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培訓者技巧
一、參與式培訓中常使用的方法
討論
請受訓者討論是鼓勵受訓者參與的一種最常用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與其他需要受訓者肢體活動的形式比,討論更加容易切入,並且有利於逐步加強受訓者參與的信心和能力。如果討論活動組織得有效,可以幫助受訓者積極調動大腦思考培訓主題,同時,還能提供大量信息供其他受訓者和培訓者進一步學習。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討論活動的安排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討論的題目一定要有針對性,切忌題目太寬泛或者太簡單,沒有了討論的價值;
討論前一定要清楚需要討論的問題,討論後,培訓者一定要點評並且能夠進一步加深受訓者對某一主題的理解程度或者提高某種認識;
討論中,一定要確保希望表達觀點的成員都能夠在友好的氣氛中敢於表達。需要關注一些弱勢群體因為缺乏信心而失去了發言機會。
討論有多種形式:
頭腦風暴:對於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培訓者希望能夠通過受訓者的回答了解受訓者對某一知識、問題的理解程度,而不需要深入分析的時候,應該使用這種方式。
兩人討論:這類討論一般兩人一組進行。主要應用在兩種情況下:一是當問題較為簡單時,培訓者希望受訓者之間可以交流看法,但不需要全體交流時;二是,當涉及較為個人私密的或者不願意讓第三人知道的,或者可能因為有第三人在場而使得受訓者無法暢所欲言的時候。
小組討論:這種討論一般都是與有明確目標的活動結合在一起。小組討論一般至少需要15分鍾以確保小組內成員之間的充分交流。小組討論的問題更加深入,需要集中各個成員的智慧。由於小組討論在參與式活動中使用最為頻繁,對其有效的管理也就更加重要,因此下麵專門列出關於小組討論的管理技巧。
如何有效地管理小組討論
考慮小組規模以及成員的構成。有的活動適合較多人組成一個小組,有的相反;同時,有些討論適合同質性的小組成員討論,有的則需要異質性的成員混合。
確保所有受訓者對討論問題非常清楚。在布置任務時,遵循TTF原則。第一個T是Task,即任務/問題本身陳述清晰;第二個T是Time,即時間,告訴受訓者給他們多少時間討論這個問題或完成這項任務;最後一個F是Fedback,即反饋方式。明確地告訴受訓者討論完後,將以什麼樣的方式反饋。
多樣的小組討論方式。可以根據活動需要和人數選擇多樣的小組討論方式,如:
“馬格裏斯輪”法:在教室的中央擺一圈椅子,椅背朝裏,間隔一米的距離在外圈再擺一圈椅子,外圈的椅子椅背朝外。如下圖所示,這樣裏圈與外圈的椅子就相互對應起來。請參與者任選椅子入座———這應該是一個全員參與的活動而不是需要觀察的活動。請參與者兩兩一組(位置相互對應的兩個人)就某一事件或話題進行討論(可以是大家都關注的話題)。
3~5分鍾以後,請坐在外圈的人向右側移動一個位置,那麼現在是和另外的一個人繼續討論相同的話題……然後圍繞著外圈繼續移動(隻要時間允許的話)。通過這個方法,那些消極的不適應的參與者們就能夠被了解,同時其他人也可以從不同的視角來幫助他們。
2—4—8法:這種方法所有受訓者之間都已經充分交流,所以不需要培訓者再做點評或小組再向全體反饋。首先2人之間就某一問題進行討論,限定討論時間;然後這2人再去找另外2個人,4人組成一個新的小組進行討論,也限定時間;然後4個人再去找另外4個人,組成8人小組進行討論……一般來說,不能再組成16人小組;可以讓8人小組分開,再去尋找另外4個人。或者根據時間停止。在這個過程中,受訓者應該充分地互相交流和吸納新的意見。
反饋:
記住在小組討論後的反饋中不需要每一個小組都作陳述和呈現,在作反饋呈現的時候也不需要把大白紙上所列出的所有討論結果都陳述一遍。有些討論結果是很重要也很有價值的,但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對學習目標的達成卻是不必要的。如果要是超過四個小組的話可能會花費更長的時間。有些時候討論會相對更重要,那麼反饋就可以省略了。如果反饋是必需的,培訓者可以應用多種方式。下麵就是一些方法:
每個小組隻反饋兩點。
“畫廊式 ”法:每個小組把大白紙都貼在牆上,然後所有的參與者都可以瀏覽各組的討論成果。(如果你應用這個方式,首先要確定所有的參與者都能夠完全參與而沒有機會閑聊或者休息。)
“市場排攤 ”法:展現的方法和 “畫廊式 ”的方法相似,除了隻留下一個小組成員站在小組討論結果呈現的位置解釋。
每個小組反饋一點並寫在白板或者大白紙上 →所有的成員進行瀏覽並反饋第二點 →根據時間來繼續第三點、第四點……
在反饋這一環節,鼓勵不同的參與者來做陳述,不要每一次都是一個人(即使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的資格較老或者地位較高)。對這一點不僅要嚴格遵守而且要相當敏感,不要強迫那些沒有足夠的信心的人來做陳述。同樣地,當在大白紙上作記錄時也要鼓勵不同的人來做記錄(“拿筆的人掌握著權力”)。
在小組討論中,培訓者需要鼓勵受訓者深入地討論問題。不要讓受訓者記筆記,並且不要一開始就將大白紙發給受訓者。一定要確保各個小組都真正在互相討論之後,並留下較為充分的時間後再將白紙發下去。
認真地監測小組討論。小組討論時間不是培訓者休息的時間!培訓者一定要在各個小組間走動,觀察,傾聽,但同時,不要隨意打斷。在傾聽和觀察的時候要注意:受訓者是否理解任務/問題?他們在討論中都提到了什麼?他們遇到了什麼問題?他們是否提到了對其他小組有啟發的問題?等等。
遊戲
有很多適合於成人的遊戲。遊戲能夠為培訓創設一種輕鬆的環境,同時又能強化某些知識和態度。一般來說使用遊戲的目的在於:破冰(讓彼此熟悉認識),提高精力和注意力(尤其在受訓者感到疲乏的時候)以及特定的學習目的。遊戲包括合作式的和競爭式的兩種。遊戲也可以在全體成員中共同進行或者小組內進行。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的目的就是通過參與者自身的角色扮演進而從他人的角度去感受事物。這裏的 “扮演 ”不是主要的目的,參與者不必擔心演技!在教育官員或校長的培訓中,他們大多情況下會扮演教室中的學生,處於不利地位的村民或是教師等,這樣使得他們能夠從自身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同時更加富有同情心。以下是一些角色扮演的組織方式:
角色扮演可以在所有成員共同參加的情況下進行,也可以由培訓者或者部分受訓者一起展現一個情境。第一種情況,如:培訓者扮演領導,參訓人員扮演下屬(例如,培訓者扮演校長或者教育局長、教師,參訓人員扮演老師或學生)。假設在家長會上,培訓者扮演校長,參訓者扮演參加家長會的家長們。培訓者先以傳統的方式扮演校長發表演講,然後讓大家反饋並提出建議。培訓者再以參與式的方式表現出校長非常友好,平易近人。第二種情況是設計一個情境,由一小部分成員來表演這個情境。表演完後,受訓者要討論或者解決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問題。
全班活動
並不是隻有小組活動才是參與式。在很多參與式的培訓中,我們需要組織麵向全部成員的活動。尤其在培訓剛開始的時候,以及最後總結的時候。還有一些需要進行講解的時候也需要麵對全體。在麵對全體時,需要保證培訓者講授內容的質量,並且留給受訓者提問的時間。另外,前麵提到的兩人一組的討論,頭腦風暴等,也可以穿插在全班活動中。
二、培訓計劃、培訓管理以及培訓效果監測
精心準備一次參與式的培訓要比準備講座式的培訓更加具有挑戰性,但是卻值得付出時間和努力。下麵的指南將解釋說明教育公平培訓的各個階段需要準備的具體事項。
1.培訓日期,地點和參加人員的確認
培訓者要對培訓建議的時間、地點和參加人員有一個清晰的了解並對其適合性進行判斷和確定。
2.培訓團隊的組成和分工
首先是要確認培訓人員(一般都是由那些已經接受過教育公平培訓後的人員來擔任培訓者)。這樣所有的培訓者從一開始就能夠在一起進行培訓的準備工作。理想的狀態是每一次教育公平培訓的培訓至少要有三名培訓者。如果隻有一名或兩名的話,工作量就太大了。而且一個培訓者短時間內離開的話也是很冒險的事情。如果超過四名培訓者,那麼就有必要挑選一位來負責整體的協調工作,由她/他來總體負責並作最後的決定(四個以下仍然可以這樣做,但是似乎並不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