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構想(2 / 2)

針對體育教學內容存在的上述幾個問題,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將如何改革,才能達到體育課的特有功能?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

(一)改革教學指導思想,樹立終身體育觀

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必須從指導思想著手,大膽轉變觀念,以終身體育為主線,以學生終身受益為出發點,建立適應現代教學思潮的體育思想,決不能停留在浮淺的表麵上。我們要不斷提高認識,更新觀念,把著眼點由目前擴展到未來,把培養學生終身從事體育活動的能力和習慣作為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堅持向學生實施終身體育的教育,以增進學生健康為目標,把體育教學的方向從追求外在的技能水平掌握轉移到全麵追求學生身心協調發展上來,充分發揮高校體育教學的優勢,把體育教學與社會、未來銜接起來,突出高校體育教學的功能,使學生終身受益。

(二)構建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

學校體育的本質功能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身心健康。然而,每周兩學時的體育與健康課僅90至100分鍾,如果有效練習密度按35%計算,學生每周直接的身體練習不超過35分鍾,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也難於實現“增強體質”的目標。其實,學校體育對學生的影響,絕不僅僅在於課堂,還有一個課外的廣闊天地。課外體育是課內體育的延續,讓課內體育和課外體育完美結合,才能使學生個體在不同環境中實現全麵發展。因此,學校重視課外體育工作,把學生早操、課外俱樂部活動都納入到體育教學考核之中,形成課內課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同時,建立健全課外活動激勵評價製度,加大學生進行課外體育鍛煉工作的力度,創造校園課外體育活動的氛圍,完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

(三)體育課程內容的選擇要堅持科學性、實用性

體育課程應多增加身體鍛煉知識、方法等內容的教學,要將運動健身效益等知識周密計劃並安排在體育課程之中。在運動技術技能教學方麵,要確實提高效果,同時在篩選項目時應考慮項目的需要。高校體育教材在內容上要有選擇性、針對性,應結合專業和職業選擇有利於未來工作、生活所需要的項目進行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激發他們在校期間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並增強體質,而且還可以利用在校所學到的鍛煉手段來指導畢業後的健身活動。

(四)完善體育教育評價機製

首先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明確高校體育具體的培養目標,使評價目標與教育目標一致。評價內容要不斷擴展,體育教學評價的內容要注重多元評價(包括學生的認知、技術技能和情感三方麵),其次要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在以往的教學評價活動中,比較注重一般評價、教師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這種評價方式以統一的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學生,是不公平的,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失去了評價反饋功能,對激勵學生、提高學習效果以及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意義甚微。基於上述情況,要改變單純采用終結性評價的方式,而要采用診斷性、形成性、總結性、可定量評價相結合。在體育教學中,存在著大量的人文因素,像學生體育態度、思想品德、心理素質、鍛煉能力等指標具有明顯的定性特征,是難量化,如果忽視這些難以量化的指標,教育評價則失去全麵準確性、缺乏科學合理性。要使評價淡化甄別選拔功能,把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使用,把學生的進步幅度納入評價內容,強化激勵、發展功能。科學評價,重在激勵,充分利用評價來調動、激勵學生學習,使每一位學習者都看到自己的進步。

(五)實施體育課程管理的科學化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擴展了人的智力和能力,計算機現已被各個領域廣泛運用,同時也促進了高校教育的現代化,計算機管理已開始運用於體育課成績統計中,但這還是初級水平,還應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管理作用,實施體育課程管理的全麵科學化、係統化和計算機網絡化。

§§四、實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