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大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的探討(1 / 2)

關於大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的探討

環境構建

作者:何馨

摘要基於自我概念的構建、自我監控與歸因、條件反射的形成等心理學原理,闡述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自主學習;自我概念;自我監控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24-0055-02

在未來社會發展中,大學生是否具有競爭力、創造力,從根本上講,取決於學生是否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否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從高考中走出來的中學生,習慣於傳統的接受學習,進入大學後,必須改變學習方法,養成自主學習習慣,才能成為能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索的創新型人才。

1 自主學習的概念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目前,一般認為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自主製定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自主選擇學習資源和學習方法,自主進行監控和評估的一種主動性的學習。大學生的自主學習,就是在學校教學管理下的一種相對的自主學習,具有主動性、自覺性和選擇性的特點,是一種非依賴型的學習方式。

2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習慣的養成

2.1 構建積極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即一個人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的體驗。它包括一個人通過經驗、反省和他人的反饋,逐步加深對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個有機的認知機構,由態度、情感、信仰和價值觀等組成,貫穿整個經驗和行動中。

自我概念是一個動力係統。心理學家伯恩斯指出,人們對於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並與自我概念相一致,其後繼的行為也決定於自我概念的性質。實驗研究表明:自我概念積極的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成績都優於自我概念消極的學生,他們的內心有強大的動力,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隻有具有積極自我概念的人,才會信心百倍地去主動學習。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依賴性強,自我效能差,構建積極的自我概念顯得十分重要。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一個認識過程,大學生要以哲學中認識論思想作為指導,要從多角度來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如從老師、同學那裏得到反饋信息進行自我評價;與同學進行多方麵的綜合比較,來客觀衡量自己;用自己的體驗看待自己,即用發展的觀點來評價自己。認識論指出: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是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多次循環反複才能形成。對於自己的認識也是一樣,隻要不斷地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就一定能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就能增強自己的信心,為自主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2.2 設計和選擇自主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學習活動開展過程賴以持續的條件,包括支持學習過程的物質條件(學習場所、學習資源)和非物質條件(人際關係、學習氛圍)。自主學習環境是為支持自主學習過程,促進自主學習者學習能力發展而設計的物質條件和非物質條件的有機組合。研究表明,自主學習環境與自主學習效率呈正相關。

自主學習,其首要特點是自主性,學習者能夠自主設計和選擇學習環境。為此,高校的基本建設應突出學生自主學習環境的建設,包括硬件和軟件的建設。學校為大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場所、學習資源和自主學習時間,盡可多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這是自主學習賴以進行的必要條件。調查研究表明,有一些211工程大學,硬件設備比較完善,有現代化的教學樓,有信息化的圖書館,有開放的實驗室;軟件管理比較先進,如教學管理方麵,學生自由度較大,每學期學生可自主選課(選擇課程、選擇老師、選擇時間、選擇教材),有些學校的學生在大二時還可自主選擇專業。這樣,學生就可根據自身的特點,將環境元素進行選擇、優化、組合,設計出符合自己個性特點的學習環境,提高自主學習效率,使自己成為高素質的創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