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機構編製與人事管理第一節黨政機構改革與管理〔機構沿革及職責〕4(1 / 3)

第一章機構編製與人事管理第一節黨政機構改革與管理〔機構沿革及職責〕4

〔中國成都人才市場〕

人才市場建立1985年至1990年初,成都的人才流動主要依賴於人才服務機構“成都人才交流服務中心”,辦公地址在人民東路。

1995年12月,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原有的人才服務機構無論是規模、職能還是服務範圍都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12月28日,國家人事部與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組建“中國成都人才市場”在寧夏街人才大廈開業。國家人事部副部長張學忠、國務院軍轉領導小組副組長張漢夫、流動調配司副司長何憲、四川省副省長徐世群、省人事廳廳長張中瀛、省人事廳副廳長陳道茂,市人大主任段維義、市長王榮軒、市政協主席駱隆森等領導以及全國部分省會城市人事部門和全國五個先期開業的區域性人才市場代表共300餘人參加。中國成都人才市場的建立,是市委、市政府在“撤掉門檻、敞開大門、拆除圍牆、服務人才”思想指導下,實施和推進成都“人才興市”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成都的人才市場是全國七大人才市場之一,是西南地區唯一一家國家級、特大型的人才市場。

中國成都人才市場設在成都寧夏街新建的人才大廈,占地27畝,建築麵積8000平方米,樓高十層。一、三樓為綜合服務交流大廳,二樓是現代化信息網絡服務係統,另外還有檔案管理係統、人才評價係統、電腦教學係統等。

2005年7月,人才市場大樓進行裝修改造。改造後的成都人才大廈服務區麵積達到了3000平方米,設有包括800平方米的交流大廳在內的6個功能區、28個服務窗口。改造後的人才大廈已擁有四大服務板塊18個服務子功能,配備優良的服務設施,一、三、四層分別設有現代化的人才服務大廳、人才交流大廳和測評培訓區,同時還擁有麵向高端人才的多功能洽談廳,配備先進的計算機網絡係統、視頻麵試係統、“一站式”服務係統和人性化的服務環境,形成集人力資源開發、配置、顧問為一體的多元化服務架構,可為用人單位和求職者提供人力資源規劃設計、遠程招聘和求職、高端人才引進、境外就業中介及人力資源代理和派遣等若幹項社會化服務內容。是集人才信息儲備、人才智力交流、人才開發培訓為一體的人才創業和服務基地,是目前成都市規模最大、服務功能最齊全的人才綜合服務大樓。人才大廈已經成為全市人才資源信息彙集的中心,每年可提供就業崗位10萬個,接待30萬人的求職應聘,平均每年服務約1萬家企業、交流約30萬人次。形成了“日常集市經常化,專場招聘特色化,大型招聘規模化,人才查詢網絡化”的服務格局。

分支機構的建立隨著人才市場輻射作用的擴大,功能的擴張,業務的增多,經成都市機構編製委員會批準,市內部分行業、部分區(市)縣相繼成立了人才市場的分支機構。1997年—2001年,成都共建立教育、衛生兩個行業分中心,一個川大高校、一個東城、郫縣、大邑、都江堰五個分市場,一個工作站,形成不同專業分工、不同區域服務的人才市場網絡體係,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人才集散地之一(見表1-13)。

分支機構為副處級事業單位,所需編製在中國成都人才市場現有人員編製內調劑,經費自籌。

隨著人員流動大幅增加,對流動人員的檔案管理、行業細分管理提出更高要求,1998年成立成都市流動人員檔案管理服務中心。該中心主要管理流動人員的人事檔案,辦理專業技術、管理人員辭職審批,為存檔人員提供職稱評審、出國(境)政審、計劃生育管理、集體戶口掛靠、黨團組織關係接轉等配套服務,開展各項人事代理、辦理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的轉遞、收集、整理和利用等業務。

同年成立的中國成都人才市場城東分場主要為本市下崗專業技術、管理人員建立人才庫,舉辦下崗專業技術、管理人員專場招聘會,向鄉鎮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用人單位推薦下崗的專業技術管理人員;開展人才交流、招聘啟事審批、人事檔案管理、職稱評審、出國政審等係列服務。

1999年10月,經成都市教委批準成立成都人力資源管理學校,屬成都人才市場主辦的辦學機構,與人才市場測評培訓部合署辦公。

2000年,在中國成都人才市場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增掛“成都企業經營管理者人才市場”牌子,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員的辦公方式。

到2005年底,成都市有行業人才交流機構3家,區(市)縣人才交流機構20家,民營人才交流中介機構84家。其中省級部門18家、市級部門21家、區(市)縣45家。形成以中國成都人才市場為中心、區(市)縣人才市場為主渠道、民辦人才市場中介機構為輔助的中國成都人才市場體係。

表1-13人才市場分支機構建立表機構建立時間機構名稱備注1997年成都市人才流動服務中心教育分中心1998年中國成都人才市場醫藥衛生華西分場2000年更名為中國成都人才

市場川大分場成都市流動人員檔案管理服務中心與中國成都人才市場保障部合署辦公中國成都人才市場城東分場2005年12月撤銷中國成都人才市場第一工作站2005年12月撤銷1999年成都市人才流動服務中心衛生分中心成都人才市場大邑分場成都人才市場郫縣分場成都人力資源管理學校與人才市場測評培訓部

合署辦公2001年成都市人才流動服務中心交通分中心2005年因業務不足、職能萎縮,

該中心撤銷中國成都人才市場都江堰分場2002年中國成都人才市場第二工作站2005年12月撤銷人才市場交流1991年,成都市人才流動服務中心引進和交流市內人才幾十人、區(市)縣人才四五百人。

成都市人才市場(試行)於1993年1月5日開業,並在成都市轉業軍官培訓中心舉行了首次集市交流會。市區國有企事業、鄉鎮、集體企業、民辦科技實體、“三資”企業等57家單位,以及由20餘家用人單位組成的江蘇省鎮江市人才招聘團參加了交流活動並設點招賢。市場提供2700餘條人才供需信息,涉及25個專業門類。近400平方米的交流大廳裏,前來參加交流、谘詢、應聘的人員絡繹不絕,兩天就達12萬人,有不少還是外地的科技人才。現場填表登記應聘的4074人,大專以上學曆占95%,成都用人單位當場聘用340人。交流會期間,市長黃寅逵,市委副書記王榮軒,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駱隆森,市委常委、組織部長蘇碧群以及四川省人事廳陳道茂副廳長等領導到場視察指導,對開辦人才市場給予了充分肯定並提出希望。此後,每年不定期為重點企業、三資企業、私營企業、鄉鎮企業舉辦各種類型的招聘會。1994-1995年舉辦36次招聘會。1995年,建立中國成都人才市場之後,招聘會增多,規模增大,進場單位和人次急劇增加。1998年,舉辦招聘會192次,進場單位4302個,進場人數達13萬多人次。2001年3月,出現人才交流新熱潮,引進人才猛增,由原來一周一市的交流會變為周一至周五的天天市,周六固定舉行大型招聘會。高級人才洽談會也應運而生,舉辦招聘會5次,120家單位參加,提供職位356個,進場達621人。

2004年,中國成都人才市場充分發揮品牌優勢,把招聘會規模做大,次數增多,吸引更多的國內和國際的名優企業參加招聘會。舉辦各種招聘會277次,其中日常招聘會233次,大型及專場招聘會44次,進場單位共4253餘家,入場求職及谘詢人數達到了276萬人次。招聘會上,有來自英特爾產品(成都)有限公司、希望集團、中國一汽集團四川專用汽車廠、台玻成都玻璃有限公司、四川豐田汽車有限公司、成都全友家私有限公司、東方希望集團、四川華潤藍劍啤酒有限責任公司、成都國光電氣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等數百家單位,招聘設備、品質、營銷、結構、工藝、製造、電氣、土建、化工、機械、軟件、地質、信息、儀表、財務、采購、文秘、工商管理、人力資源、貿易經濟、市場開發、銷售等100多個專業研發工程師、軟件工程師等急需高中級專業人才,這些著名企業受到進場眾多人才的熱烈追捧。為解決應屆畢業生就業問題,在國際會展中心還專門舉辦四次應屆畢業生雙選會。2005年比2004年求職人數增加96萬人。兩年中,高級人才洽談會頻繁召開,76個著名企業進場,提供了585個高級職位,參與人員1854人。

1995-2005年,中國成都人才市場舉辦招聘會1484次,進場單位51388個,定期招聘會990次,專場招聘會157次,大型或特大型招聘會162次,進場人數190萬人次(見表1-14)。高級人才洽談會15次,提供職位2604個。另外,還開辟了委托招聘求職、委托應聘求職、個人全程代理、再就業專場交流業務。成都人才市場的興旺,吸引了北京、上海、廣州、福州、廈門、煙台、南京、珠海等全國三十多個省市的單位和全國各地各種身份求職人員的廣泛參與,在中國西部地區的影響越來越大。表1-14成都市人才交流情況統計表類別年招聘會高級人才洽談會委托招聘求職委托應聘求職個人全程代理招聘會總數進場單位總數進場總人數定期

(次)專場

(次)大型

(次)赴外

(次)次數單位數職位人數單位個數求職人數總人數1994-

199536441511000019969025911000008541119971134174149000971331199819243021306301651710219991103525136880881012324427158020001054900120000821013211711220239096515920011145385125000906181259356621132225085200212659311880001026181412411351721985863920031286258192000〖9〗1221454302004277425327610023334035034011541701133542005193565437230048884732262457007453120總計14845138818999109901571621415342260454088645465113人事代理1992年,成都人才交流服務中心開業後就開展人事代理業務,該業務是政府人事部門批準的人才市場工作機構接受用人單位或個人委托,代理有關人事業務。

1995年,中國成都市人才市場成立後,人事代理得到規範。人事代理對象:在成都市注冊的外商投資企業、鄉鎮企業、區街企業、民營科技企業、私營企業;國有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辭職或辭退與原單位脫離工作關係的機關工作人員、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研究生、大中專畢業生、部分專業職高生;自主擇業的軍隊轉業幹部;自費出國(境)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人事代理程序:簽訂《流動人員檔案管理合同書》→與委托單位簽訂《委托人事代理合同書》(合同書一式兩份)→合同經雙方代表簽字(加蓋單位公章後生效)→發函向其原單位調入人事關係及檔案→人才市場按國家有關規定審查檔案(不齊者由原單位補齊歸檔),人才市場根據合同條款和委托項目為個人或單位辦理各種服務。

中國成都人才市場人事代理收費標準,按四川省物價部門和成都市物價部門規定的標準執行。代辦申報職稱初級50元/人、中級120元/人、高級150元/人;代辦人事調動就業接收手續單位委托60元/人;單位人事代理100元/人;戶口、糧食關係托管服務150元/人;代辦辭職手續60元/人;代辦申辦轉正定級服務100元/人;單位委托檔案20元/月,個人委托單純存檔10元/月。

人事代理中,流動存檔人才呈階梯式發展,平均以1337%的速度遞增。1992年542人,2004年17924人。2001—2005年庫存檔案共71476人,人事代理單位981家,辦理職稱評審1150人,接收流動黨員關係2450名,掛靠集體戶口5800人,代辦養老保險535人,引進人才3085人,其中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曆者和高級職稱459人。成都市領導經常視察人事代理工作,並多次作出重要指示。1997—2004年成都市人事代理業務數據見表1-15。

表1-15成都市人事代理業務數據情況統計表項目

年份接收檔

案(冊)轉出檔

案(冊)接收學生

檔案(冊)計劃生育

指標(個)職稱評

審(人)接收黨

員(人)轉出黨

員(人)人事代理

單位(家)辦理入

戶(人)1997年258945371098451663451621998年3521409442119791922274411999年21825625701661092002694682000年410389897618165237452252712001年4603124145481937014987503202002年503515904480200120143108763602003年5223191271652461211811637210602004年7301218710623323220299174922150人才市場測評1998年12月,中國成都人才市場以“人才為本,市場舉賢”為工作方針,以“培養優秀企業家”為宗旨,率先在全國七大區域性人才市場中成立“成都市企業經營管理者評薦中心”。12月28日,評薦中心在中國成都人才市場掛牌開業。該中心為全民所有製事業單位,與中國成都人才市場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員,隸屬關係不變,業務受市委組織部和市人事局的指導。

評薦中心設立測評部、推薦部、培訓部、綜合部四個內設機構。推薦部、培訓部、綜合部分別與中國成都人才市場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交流部、培訓部、保障部合署辦公。為加快成都企業經營管理者任職職業化、選聘市場化進程,確保企業經營管理者資格認證製度順利實施,經市委常委研究決定,成立成都市企業經營管理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市委副書記蘇碧群、市委副書記王懷臣任名譽主任;市委常委組織部長蘇海紅、副市長李春城任主任;黃天祥、李果、肖化戎、周金泉、羅大常、龔錦華、王錦任副主任。

1999年,引進的人才素質測評軟件在部分企業中進行抽樣,建立了測評常模,並與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和能力測評軟件投入運行。6月,成都市副市長李春城在成都市企業經營管理者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作重要講話。他說,搞好企業領導幹部任職資格評審是發掘企業人才、培養優秀企業家的陣地,要做好這項工作,完成市委、市人民政府交辦的任務。

為探討企業經營管理者任職資格測評工作,2000年5月7日至6月13日,市委組織部與“企業評薦中心”首次對12家國有企業77名現任領導班子成員的任職資格進行測評。測評共分培訓、上機、結構化麵試三個階段進行。上機測評是重點,分人才素質測評和企業經營管理知識能力測評兩個方麵。結構化麵試的測評,是根據12家重點企業的行業特點,結合當前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難點、熱點設計的麵試題,測評思維、言語表達、組織計劃、人際合作、應變能力、負責進取、個性穩定、舉止儀表等8個要素,通過測評,收到了較好功效。

2002年,完善測評機製,建立完整程序。經過幾年的努力,成都人才市場建立了考核、測評、評審、推薦、任職等完整鏈條。2003年,以滿足人才測評客戶的要求為第一目標,顧客至上、優質服務為理念,同時充分進行市場調查和市場分析,開展市場需要的各種項目,積極探索人才測評人事測量新業務形式,經營管理者人才庫新增52人,共計4487人。當年舉辦了第十一屆、十二屆經營管理者洽談會,57家單位提供465個高級職位,904人進場,達成意向341人。2004年,《成都市企業經營管理者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已測評來自工交工委、機械、公用、冶金、化工、物資、紡織、電子、建材、交通、煤炭等局公司的領導和高中級經營者 705人。職稱評審認定883人。2005年4月,為蒙牛乳業、龍泉驛區招商中心和審計中心、龍泉驛區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等單位提供了131人次的全方位人才測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