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視頻如何讓學習者駐足
環境構建
作者:楊紅業
摘要目前關於微課程的研究與實踐正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社交媒體、開放教育資源的發展及2012年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舉辦的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活動而迅猛興起。國外有代表性及影響力的可汗學院、TEDEd及我國佛山市中小學優秀微課作品展播平台在微課程研究上已作了許多有益的嚐試,但在高校尚屬起步階段。基於2013年全國首屆高校微課程比賽的課程攝製工作,探討如何在微課程的設計及視頻攝製上使課程更完美,更吸引學習者。
關鍵詞微課程;教學設計;視頻攝製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24-0048-02
微課程(Micro-Lecture)概念最早於2008年由美國新墨西哥州聖胡安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David Penrose提出。目前,國外由印度裔美國年輕人Salman Khan創立的可汗學院及TED在YouTube上推出的新頻道TEDEd在微課程領域做得較有特色及影響力。在我國,以微視頻為中心的新型教學資源——“微課”一詞,是由廣東省佛山教育局胡鐵生率先提出,基源於2010年1月佛山市教育局啟動的首屆中小學新課程優秀“微課”征集活動,並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為區域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數字資源建設提供了借鑒和參考。而在高校,微課的建設與應用尚處於起步。以2013年的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比賽為契機,各高校積極響應、組織參與,廣東海洋大學教師卓越中心與網絡與教育技術中心聯合組織攝製了參賽教師的視頻。在全程攝製中,筆者感覺到教師的積極性很高,學校也多次組織教師培訓及網上學習微課程,有的教師也有網絡課程攝製的經驗,但高校課程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畢竟與中小學不同,如何把微課程視頻做到既能在突出高校課程的特點上使授課者真正發揮其教學水平,又能讓學習者駐足呢?
1 對微課的認識要透徹
對微課這種新興的新型教學資源,教師嚐試實踐,惟其研透才能做精。
首先要認識微課的特點及其建設步驟。胡鐵生在實踐中總結了微課的四大特點:主題突出,指向明確;資源多樣,情境真實;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結構化,易於擴充。Penrose也提出了微課建設的5個步驟:羅列微課程的核心概念——寫出為概念提出上下文背景的介紹和總結——錄製以上內容並生成長度在1~3分鍾之間的節目——設計能指導學生去閱讀或開展學習任務——將教學視頻及課程任務上傳到課程管理係統。它提供一個知識挖掘的平台,並告之學生如何根據學習所需搜索相應的資源,使學生的學習有更多的主動權,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從而能有效地節約時間。可見,微課的視頻要主題明確,短小精悍。按本次高校微課比賽對視頻長度在15~20分鍾的要求,雖比可汗學院、TEDEd及佛山微課的10~15分鍾要長些,但仍顯其“微”的特點。
其次,要認識微課的核心內容。“微課”是指按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點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結合。其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它與微型課程不同:微型課程針對的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完整的教學活動,基於現實的學校課堂教學,屬於正式學習範疇,時間與規模都是微型的;而微課則以“微”視頻為核心教學資源開展教學,並以“微”視頻的方式,滿足學習者“隨時、隨地、隨需”的學習要求,適用於正式、非正式學習。因此,做好微課前提是主題突出,並以短小精悍的視頻呈現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