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關於《大學攝影基礎》課程教學創新的幾點思考(2 / 2)

三、教學前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

使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大學攝影基礎》課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教學設計。教學前,教師必須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特點等因素加以分析,對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進行優化設計,然後根據教學設計的需要合理選擇恰當的媒體,設定媒體使用的最佳時機,從而提高多種媒體應用的科學性和有序性。在使用媒體之前,要求教師必須熟悉現代教學媒體,具有熟練的應用和操作的技能,以保障教學媒體在教學中優勢的發揮。

在教學內容上,教師要根據學生專業多而雜,不可能兼顧各專業特點這一情況,在教學內容上要弱化專業區別,內容盡量多而全,且通俗易懂。主要以講授最基本的知識點為主,同時充實大量風光、人像以及生活照片,使其感覺到與自己的學習很貼近,感覺到自己通過努力有能力完成,激發起對攝影的興趣。

四、在教學中積極利用數碼相機,使學生理解更直觀更深刻

傳統的攝影教學中,許多內容、定義、現象、效果隻是用圖片或示意圖簡單表示,或靠教師用語言描述。由於學生對許多內容陌生並無親身的體驗,理解起來很困難,其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如果在攝影教學中應用數碼相機,利用它的即拍即顯功能,再用數據線連接到多媒體教室教師機通過大屏幕把它實時放映出來,就很容易把抽象的、很難表達的攝影語言,如“光圈”、“快門”、“焦距”、“取景”、“正確曝光”、“色溫”等轉化成活生生的具體的形象和真實結果。通過現拍展示,將本來抽象的知識“物化”成感性的材料、感性的技術,可使學生理解更容易、更直觀、更深透,掌握更牢固。

在攝影實踐環節,廣泛應用數碼相機,也使得拍攝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大學攝影基礎》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教師應在理論講授的過程中,配合每次講解的知識點,安排學生進行相應的實踐操作,將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真正做到學為所用,創作出理想的作品來。此外在學期中和學期末還要安排作品創作環節,即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選題,獨立完成創作。在學生的創作過程中,教師注意要多舉例示範,允許在創作的初級階段進行模仿,對學生的創作要多加鼓勵,充分調動學生的創作激情。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在創作時,善於用腦思考,仔細觀察生活,尋找各種有意義的主題,鼓勵創新,提高攝影的層次。在每次實踐後,要舉辦相應的攝影作品成果展,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同時發現自身的差距。這樣在不斷的實踐操作中,學生把課堂中學習的理論較好的應用到了實踐中去,在熟練掌握攝影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六、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欣賞、評價與總結,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

攝影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大學攝影基礎》課不僅要教會學生基本的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藝術素養和文化素養的培養,以此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攝影的眼力以及創作和創新的能力。要達到這一點,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對這些內容加以滲透,例如在課堂中不斷地向學生展示大量的優秀作品。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取材、立意、構圖用光及色彩等方麵加以賞析,提高學生鑒賞照片的能力,同時將體會應用於自己的實際創作中去。在學生創作了作品之後,要求學生自己進行分析和評價,教師再給予補充和指正,這樣在不斷的循環往複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學生的創作能力和自信心。

當然,要提高《大學攝影基礎》課的教學質量,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改進。我們相信,在學院對教學與實踐高度重視的今天,隻要我們不斷努力,必將推動《大學攝影基礎》課教學向著更高層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