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在“真”和“實”上。“真”就是實事求是來真的,“實”就是認認真真落到實處。校風、教風、學風、管風的建設應重視基礎教學,使文化課和專業課充分發揮起自身功能;重視學生全麵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強調學生的個性和獨特性,而不能以學習成績的高低評價學生的能力;重視學校道德教育的滲透,提出校訓口號以及明確學校發展的遠大目標,促使師生員工形成“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責任感,使他們具有較強的奉獻精神,關心集體,關心他人,品德高尚,行為文明。
校園文化是師生員工共同創造且共同享受的,無處不在,它滲透在全校師生員工的全部行為和人與人的關係當中。校園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安排自身活動、選擇自身行為方式的需求,這就決定了學校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要參與校園文化的建設。參與性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因此,校園文化的建設必須著眼於學校的全體人員,要形成人人議論、人人參與、人人引以為豪的氣氛。
學校的每一個人既是客體又是主體。學生的成才、教師的成就,不僅取決於他本身的才能學識,而且取決於他所屬的群體的整體效應。認識到了這一點,校園文化的建設才能健康發展,否則就不具有生命力,成為紙上談兵,因此學校管理者是關鍵,他們是倡導者、領導者、協調者。他們的一言一行都起著示範、導向的作用。他們不僅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無私的寬闊胸襟、高昂的工作熱情感染人、凝聚人、激勵人、引導人,而且還要統一全校師生員工的思想行為,要有集眾人之智慧的思想作風,要在全校師生員工中倡導一種文化意識和精神,要有明確的要求和得到全校師生員工的認可,從而建立一種溫馨、和諧、積極向上的學校人際關係,形成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的工作態度和群體意識,激發每一個人的潛力和集體的智慧。
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長遠規劃設計中,要特別注重外顯文化建設和內隱文化建設並重,把握好整體的同時要突出本學校的特色。
實踐證明,在整潔優美的環境中工作和學習,效率相當高;在雜亂無章的環境中生活,則永遠提不起精神來。如果在優美的環境中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則更能激發人的想像、聯想等思維,更有利於陶冶高雅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由環境入手,強化製度,建立導向機製,嚴格要求,落實檢查,循循善誘,在“育”字上下功夫,倡導、強化、培育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管風,必然能夠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全麵育人的功能。從文化滲透性上來說,個體要受到本群體文化的影響,建立積極向上的文化,取締消極文化的影響是隱性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麵。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尤其是在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不前進就會落後。校園文化也是如此,也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增添新的文化內涵,不斷提高校園文化的品位,才能使校園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時代精神,確保持續不斷地發展。學校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學校在設計物質文化建設和創建精神文化氛圍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校園文化的信息化和互動化,建設學習型和創新型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創造的成果,也是學校全體師生員工長期勞動的結晶。每所學校都有屬於自己的校園文化,每所學校也都在不斷給屬於自己的校園文化增添著新的、深的內涵。每個學校還應該在協調建設校園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方麵,充分挖掘自己的文化資源,建設和創造自己獨具特色、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校園文化,並且不斷加以充實和提高,使之成為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亮點,形成辦學特色,為學校教書育人服務,為社會先進文化的發展服務,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