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校教育統計工作的創新思考
教育天地
作者:劉帥
【摘 要】本文通過對高等教育統計現狀的分析,提出了創新觀念,增強統計意識;創新體係,調整統計指標;創新方法,構建統計體係;加強監督約束機製等觀點,來使高等教育統計更好的發揮作用。
【關鍵詞】高校統計;創新
高等教育統計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國家教育管理活動的重要工具,它的準確與否,直接關係到國家教育政策的製定和教育管理的效果。它既是高校領導層的參謀助手,也是上級黨政主管部門製定與形成決策的基礎和前提。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如何適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形勢與新要求,不斷創新高校教育統計工作,是高校統計工作者麵臨的新課題。本文根據多年高校統計工作實踐,就此問題進行探討。
一、高等教育統計發展相對滯後
隨著國家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教育在增強綜合國力中的基礎作用更加明顯,國家推行一係列措施,把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有力地推動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高校擴招,高等教育開始從精英教育轉入大眾教育,教育體製改革不斷深化,聯辦、民辦教育等辦學形式不斷湧現。與此同時,高等教育統計的發展卻相對滯後,主要表現在:
(一)、高教統計指標體係滯後。我國的高等教育統計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基本上形成一套統計指標體係,客觀反映了高校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內容、結構。但是現行的統計指標體係已不能反映高教改革中的新情況、新問題,而是就教育論教育,沒把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聯係起來考查,沒有把目前日新月異的高等教育發展現實及時填充到高等教育統計內容中去,隻重數量指標,缺乏反映高等教育主動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指標。主要存在的不足有:(1)統計指標含義不明。例如:《普通高校基層報表》(下簡稱高基表)中的“科研機構人員”指標不加區別的包括了行政幹部、輔助人員和工人,顯然不利於掌握科研人員數,或容易產生誤導。(2)指標設置不盡科學。例如:高基表中高等學曆教育層次中,隻設有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教育,但不含“高等職業教育”而是把它混淆在普通本、專科教育中,但現在急需反映“高職教育”的指標,這樣就造成了統計指標不能全麵反映客觀事實的後果。另外,目前一些高校經批準可實行“學分製”試點,打破了傳統的學年製計劃。而高基表中的學生數指標是按學年製設立的,若繼續沿用會使信息失真。隨著高教改革的新舉措不斷出台,現行的統計指標體係將愈加難盡其職。
(二)、高教統計模式滯後。高教統計模式與正在進行的高等教育體製改革不相適應。我國的教育統計實行“統一集中,分級負責;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體製,基本上是適應計劃經濟需要的統計體係。而高等教育的改革已打破國家包辦高等教育的單一辦學方式,正在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多種形式和途徑辦學的新格局。私立學校不斷出現,大有發展之勢,高等教育將逐步形成公辦、民辦、企業辦學、國際合作辦學等多種形式並存的格局,顯然,高教統計現狀已滯後於高教改革步伐,集中、單一的教育統計將難統計多種形式的改革局麵。
(三)、高教統計方法滯後。隨著高教改革的深化,高校已由過去的單一的教學職能擴展到培養人才,發展科技和直接為社會服務的綜合職能。高校參與經濟建設已成為現實。在為高教改革提供及時、準確信息的統計中,教育統計僅用單一調查方法已顯不足。目前教育統計調查采用逐級彙總上報的報表製度,一般是由各基層單位填寫各種二維報表,然後層層彙總,形成全麵的綜合數據。這種傳統采集的數據一般隻能滿足於既定的使用方式,例如選擇各類綜合統計報表方法原始,很難做到一源多用,造成統計信息資源的巨大浪費。
(四)、高教統計手段滯後。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統計工作是靠手工完成的,這種建立在手工勞動基礎上的傳統的統計工作方法和方式已越來越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統計信息處理手段和技術落後,造成已收集的統計信息不能充分發揮作用,也使各項管理急需信息資源難以進一步開發,直接影響統計信息的時效性。雖然早在1985年教育部就成功研製開發了“高等學校事業統計微機處理係統”,實現了計算機彙總,軟盤報送,但是我們在輸入數據的過程中計算機的優勢並沒有充分的體現,因此,軟件的開發是極其重要而迫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