套規則或評價標準:它告訴我們關於世界陳述中的哪些內容是屬於知識的範圍,並為我們提供可以用來區分能夠與不能合理地提出問題的準則。因而,實證主義是一種規範的態度,關涉我們如何使用‘知識’‘科學’‘認識’‘信息’等術語……”。作為人工語言流派典型代表的邏輯經驗主義,實質上是馬赫實證主義的“現代化和普遍化”。因此誠如前文所雲,分析哲學與科學哲學在外延和內涵上往往相重合。不僅在代表作上,往往分析哲學的重要人物同時又是傑出的科學家、數學家、語言學家和邏輯學家,而且分析哲學在內容上、觀點上直接就是科學觀、方法論。他們的宗旨在於用一種科學的語言邏輯分析方法,建立起一套像科學命題、科學理論體係一樣能夠接受經驗事實檢驗的哲學體係,從而推動哲學的重大革命。因為在分析哲學家們看來,兩千多年來,哲學仍然跳著悠閑的三步曲在原地轉圈子,而科學卻不斷突飛猛進,兩者明顯反差的原因在於,其一是科學的理論是可以被檢驗的,而哲學理論則不然。其二由於科學的語言是可以互相交流的,而哲學的語言則往往不被人們的經驗所理解。其三是由於科學的方法是確實可靠的,而哲學的方法卻玄虛混亂。因此,必須發揚科學的精神,批判思辨哲學那種君臨科學的傲慢態度,而把哲學的任務確定在對理論進行邏輯分析,研究語言及其構成意義命題的規則,從而完善科學方法。由此可見,分析哲學的任務之一在於反對思辨哲學和形而上學。

分析哲學前期的發展中心在歐洲,摩爾很早就提出了日常語言分析方法,維也納學派的經驗實證方法和物理主義語言結構法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已經很盛行。但是在維特根斯坦於40年代改變了他的前期思想後,日常語言分析流派一躍占領了統治地位。希特勒肆虐歐洲以後,維也納學派宣告解散,分析哲學的中心轉移到了美國。在美國,實用主義與分析哲學的結合似乎具有必然性,奎因的思想是這種邏輯必然的典範,其《經驗主義的兩個教條》一方麵固然打擊了邏輯經驗主義的兩大理論基石:其一是對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的區分,其二是徹底的還原論思想;但是另一方麵,他又強調現代邏輯的作用,發揚了經驗主義的傳統,並將之引進實用主義之路,實現了分析哲學和實用主義的融合。奎因把邏輯經驗主義與美國本土的實用主義相結合,創立了新實用主義,意味著分析哲學又有了新的發展。

日常語言分析流派的主要陣地是牛津、劍橋,主要有摩爾、魏斯曼和威斯頓和後期維特根斯坦。由於牛津哲學家深受亞裏士多德哲學傳統的影響,十分重視對概念和理論的邏輯分析;加上牛津哲學非常重視文學和語言學研究的學術傳統,使得牛津哲學家們把日常語言分析放到哲學研究的重要位置。這樣一來接受來自劍橋以維特根斯坦為代表的思想方法就成為十分容易的事情。這也是牛津學派成為日常語言分析哲學中心的緣由。牛津學派十分重視邏輯語用的研究,並且與邏輯經驗主義相反,充分肯定形而上學的作用,強調從形而上學中吸取合理成分。

二、在科學合理性的追問中尋覓意義

把語言的分析的視覺投向科學合理性的視域,使分析哲學的發展呈現出與科學哲學相契合的專業化趨勢。

石裏克(Moritz Schlick)領導的“維也納小組”的創立,標誌著邏輯經驗主義的開端,到了魯道夫爾·卡爾納普時,這場國際性的哲學運動已經形成深遠的影響。這與它把哲學的發展與科學的發展密切聯結在一起的思維方法不無相幹,正如賴欣巴赫所說,我們時代的真正哲學是跟實證科學一起發展起來的,隻有當我們把眼光轉向作為構造科學概念之一種結果的特殊的哲學思維形式以及轉向諸科學的精神裝置的時候,才能發現這種哲學。新哲學不想依靠抽象的思辨,或純粹的沉思,或以往多數哲學家所采納的理性分析來解決這些認識論問題,新哲學相信它隻要密切結合科學和數學研究就能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是,不能不能將新的科學哲學的方法與科學自身的方法混為一談。到卡爾納普時,這種獨特的研究視域已凝結為一種新的形式和風格。“維也納學圈的任何其他成員的哲學論題和表述形式都沒有像卡爾納普的哲學論題和表述形式那樣被如此經常地和邏輯經驗主義的哲學等同起來。在其1935年移居美國後的若幹年中人們更發展了這樣一種解釋模式,它將維也納學圈的哲學麵貌直接等同於卡爾納普的論題和理論的麵貌,並以關於卡爾納普的觀點和分析的發展的敘述取代了對維也納學圈的發展的敘述。一係列作者給予卡爾納普的這種特殊地位一方麵與他在他屬於石裏克學圈時期實際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有關,另一方麵也與他此後作為一名哲學家所贏得的高度評價有關”。事實上邏輯經驗主義不僅有一套整體的理論和一些重要的學術組織,而且培養了一大批科學哲學家。他們的卓越成就影響了後繼科學哲學的發展。包括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庫恩的曆史主義以及夏皮爾的科學實在論等,都是在批判、吸收邏輯經驗主義的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雖然20世紀60年代以後該學派已瓦解,但是,它起了開思想之先河的曆史作用,它的方法和思想仍然在繼續和發展著,它的曆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邏輯經驗主義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其關於科學合理性的思想特征深受當時的科學思想和哲學傾向的影響。維也納學派的許多成員都具有良好的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和學科背景,由此決定了他們對於科學合理性問題的探討不是一種純粹哲學的思辨和空洞的抽象,而是從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事實出發,尋覓科學與哲學的親和力。同時也是應對反歸納主義的挑戰,密切結合自然科學,尤其是數學和物理學的最新成就,通過概率邏輯的實證方法來捍衛歸納主義的陣地。

(一)試圖把數學和物理學的新成就與科學邏輯相結合,維護科學發現合理性的歸納主義基礎。

由於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自然科學的研究,特別是物理學的研究從宏觀領域向微觀領域的深入,遇到的根本問題是在宏觀低速領域起作用的經典力學在微觀高速領域失靈,那麼,現代科學的合理性何在?現代科學的認識論基礎是什麼?科學理論的經驗基礎有無普遍性?以及現代科學與近代科學有無相關性和共同性等一係列問題,一夜之間迸發出來,人們大有應接不暇之感。在如何應對這些問題上,邏輯經驗主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首先,邏輯經驗主義試圖通過現代數學概率論與數理邏輯相結合的手段,把歸納邏輯形式化、公理化,從而維護現代科學的經驗主義基礎,維護科學的歸納主義合理性原則。

概率邏輯(probabilistic logic)是歸納邏輯的一種現代類型,它的特點是運用現代的邏輯與數學工具,主要是運用數理邏輯與概率理論對歸納邏輯、歸納方法進行形式化、數量化的研究,可以說概率邏輯是形式化、數量化的歸納邏輯。

在邏輯上,由於演繹邏輯引入形式化和數學的方法,到20世紀初已較為完善,羅素和懷特海在1910年完成的《數學原理》一書,可以看做是數理邏輯完善到一定程度的一項成果。

在哲學史上,休謨曾對歸納提出非難,以培根、密爾為代表的古典歸納主義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實證主義、邏輯經驗主義為了應付休謨提出的“歸納問題”,並能對科學理論給出相應的解釋,便將歸納命題的證明問題改為“確證”(confirmation)問題,並以概率值作為確證的量度,於是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概率邏輯,劍橋的哲學家W。E。約翰遜最早研究過概率邏輯問題,但一般公認J。M。凱恩斯提出了概率邏輯的第一個公理係統,J。尼柯德、F。韋斯曼、H。傑弗裏斯、G。H。萊特和H。賴欣巴赫等人,都為建立概率邏輯做過很有意義的工作,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邏輯經驗主義的鼻祖之一的卡爾納普在20世紀40和50年代的工作。

概率邏輯係統大多數在結構上有如下共同特點:一般是先給出一個概率演算的公理係統,然後對形式的概率定義和係統給出類似對形式係統給出的語義解釋,再以此對歸納推理加以處理,其中所用到的概率演算工具主要是貝葉斯定理和貝努利定理。

凱恩斯在1921年給出的概率邏輯係統中,將命題a及其命題h間的概率關係p記作a/h=p,該係統給出的初始定義有19條,並有7條公理。但這個係統不夠嚴格。萊特在20世紀40年代給出的概率演算公理係統共有6條公理。其中分別為乘法定理和加法定理。貝葉斯定理和貝努利定理可以由上述公理的引論中得出。對於概率公理係統所給出的解釋,凱恩斯用集合間的關係即證據集和假設集間的關係解釋概率度。在他所給出符號p(a/h)=1/b中,概率1/b為集合a、h之間的關係。但由於他對這種關係的含義處理不清楚,因而存在解釋上的嚴重缺點。賴欣巴赫利用相對頻率解釋概率,認為作為證據的命題序列A與作為假設的命題序列B之間存在著概率蘊涵關係,並用A表示之,作為初始符號引入的,故(p(A,B)=p)=df(A-B)。為表示概率值,他指出,一歸納推理的命題是成立的,實質上是指有關命題序列存在著一定的概率極限值,亦即滿足一定的概率值。在他看來,歸納推理是一種與概率度相關的漸近認定(posit),其取值與多值邏輯相關,但在給出某種公界值的條件下可化歸為二值邏輯。卡爾納普在20世紀50年代強調區分概率1與概率2.前者為邏輯概率即歸納概率或確證度,用C函數表示,C(h,e=p表示,證據e對於假設h的確證度,其值為概率p;後者為概率的頻率解釋,但他並不采納。他對概率給出的是一種語義解釋。他遵循演繹邏輯的方法,先給出帶等詞的一階邏輯係統L,再在取自然數上或N上,將用以完全描述給定個體域取值由它所滿足的狀態描述確定(這句話意思不清晰),並以量度函數M量度,這樣,C由M確定,即C(h,e=M(h∧e)/M(e),當M(e)≠0,否則C(h/e)無定義。因此,歸納命題是指e對h的部分蘊涵。

由此表明,卡爾納普是徹底地用演繹邏輯與外延方法處理歸納邏輯問題的,在對概率公理係統的解釋方麵,還有一種主觀解釋,這是與歸納過程中必然存在主觀因素相關的。

其次,邏輯經驗主義用哥德爾不完全定理回擊了反歸納主義者在科學合理性問題上的求全責備。

哥德爾於1931年在其《〈數學原理〉及其有關係統中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題》這篇講師論文中證明的不完全定理(inplete theorem),對於捍衛科學合理性的歸納主義基礎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哥德爾不完全定理是現代歸納主義的科學方法論特別是科學證明的方法上的一個裏程碑式的成果。其內容如下:

設有一個以皮亞諾自然數論為其子係統的、自身協調的(即不自相矛盾的)形式係統,暫記作U;在形式係統中凡不含自由變元的公式叫做語句;如果語句A和A在某形式係統內均不可證,則A就叫做該形式係統的不可判定語句。不完全性定理說,任何一個上述的係統U都必有一個不可判定語句A。依照排中律,A和A之間必有一個是真語句,故不完全定理可改為:任何上述的係統U都有一個真語句是不能推出的。如果一個係統對任何語句A能夠推出A或A,則這個係統叫做完全係統,這樣不完全性定理又可改述為:任何一個上述的係統U必是不完全的。

根據不完全性定理的證明過程,還可以推得下列結論:如果包含皮亞諾自然數論為子係統的形式係統U是協調的,則“U是協調的”這個事實的算術公式不可能在係統U內證明,這個結果叫做第二不完全性定理。它也是證明論中很重要結果。

注意:雖然證明關係、可證性、協調性等等是可以算術化的,但由不完全性定理卻可推得,真假性是不能算術化的,亦即不可能找到一個算術公式tr(a)使得tr(a)成立,當且僅當以a為編號的公式A為真,也就是說,在係統U內下列公式tr(a)A(這裏a為A的編號)是不可證的。

19世紀物理學在力、熱、光、電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物理學家們懷著無比自豪的心情進入20世紀。著名物理學家約裏在上個世紀末,曾對向他求教的普朗克說,物理學的整個體係已足夠牢固、可靠、完善。但是,物理學晴朗天空的遠處,尚有兩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烏雲,這就是經典物理學無法解釋的熱輻射實驗和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緊接著,多事之秋的世紀之交,電子的發現、X射線和黑體輻射現象的發現,一下子把經典物理由宏觀低速世界的科學權威,引向了微觀高速領域的神秘困惑中。經典物理學的理論在微觀世界中究竟是否適應?怎樣理解物理學理論的科學性?宏觀低速運動領域與微觀高速運動領域有無共同規律?如此等等的問題擺在科學家、哲學家特別是科學哲學家麵前。

為擺脫上述困惑,哥德爾通過不完全定理,尋找一條通往現象學之路,試圖用本質直觀的現象學方法,應對現代科學對於理性主義的挑戰。現象學就是洞察真理顯明性的科學,其方法不是歸納和演繹,而是“一種原初給予的看,一種本質直觀”(categorical intuition)方法。胡塞爾認為,人的認知總是具有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是關於某物的認知,意識(consciousness)也總是關於某物的意識,一種意識行為總是直接指向某個特殊對象或事件狀態的,我們的信念和認知行為都是在給定時間的關於某些對象和某些概念的範疇(categories)的,這些範疇稱為“本質”(essences)。本質是預設在關於對象的認識中的,在各種不同的實在內容和變動不居的意向內容中直接直觀地把握(grasp)不變的本質就是所謂的本質直觀。這種本質直觀是一種原初給予的看(see),但不是感官意義上的看,實際上是在看概念,看本質。本質直觀是具有多種形式的一種行為,因而它是類似於感性知覺的東西,而非類似於想象的東西,原則上無須理智的抽象過程就可以通過一次直觀把握本質。胡塞爾常以紅紙為例闡明個別直觀和本質直觀的實質性區別。假定我們的目光朝向作為感性直觀被給予之物的一張紅紙,它並不是直接指向這張紙的紅色,也不是指向紅的程度,而是直接指向紅本身,在進行這種目光轉向時,紅本身就原本的直接給予了我們,我們便直接把握了紅本身的特殊統一。正如在《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的哲學觀念》中胡塞爾所描述的:“我具有關於紅的一個或多個個別直觀,我抓住純粹的內在,我關注現象學的還原。我截斷紅在被超越的統攝時所意味著的一切。現在我純粹直觀地完成了一般的紅或特殊的紅的意義,個別性不再被意指,被意指的已不是這個紅或那個紅,而是一般的紅。”。真理的“顯明性”(明證性)(Evidenz,evident)即“對真理的體驗”,嚴格意義上的顯明性稱為“對真理的相應性感知”。一方麵,顯明性以原初的被給予方式為依據;另一方麵,顯明性的客觀相關物就是“真理的存在,或者說就是真理”。胡塞爾特別區分了兩個級次的顯明性,個體直觀的顯明性是“斷言的顯明性”(assertorische Evidenz);本質直觀的顯明性是“確真的顯明性”(apodictische Evidenz)。前者是對個別事物的假定性判定,這類顯明性不是純粹的;後者是我們對事物本質的洞見,現象學所要達到的正是後者。。

基於對這些數學工作進行深刻的哲學反思,哥德爾強調直覺的重要。他認為,數學真理與經驗真理之間具有本質的區別,“與經驗命題不同,數學命題的真依賴於命題中包含的概念的意義”。但是,不能因此而認為數學命題不斷言任何經驗事實,否則也會認為自然律同樣不斷言任何經驗事實,因為人們從任何自然律推出經驗事實的過程離不開數學。然而數學的“概念內容”(conceptual content)確實有別於科學的“事實內容”(factual content),它在某種意義上依賴於數學直覺,這種直覺或許可以說是約定加上一種相關的經驗知識,所以,數學概念仍然是建立在實在論基礎上的。為了證明數學(甚至僅限於古典數論)的一致性,為了尋求解決數學基礎核心問題的更強有力的無窮公理,必須求助於哥德爾的數學實在論或現象學實在論認可的抽象對象,求助於具體的感性直觀不可達的抽象概念或意義,必須超出具體直覺基礎上的希爾伯特的有窮數學結構,訴諸比康德直觀、布勞威爾直覺更具洞察力的等級越來越高的抽象直覺。不完全性定理既為胡塞爾的現象學提供了數學依據,同時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哲學支持。因為不完全性定理與胡塞爾關於意義和意義的澄清、關於哪些對象是存在的,以及什麼是本質直觀的觀點是不矛盾的。同時,不完全性定理告誡人們,為了突破數學形式係統的局限,對於不能從演繹角度理解的數學本質(一種把握抽象概念的本質)的直觀是絕對必需的,現象學正是指出了通達這種本質的途徑。這就超越了早期邏輯經驗主義,特別是卡爾納普取消一切超驗實在的形而上學預設的經驗主義防線。

第三,邏輯經驗主義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論證經典力學與相對論力學的對應性,進一步論證科學合理性的歸納主義基礎的可靠性。

1905年相對論(狹義)創立,愛因斯坦在《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一文中大膽地提出兩條基本假設:第一,對於任何慣性係,一切自然定律都同樣適用。“物理體係的狀態據以變化的定律,同描述這些狀態變化時所參照的坐標係究竟是用兩個在互相勻速移動著的坐標係中的哪一個並無關係”。這就是相對性原理。第二,對於任何慣性係,自由空間中的光速都是相同的。這就是光速不變原理。“任何光線在‘靜止的’坐標係中都是以確定的速度V運動著,不管這條光線是由靜止的還是由運動著的物質發射出來的”。

在這個變換中,時間與空間不再彼此獨立,而是密切相關的。速度的合成也不再是簡單地相加減。當v<

根據洛侖茲變換,經典物理學是相對論物理學在極限情況下的近似表現。換言之,相對論力學中包含了經典力學,但經典力學則不能代替相對論力學。相對論力學比經典力學更準確。

愛因斯坦從相對論的基本原理和洛侖茲變換中得出了相對論的一係列結論。例如,同時性的相對性原理。它是說兩個獨立事件A與B在一個慣性係中看是同時出現的,在另一個慣性係看則並不同時;在這個慣性係看A在B之前出現,在那個慣性係看B出現在A之前。又如尺縮鍾慢效應、物體的質量隨速度變化、質能聯係等結論。其中許多結論很快被科學發展所證實。

第四,邏輯經驗主義結合量子論和量子力學說明經典物理與現代物理的互補性,從而維護科學合理性的歸納主義基礎。

20世紀初物理學發展中的另一重大的突破是量子論和在此基礎上建立的量子力學。量子論是從研究光波運動和熱輻射現象開始的。19世紀光的波動學說占統治地位,微粒說無人問津。但是,人們在後來研究短波(紫外線)時,發現了與經典物理學大相徑庭的結論,即當輻射的波長無限小時,可獲得無限大的能量,這種情況被稱為“紫外光災難”。在這種情況下,原來從事熱力學研究的普朗克轉而從事黑體輻射的研究。他大膽地提出了一個與經典物理學的連續性觀念根本不同的假設:物體在發射輻射和吸收輻射時,能量是不連續的,而是以一定數量的整數倍跳躍式地變化;正像物質由一個個原子組成,能量也是由一份份“能量原子”構成。他把每一份能量叫“能量子”或“量子”。用數學公式表達為:ε=hυ,h為普朗克數量,υ為頻率,ε為能量。

與此同時,光電效應的研究和解釋為量子論的創立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量子論的創立,使人們認識到微觀粒子,進而整個物質世界,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這就動搖了經典物理學的大廈,開創了一門專門研究微觀世界運動規律的統一理論——量子力學。

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以及波恩、狄拉克等,都為量子力學的創立與發展作出了貢獻。量子理論創立以後,要求人們正確處理經典理論與量子理論、連續與間斷等的關係。丹麥物理學家玻爾首先提出了對應原理,這原本是一條關於量子理論過渡到經典理論的原則。按照這條原則,原子現象的量子理論在極限情況下,應該給出與相應的經典物理學相同的結果。

上述數學、物理學的發展成果,為邏輯經驗主義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和自然科學認識背景。

(二)繼承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深厚的哲學傳統,堅持經驗歸納的科學合理性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