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學方法 提高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質量
實驗教學
作者:王豔芬
摘要為增強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效果,河南護理職業學院從實驗教學觀念、實驗教學體係和實驗考核辦法等方麵進行一些改革探索。通過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有效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關鍵詞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24-0119-02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因此,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已成為各高校實驗教學環節的努力方向。河南護理職業學院醫學微生物學的實驗課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改革嚐試,以提高教學質量。筆者在此談些粗淺體會。
1 改革實驗教學觀念
1.1 引導學生主動預習,增強實驗主動性
提前布置實驗內容,要求學生主動預習並且書寫預習報告,使其對實驗原理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並且明確實驗操作程序。在實驗課開始前,教師要針對本次實驗的相關問題進行提問,這樣一方麵可以檢查學生的預習質量作為期末考核的一項依據,另一方麵可以進一步強化實驗的注意事項及其關鍵步驟。通過要求書寫預習報告的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學生稀裏糊塗地動手實驗以至於實驗做完後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的現象,而且也減少了實驗失敗導致的實驗材料消耗,大大提高了實驗資源的利用率。
1.2 增加學生動手、動腦機會,引導學生實踐創新
傳統的實驗教學都是實驗員提前準備好所需材料,實驗時也是教師演示——學生模仿的模式,學生隻需被動地按規定的步驟機械操作。這種教學模式存在明顯弊端:學生缺乏主動思考,實驗性質偏重於驗證理論,忽視思維能力的培養[1]。
為此,轉變教學觀念,盡量增加學生動腦、動手的機會。首先,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實驗的準備工作,比如實驗材料、實驗儀器的準備等,這樣無形中更進一步促使學生提前預習並主動思考與實驗相關的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其次,在開展實驗時,也是首先組織小組討論,由學生小組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積極性,然後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驗。
比如,在進行細菌的分布及外界因素對細菌的影響這一實驗項目時,通過讓學生自己準備、自主設計的授課方式,學生不但掌握了實驗操作時須注意的各種事項,培養了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進一步加深了他們的無菌操作意識。此外,不少學生反應以這種方式上實驗課,更能激發他們的“創作激情”。
2 改革實驗教學體係
2.1 調整實驗課內容,引入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目前開設的實驗課內容多為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鑒於此,在完成基礎實驗技能訓練的前提下,逐步引入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實驗素質。如增加尿液標本、血液標本、痰液標本和膿液標本的細菌學檢查等實驗內容,通過臨床模擬,要求學生從標本采集、培養基配製、微生物分離培養,到對所分離到的微生物進行形態特征、生理生化、血清學及毒力等方麵的鑒定,均以小組為單位協作完成。這樣既使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又由於與臨床工作聯係緊密,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普遍認為開設設計性實驗是非常必要的,他們認為設計性實驗雖然做起來困難大,但能極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而且完成實驗後有強烈的成就感,是科研工作的初步嚐試。
2.2 關注前沿、聯係臨床,更新實驗項目
針對很多學生提出所學的實驗內容到臨床檢驗能否用上以及實驗室條件是否能緊跟科技發展的問題,注重更新實驗項目,及時補充專業相關領域的新技術、新方法,並且定期組織學生到附屬醫院檢驗科進行學習。由臨床檢驗人員從標本的采集分離到最後出結果,對各個步驟進行詳細講解,這樣,學生不但熟悉了常用檢驗儀器的使用方法,而且能學到很多新技術、新方法,極大地縮短了今後進入臨床工作的適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