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生態文明製度體係
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
深化生態文明體製改革,核心是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這對關係存在於生態文明體製改革的各個方麵。僅以主體功能區製度來看,無論是重點開發區、農產品供給區,還是重點生態功能區,都麵臨著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重點開發區以大規模工業化和城鎮化為主要功能,對資源環境形成巨大壓力,大氣汙染形勢嚴峻。2014年1月,成都市空氣質量指數在全省排名倒數第一。同年2月,6個上榜全國50個重度汙染的城市均分布在重點開發區。重點生態功能區與連片貧困區、民族地區、生態脆弱地區在地理空間上的疊合度較高,對經濟發展的需求更為迫切,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更加尖銳。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亦需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無論是生態功能紅線、環境質量紅線,還是資源利用紅線,都麵臨著極為艱巨的相關利益關係調整任務。無論是哪一條紅線,最終會影響到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的發展。隻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紅線才能守住,紅線內群體的發展需求才能得到滿足,才能形成全社會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格局。
為什麼要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製?
我國正麵臨著越來越大的資源環境壓力,僅占全世界10.48%的經濟總量,卻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鋼鐵和20.3%的能源(2011年數據)。生態環境問題存在的深層次原因是管理體製顧此失彼、相互掣肘,無法形成合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就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用途管製和生態修複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種樹的隻管種樹、治水的隻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係統性破壞。”要通過改革生態環境管理體製,調整優化部門職能,建立大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格局,構築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加快美麗四川建設,為子孫後代留下綠水青山、藍天白雲。
如何建立和完善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製度?
自然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自然資源不僅包括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也包括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濕地等自然生態空間。建立和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製度,是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建設生態文明製度體係的重要保障。
如何進行環境汙染治理?
環境是人的生存之本、發展之基。環境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關係人民福祉,影響社會穩定,關乎民族未來。那麼,如何進行環境汙染治理?對環境汙染問題,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汙染宣戰,實施“水陸空”三位一體的綜合治理模式。同時,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汙權、水權交易,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製,開展生態破壞、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試點。
什麼是主體功能區製度?
主體功能區製度是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中一項極為重要的製度安排,是“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升級版。實施主體功能區製度,就是要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區域發展。通過實施主體功能區製度,樹立新的開發理念,調整開發內容,創新開發方式,規範開發秩序,提高開發效率,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發展。
延伸閱讀
主體功能區規劃是實施主體功能區製度的基礎。《四川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將全省48.6萬平方千米劃分為重大開發區、限製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三大類。其中,重點開發區麵積10.08萬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麵積的20.7%,農產品供給區麵積6.7萬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麵積的13.8%,重點生態功能區麵積31.82萬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麵積的65.5%。此外,還有分散在全省範圍內、麵積達11.5萬平方千米、麵積占比達到23.6%的禁止開發區。《規劃》規定了每個區的主體功能,重點開發區以重點集聚人口和產業為主,也提供重要農產品與生態產品;農產品供給區以提供農產品為主,也提供生態產品、服務產品以及適宜生產的工業產品;重點生態功能區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也提供一定數量的農產品、服務產品與生態建設協調的工業品。為加快美麗四川建設和構築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四川省還劃定了麵積達3.17萬平方千米的大小涼山水土保持與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涵蓋15個縣、326.2萬人口。
如何完善生態補償製度?
建立生態補償製度是確保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的需要。生態功能區與非生態功能區具有相同的發展權,生態功能區的設定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區域發展權。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基本原則,對生態功能區進行生態補償。對此,中共四川省委十屆四次全會在完善生態補償製度上推出了力度較大且切合四川省實際的七大改革舉措,包括健全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機製、建立生態資源動態補償機製、開展省級濕地生態補償試點、建立跨區域飲用水源保護生態補償製度、提高省級公益林補償標準、探索製定非國有公益林政府贖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