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No.2的創作風格及演奏技巧(1 / 2)

試論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No.2的創作風格及演奏技巧

藝術之窗

作者:饒婷婷

【摘 要】《狂想曲》Op.79.No.2,是勃拉姆斯所創作的鋼琴曲中最有勃拉姆斯自己味道、被演奏最多的名曲,曾被稱為古典形式籬苑裏的激情宣言。同時也充分的反映了勃拉姆斯的創作風格,顯示了古典主義音樂風格與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完美融合。本文以《狂想曲》Op.79.No.2為例,通過對《狂想曲》Op.79.No.2的創作風格和演奏技巧的分析,以期能夠對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風格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關鍵詞】勃拉姆斯;狂想曲;創作風格;演奏技巧

一、《狂想曲》Op.79.No.2的創作風格

勃拉姆斯的《狂想曲》Op.79.No.2的音樂內容包括多種材料的強烈對比及其豐富的和聲、交響性的音響。可以說勃拉姆斯的音樂創作形式是古典主義,創作內容實質上是浪漫主義。也就是古典主義的外表,浪漫主義的風格。

《狂想曲》Op.79.No.2勃拉姆斯采用了古典主義嚴謹的曲式結構。《狂想曲》Op.79.No.2具有敘事性,有很長的展開部分。結構布局、樂段反複和結尾處理還顯示著其具有的奏鳴曲的特點。整首作品結構均衡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加尾聲。

呈示部由主部A(1-12小節)、連接部B(13小節)、副部C(14-20小節)和結束部D(21-32小節)構成。展開部由展開主部(33-40小節)、展開主部的摸進A1(41-48小節)、展開主部材料(49-53小節)、展開結束部材料D1(54-64小節)、展開主部結束部材料A+D(65-83小節)和連接(84-85小節)構成。再現部由主部A(86-93小節)、連接部B(94-98小節)、副部C(99-105小節)、結束部D(106-116小節)和尾聲Coda(117-123小節)構成。

“就衡”是古典主義音樂中的重要原則。古典主義的結構形態是趨向集中、封閉的,並具有鮮明的輪廓、邏輯性的進和有序的機構原則。古典主義的作品中大多段、句分明,段落終止明顯,結構感強。

勃拉姆斯在《狂想曲》Op.79.No.2中運用了鋼琴音樂中他最喜愛的A-B-A三段式的結構形式。這種結構布局使得這首狂想曲的組織結構明晰典雅,並始終體現出古典主義曲式結構的均衡。

然而,浪漫主義音樂中所表現的,浪漫主義音樂“它不像文學那樣明確而透徹,而是更富有變化;它時而陷入悲觀厭世的苦悶中,時而感到憤慨或慷慨悲涼,時而表現出堅毅不屈的精神”,在《狂想曲》Op.79.No.2這首作品豐富的情感表達上也處處可見。

作品的呈式部從g小調開始,主題鮮明,旋律突出。1-8小節熱情激昂;9-13小節用很強的節奏感,表達了樂觀、堅定、果斷的內涵;14-20小節溫和柔情中,隱含著一種無奈的哀愁和痛楚;21-32小節主題旋律移到左手低音部,音色渾厚低沉,深沉的思緒不斷地翻滾,更加烘托出音樂氣氛的沉重感,仿佛作者孤獨地坐在黑暗中,默默地回憶那不幸的往事,感慨萬千,隻有在音樂中盡情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傷。

展開部較長,調性的變化也比較多。就像是在朦朧的煙霧中彌漫著一股陰森的冷氣,使人聽起來十分的沉重壓抑。展開部展開主部,首先運用1-12小節的材料發展,三個聲部的左手旋律運用八度的模式成遞進式進行。然後是結束部主題的發展,仍然持續激進。之後便是前兩種主題的複合,聲部分明,旋律突出,在連綿的三連音背景襯托下,主題動機模進發展,形成一種幻覺似的氣氛,把全曲推向了高潮。再現部主題再現,作曲家經過一番內心情感煎熬與痛苦掙紮後,又迅速的回到熱激昂的主題旋律,調性也回到了主調g小調,並與之前的悲傷情緒形成鮮明對比,使人為之一振。接著,經過一小節的連接進入副部。副部在g小調再現,調性得到統一,剛剛宣泄的情緒,再次回到了低沉的鬱悶中,主題也變的更加迫切。尾聲部分,最後8小節慢慢的將樂曲的情緒平靜下來,最後結束時的兩個強奏的和弦猶如一道曙光帶來了光明、自信和希翼,又似乎更像是一種憤怒的呐喊和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