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機構編製與人事管理第一節黨政機構改革與管理〔機構沿革及職責〕1
1989年底,經省編委和市委、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置的成都市級黨委、政府機構共67個。其中市委10個,即: 紀委、辦公廳、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政法委、政策研究室、機關工委、老幹部局、保密局;市政府57個,即:辦公廳、計劃委員會、經濟委員會、體製改革委員會、經濟技術協作辦公室、科學委員會、財政局、勞動局、人事局、城鄉建設委員會、城市管理委員會、食品工業辦公室、公安局、司法局、宗教事務管理局、民政局、監察局、審計局、物價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稅務局、環境保護局、國土局、技術監督局、電子儀表局、機械工業局、交通局、物資局、輕工業管理局、財貿辦公室、第一商業局、第二商業局、糧食局、鄉鎮企業局、農業委員會、農牧局、林業局、水利電力局、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委員會、房地產管理局、規劃管理局、園林局、農業機械管理局、文化局、教育委員會、計劃生育委員會、體育運動委員會、衛生局(中醫管理局)、外事辦公室、僑務辦公室、旅遊局、檔案局、人民防空辦公室、市委市政府信訪辦公室、機關事務管理局、政府參事室、對台工作辦公室;另外,市人大、政協、法院、檢察院各1個,民主黨派7個,人民團體9個,副局級以上事業單位21個。
1989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一輕局、二輕局,設立輕工業管理局;撤銷城建局和城市管理指揮部辦公室,建立城市管理委員會;標準計量局更名為技術監督局;設立規劃局、體製改革委員會。經市委、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中醫藥管理局(與衛生局合署辦公)、旅遊事業管理局、新聞出版局(與成都出版社實行“局社合一”體製)。組建市人民政府目標管理辦公室、市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歸口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管理;恢複機關事務管理局,為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將市委、市人民政府信訪辦公室列入市人民政府序列;成立成都市殘疾人聯合會,為副局級事業單位。
1990年,市委成立機要局;組建成都市市政工程局,與市幹道建設指揮部合署辦公;組建市國有資產管理局,為副局級事業單位,歸口市財政局管理;設立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市宗教事務局,為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為加強冶金工業管理,成立了市人民政府冶金工業辦公室,為副局級事業單位,由市經委代管;將成都市勞動服務公司更名為成都市就業服務管理局,明確為副局級事業單位;將成都市職工社會保險事業管理處更名為成都市社會保險事業管理局,明確為副局級事業單位;將成都市老齡問題委員會辦公室更名為成都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明確為副局級事業單位;成立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成都市分會,為局級事業單位。
1991年,成立市人民政府法製局,為副局級事業單位,歸口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管理;市人民政府駐福州辦事處增掛市人民政府駐廈門辦事處牌子;成立成都市燈會辦公室,為市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下屬副局級事業單位;成立成都市外商投資管理服務中心,為副局級事業單位。
1992年,成立市人民政府調查研究室,為副局級事業單位,歸口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管理;市人民政府冶金工業辦公室掛市冶金工業局牌子;成立亞祥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為副局級事業單位;成立成都市投資公司,明確為正局級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恢複成都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局級單位待遇,確定該院為局級事業單位;成立成都市住房委員會辦公室、成都市住房製度改革資金管理中心,與成都市住房製度改革辦公室合署辦公;成立成都有線電視台、成都經濟電視台,為局級事業單位;成立市人民政府駐南寧、北海、沈陽、烏魯木齊、伊寧辦事處。
1993年,成立市人民政府對外開放辦公室,主任由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兼任,掛靠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組建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局,為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從成都動物園獨立出來,為市園林局領導的副局級事業單位;《先鋒》雜誌社確定為局級事業單位;將原溫江地委黨校更名為成都市委第二黨校,同年改名為成都行政學院,為正局級事業單位。〖=D1〗第一章機構編製與人事管理
1994年,市冶金工業局級別調整為正局級;市人民政府調查研究室級別調整為正局級;市人民政府目標管理辦公室更名為市人民政府目標管理督察辦公室;成都市地方誌總編輯室更名為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仍為局級事業單位;成都市市政工程局更名為成都市市政工程管理局,與市幹道建設指揮部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員。
1995年,設立市國家安全局,為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門。
1996年5月,全市召開機構改革工作會議,開始部署機構改革。這次機構改革與以往機構改革的不同之處在於:以定部門職能、定內設機構、定人員編製的“三定”為核心,在我市首次比較完善地製定了黨政機構的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製的“三定方案”。改革中,市級機構的調整變化主要是:市委目標管理督查辦公室並入市委辦公廳,保留牌子;市委工交政治部與市經濟委員會合並,掛市委工交工作委員會牌子;市委老幹部局由市委組織部管理;市委機要局由市委辦公廳管理;設立市委台灣工作辦公室,掛市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牌子,列入市委工作機構序列;將市人民政府目標管理督察辦公室並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保留牌子;市人民政府法製局改為市人民政府工作機構;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與市委統戰部合署辦公,保留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牌子;市委、市人民政府信訪接待辦公室、市人民政府參事室由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管理;市體製改革委員會更名為市經濟體製改革委員會,撤銷市人民政府經濟研究中心;市檔案局與市檔案館合並,實行局館合一的體製,列為市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市宗教事務局與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合並,組建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市電子儀表工業局更名為市電子工業局;市建築工程管理局改建為市建築業管理局;將市輕工業局、市紡織工業局、市建材工業局分別組建為市輕工總會、市紡織總會、市建材總會,為市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撤銷市人民政府經濟技術協作辦公室、市旅遊局、市農業機械管理局,分別組建市經濟技術協作辦公室、市旅遊事業局、市農機事業局,為市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市人民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改為市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將市化學工業局、市冶金工業局改為在市經濟委員會內設市化工行業管理辦公室、市冶金行業管理辦公室;撤銷市人民政府食品工業辦公室,職能交市人民政府財貿辦公室;撤銷市第一商業局、市第二商業局,組建市貿易局;市物資企業(集團)總公司不再保留市物資局牌子,在市物資企業(集團)總公司組建市物資協會;市公用事業管理局、市廣播電視局列入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市公用事業管理局更名為市公用事業局,市廣播電視局內部仍實行局台合一體製;市機構編製委員會辦公室為市機構編製委員會的常設辦事機構,既是市委的工作機構,又是市人民政府的工作機構,掛靠市人事局;市委對外宣傳辦公室掛市政府新聞辦公室牌子,為市委對外宣傳領導小組的常設辦事機構(副局級),由市委宣傳部管理;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為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的常設辦事機構(副局級),由市委宣傳部管理;市創建衛生城市指揮部辦公室、市人民政府對外開放辦公室、市人民政府人民防空辦公室分別更名為市城市綜合管理指揮部辦公室、市對外開放領導小組辦公室、市人民防空委員會辦公室,分別為市城市綜合管理指揮部、市對外開放領導小組、市人民防空委員會的常設辦事機構,由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代管;另設由部委局管理的機構3個,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市委市人民政府信訪接待辦公室由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管理,市國有資產管理局由市財政局管理;市地質礦產管理辦公室改為市地質礦產管理局,由市計委管理。市委講師團(含幹部函授學院)並入市委黨校,保留牌子;成立成都市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為市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成立中國成都人才市場管委會辦公室,為副局級事業單位,與市人才流動服務中心合署辦公;成立廣州成都大廈管理中心,為副局級事業單位,負責對廣州成都大廈進行管理。機構改革後,市級黨委、政府工作機構共設60個,其中,市委工作機構8個,市人民政府工作機構52個。另外:市人大1個;市政協1個;法院、檢察院各1個;民主黨派7個;人民團體10個;副局級以上事業單位48個。
1997年,將市旅遊局由政府直屬事業局調整為政府工作部門;成立成都市人民政府駐重慶辦事處,為市經協辦領導的副局級事業單位。
1998年,組建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接待辦公室,為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管理的副局級機構;對外開放辦公室增掛市招商引資局牌子;設立市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為正局級辦事機構,與市國有資產管理局合署辦公,不再由市財政局管理;組建成都市社會主義學院,為市委統戰部領導的局級事業單位;將1995年成立的成都市府南河綜合整治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明確為正局級。
1999年,撤銷駐南寧、北海、伊寧、烏魯木齊辦事處,保留駐北京、廣州、海口、重慶辦事處;原駐福州(廈門)辦事處工作重心移至廈門,更名為駐廈門(福州)辦事處;駐深圳、珠海辦事處合並,更名為駐深圳(珠海)辦事處;駐上海辦事處更名為駐上海(寧波)辦事處;駐昆明、沈陽辦事處分別解除與企業的依托關係,由經濟技術協作辦公室管理,級別不變;成都市外商投資管理服務中心更名為成都市對外經濟貿易服務中心,取消原副局級級別;成都市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收歸省上管理。
2000年,成立成都市人民政府紫坪鋪水庫移民辦公室,移民辦公室與成都市人民政府紫坪鋪水庫工程辦公室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員,合署辦公;成都有線電視台更名為成都市有線廣播電視台;注銷廣州成都大廈管理中心;成都市社會科學研究所更名為成都市社會科學院,與成都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成都市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合署辦公。
2001年,按照黨的十五大關於推進機構改革的總體部署,四川省委印發了《成都市市縣鄉機構改革方案》(川委〔2001〕131號),全市市、縣、鄉三級機構改革全麵展開。這次機構改革範圍廣,涉及全市各級黨委、政府、人大、政協、法院、檢察院、群眾團體機關;力度大,從中央、省到市、縣、鄉(鎮),都提出了具體的人員編製精簡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