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錨式教學在模擬電子技術課程中的應用
課程整合
作者:邢麗娟 楊世忠
摘要根據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特點,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將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拋錨式教學模式應用到實際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加強實驗、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等策略的設計,增強教學效果。
關鍵詞模擬電子技術;建構主義;拋錨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24-0079-02
1 引言
模擬電子技術是自動化及相關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概念繁多,原理難懂,學習難度大。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掌握這門課,一直是高校基礎課教學和課程改革的重點。韋穗林等采用“理實一體化”項目教學方式,將模擬電子技術課程中的原理和實踐兩部分整合,用行動導向教學方式進行教學[1]。儲開斌等采用虛擬項目教學法,將計算機模擬仿真技術應用於教學中[2]。以實物、模型等直觀、動態的演示代入課堂教學,加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增強教學效果[3]。建構主義理論也在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4]。本文依據建構主義理論,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將拋錨式教學方式應用於模擬電子技術的課程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 課程教學特點
模擬電子技術課程中的元件和電路更貼近工程實際,不同於電路原理課程,它是由電路理想模型分析向工程技術應用的銜接課程。對於涉及的器件的數量級要認識清楚,定量計算過程中在誤差允許的範圍內可以忽略哪些參數,這些都要求積累常識。
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任務是通過講授半導體器件及其電路的基本分析和設計方法,使學生具備分析和設計電子線路的知識。課程中涉及的電子器件類型不是很多,但由其構成的電路種類千變萬化,不同類型的電路又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功能的電路又導致分析方法不同,所以學生學習過程中頗感困難。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總結歸納不同類型的電路。要教好這門課程,教師必須對這門課程的內容深入了解,同時要了解相關的專業知識,在教學中合理采用教學方法,合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教學過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如何將大量的知識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講授清楚,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積極探索和研究。本文針對模擬電子電路教學難度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針對所存在的問題,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麵,提出拋錨式教學方式。
3 拋錨式教學理論
拋錨式教學方法是建構主義的一種教學模式。目前,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模式主要有拋錨式教學模式、支架式教學模式、隨機通達教學模式等。其中,拋錨式教學作為一種基於問題的教學,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感受和體會問題,明確了問題,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就被確定。近年來,拋錨式教學模式已被廣泛應用到高等教學中。
3.1 教學目的
拋錨式教學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在完整、明確、真實的問題中發揮主動性,產生對學習的需要,結合鑲嵌式教學以及同學之間的合作,以互動交流的形式,從自身的學習體會出發完成學習的目標。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於提出疑問,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3.2 設計原則
教師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應該以某個研究的問題為主線,即圍繞“錨”來設計教學內容。對課程的設計允許學生有更多的參與,為學生提供建立問題構架和探索解答途徑的機會,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討論。
3.3 教學方法
拋錨式教學是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提供指導、幫助、構建完成學習目標的腳手架。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自學、查閱相關資料、確定學習目標、學生間互相交流心得等方式,達到教學目的。教學中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比較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角色以便促進合作學習。教師的角色從課堂的絕對主導者、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學生的學習夥伴,教學過程要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靈活調整教學安排。
4 教學應用
筆者多年來對於拋錨式教學在模擬電子技術這門課程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4.1 創設情境,確定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學生學習這門課的興趣?引入問題是激發興趣最好的方式。在授課過程中,有目的地提出問題,有的問題要學生討論回答,有的則作為引入新課的懸念。比如講緒論時,引出這樣的問題:話筒是如何工作的?讓學生先回答,接著可以給學生講解。首先,聲音信號需要變成電信號,但此時的電信號非常微弱,功率太低,不能夠直接驅動揚聲器,也就聽不到足夠大的聲音,因此,必須將微弱的電信號進行放大,才能驅動揚聲器發出足夠強的信號。怎樣的電路能夠進行放大?放大的效果又如何?讓學生考慮使用曾經學習過的器件能否設計出輸出功率比輸入功率大的電路,如果不能,又將如何實現放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