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交替模式對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畢業生就業的導向作用
課程整合
作者:吳姍姍 黃向陽 康瓊仙
摘要工學交替是指學生在學校學習與企業實習交替進行,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學習與就業結合的一種培養模式。通過問卷、訪談和跟蹤調查的形式,對近6年來本校所有參加了工學交替的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學生的實習單位類型和就業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結果發現:學生工學交替和就業都傾向於到建築施工和設計單位,學生就業單位類型與其工學交替實習單位類型有較大關聯性;畢業生到與專業無關的單位就業的人數呈現下降趨勢,表明給水排水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趨好;工學交替模式能夠促進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就業,使學生的就業去向及職業發展道路更加明確。
關鍵詞工學交替;人才培養;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24-0064-03
1 前言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類型分為“研究型”和“應用型”,兩種類型有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1-3]。長江大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類型定位是“工程應用型”,在培養模式上做了很多新的嚐試和探索。特別是在2006年實施工學交替合作教育培養模式以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會反響較好。工學交替合作教育是將理論與實踐相聯係的一種特色培養模式,分為4個單元,即工學交替Ⅰ、Ⅱ、Ⅲ、Ⅳ,4次實習分別安排在大學一、二、三年級的暑假和第八學期的前4周進行。
工學交替Ⅰ建立在學生尚未接觸專業課程的條件下,為期2周,由專業教師帶領到專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進行參觀和接受短期培訓,以感性認識和聽取工程師講解為主,培訓的內容包括安全教育、工程背景、廠區工藝或建築概況等。工學交替Ⅰ主要是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興趣,以及對未來工作單位涉及領域的初步了解。
工學交替Ⅱ是在基本學完專業基礎課,還未學習專業核心課程的情況下,采取分散的形式,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行聯係與專業相關的單位進行1個月以上的實習。工學交替Ⅱ主要培養學生接觸社會、認識社會的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讓學生在實習單位體驗未來的工作環境,為自己將來就業方向作出合理選擇。
工學交替Ⅲ是在學生學完專業核心課程以後,以分散實習的方式,自行聯係水處理廠、設計院、市政、建築工程施工單位進行1個月以上的工作實習。要求盡量根據畢業後可能的就業方向來選擇實習單位,實習時必須參與單位的生產和管理。工學交替Ⅲ主要培養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的動手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把所學專業知識用於工作實踐。
工學交替Ⅳ是學生在單位正常上班,實際上類似於單位試用期。學生能夠提前體驗參加工作的感受,從而根據自身情況作出最後的就業選擇。
4個工學交替實習要求每位學生都參與,且必須做好相關的實習日誌、實習報告。對於分散實習,責任教師要通過電話定期檢查學生的實習情況,並且隨時解答學生在實習中遇到的問題。
本文擬通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麵對麵或者電話訪談,以及對畢業生就業後發展情況的跟蹤調查等手段,探討工學交替培養模式對於學生就業去向及職業發展前景的影響。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課題組通過查閱學生以前的實習報告,對近5年所有年級學生參加工學交替實習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統計。數字是每個年級工學交替Ⅱ、Ⅲ、Ⅳ的累計人次;工學交替Ⅰ集中在幾個單位參觀實習,因此未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