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

概述

2012年,四川省對非遺保護工作進行了首次全麵、係統、深入的督查。目前,四川省120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中,84個存續狀況良好,占比70%;32個情況一般,占比26.7%;4個瀕危,占比3.3%;無消亡。在全麵檢查的511個省級非遺項目中,294個存續狀況良好,163個情況一般,54個瀕危。

四川省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7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05人,這些傳承人大部分認真進行非遺項目實施和資料整理,主動帶徒授藝,並常年堅持參與非遺保護宣傳活動。全省還命名了145個非遺展示基地或傳習所,成為非遺項目傳承發展的重要場所和載體。

從全年的工作情況來看,我省的非遺保護工作穩步推進且呈活躍態勢;相關的學術活動、非遺展演展示此起彼伏;各地非遺工作做得紮實細致,因地製宜出台了相關的保護措施與實施辦法。

(一)重點布局,生產性保護工作成績喜人

生產性保護由文化部啟動,是指在不違背傳統手工生產規律和運作方式、保證其本真性、整體性、手工核心技藝和傳統工藝流程的前提下,使一些項目在創造社會財富的生產活動中得到積極有效的保護。

2012年,四川省非常注重對生產性保護工作的正確引導,特別是積極推進有條件的傳統美術類、傳統手工技藝類項目走生產性保護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比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已經走出一條產業化的傳承發展之路。一方麵,“青神竹編”在生產性保護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挖掘,竹編工藝品、生活用品、包裝禮盒、竹家具等產品供不應求,尤其是竹編藝術珍品大量銷往國內外市場,年銷售額達2億元。另一方麵,青神縣注重人才培養,與成都藝術職業學院青神分部合作,開辦了“2+3”大專學曆班,以2年中專加3年大專的方式,培養高級技師以及研發、設計和市場開發人才,形成“青神竹編”梯形人才隊伍,擴大生產、豐富產品,有效而持久地傳承竹編技藝。目前,青神縣已經從2000年隻有一個竹旅公司和10家作坊發展到現在擁有4家公司和100多家個體作坊,從業人員從2000年的200人發展到1000人,人均年收入上萬元。

走上生產性發展之路的非遺還有很多。阿壩州的羌繡,雖然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創,但震後的羌繡重生,在政府的引導下,羌族婦女加入“羌繡計劃”,按照幫扶中心的要求參加技能與生產培訓,培訓合格後領取繡片回家繡製,完成後的羌繡作品再通過公司對外銷售。如今,全州建立羌繡基地1個,羌繡就業幫扶站(點)3個,1個集賣場、培訓、倉儲、設計為一體的婦女羌繡中心,有效管理和指導近萬名繡娘進行羌繡製作、銷售,充分帶動了30餘個村寨婦女的發展增收,繡娘年收入最高可達2萬餘元。

此外,綿竹年畫、瀘州分水油紙傘傳統製作技藝、糖畫等也是取得了驚人的經濟。成都蜀錦織繡有限責任公司、綿竹年畫社、雅安友誼產業有限責任公司更被文化部評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二)科學宣傳,保護傳承觀念深入人心

自國家啟動非遺保護工作以來,每年的“文化遺產日”和傳統節日、傳統手工技藝的宣傳展示活動,已讓非遺保護理念深入人心。2012年,我省各地在非遺宣傳展示上也是不遺餘力,以期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非遺保護工作中來。

省文化廳在成都舉行了係列“非遺”宣傳展示係列活動,宣傳四川非遺保護成果,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其中包括:公布第五批省級非遺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非遺保護進基層巡展專場;川劇傳統大幕戲《繡襦記》展演;川劇傳統折子戲展演(2台);川劇傳承人進校園、社區展演;出版發行非遺保護理論研究成果專輯;四川揚琴、四川清音展演活動;非遺保護走基層講座專場等。中國博物館小鎮安仁鄰水縣文體局在縣城南門大街開展了以“文化遺產與文化繁榮”為主題的2012年中國文化遺產日宣傳活動,將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文物調查成果圖片展進行了展出,先後發放文物宣傳資料1000餘份,觀看人數達到1500人次,群眾知曉率達50%,深受群眾好評。廣安舉行“保護三線工業遺產,傳承三線建設精神”主題係列宣傳活動,其中包括廣安三線工業遺產陳列館開展儀式、廣安“三線”工業遺產保護工作《中國文化遺產》專刊發刊暨全國“三線”工業遺產保護有獎征文頒獎儀式和三線工業遺產保護論壇等等。

隨著保護工作的深入人心,民眾的非遺保護意識也更加強烈。一位退休老人鄧先生,主動致電媒體,尋求家中收藏20餘年的清音揚琴曲譜的傳承辦法。曲譜乃其父鄧老先生手寫,記載了清音曲譜17首,揚琴曲譜36首。其中,有部分是鄧老先生創作並演唱的,還有一些大師級曲藝家,比如李德才、郭敬之等人演唱的劇目,鄧老先生對他們的唱腔、曲譜進行了記載。同時,鄧老先生還移植了部分京劇劇目,比如《紅燈記——刑場鬥爭》《智取威虎山——深山問苦》等精彩片段,用揚琴演繹並記載了曲譜。

(三)創新方式,非遺保護傳承有新招

為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全省非遺保護不斷創新方式,多樣化非遺保護路徑。非遺保護成果斐然。一是民俗與旅遊節慶相結合。有很多項目並不具備生產性保護條件,但是在與旅遊觀光活動的結合中創造出經濟價值。如,四川省華鎣市祿市鎮月亮坡村的果農把民俗文化活動“滑竿抬幺妹”與農業觀光有機結合起來,既傳承了民俗文化,又扮靚了鄉村旅遊,還吸引了不少遊客。青川縣成立了板橋、大壩、清溪、三鍋等6個薅草鑼鼓隊,每遇重大節慶,薅草鑼鼓隊相當活躍。二是建立非遺保護數據庫。成都市漆器工藝廠在保護過程中,認識到非遺傳承口傳心授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遂對現從事“成都漆藝”的技藝人員進行了逐一摸底,建立了檔案傳承譜係,全麵登記、清理了漆藝產品圖紙和文獻,收藏了清末以來漆藝大師的傳世作品等。三是讓非遺課程進校園。引導青少年認識非遺、增強保護意識已成為很多地方的共識。非遺課程進校園已經成為四川非遺保護的一大亮點。成都馬鞍小學清音課程,廣元市朝天區麻柳小學的“麻柳刺繡”課,宜賓中山街小學的川劇課堂,成都市10所小學的非遺青少年教育基地,邛崍平樂鎮白沫江學校的“瓷胎竹編”課程,雅安市蘆山縣的“蘆山花燈”中小學課間操……過去非遺進校園隻是一時一地的特點,現在正變為常態化的推動。

2012年,我省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許多成績,但和別的省市相比仍有需要學習與借鑒的地方,其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一是宣傳方式缺新意。我省的非遺宣傳手段老式,多采取傳統的展覽、活動、節慶等方式,未能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發掘新的傳播宣傳手段。例如,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文化廳發起了名為“人文浙江·傳承非遺”的網絡尋訪活動,隻要把高蹺竹馬、竹葉龍這些土生土長的浙江非遺項目拍下來、上傳網絡,就有可能拿大獎。二是重視力度不夠。全國各地對非遺工作的重視力度越來越高,甚至將其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比如,這些年河北省財政撥付的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呈逐年遞增之勢,2012年從前些年的100萬元增至300萬元,並將非遺納入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三是保護機製缺“退”路。如何保護國家級非遺名錄的純潔性,有效改變當下有些地方“重申報、輕保護”的現象,使非遺項目最終煥發生機與活力,我國許多省市都做了有益探索。如山西引入“退出”機製,定期評估檢查一些重點非遺項目,借此提醒大家入選非遺名錄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2012年7月,《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提交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時,就明確提出對不認真履行義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保護機構實行“退出”機製。江蘇則對代表性傳承人建立“退出”機製。2012年10月,江蘇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在聽取關於《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修訂草案)》說明時,與會專家強調,傳承人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必須明確其義務,拿到傳承人稱號並不意味著進了“保險箱”;對代表性傳承人的工作應做定期評估,若代表性傳承人無正當理由不履行傳承義務的,文化主管部門可以取消其資格,重新認定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一、主要活動

(一)保護行動

1.夕佳山民俗博物館成為中國婚俗文化基地

1月初,夕佳山民俗博物館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婚俗文化基地”稱號。據了解,夕佳山民俗博物館不僅保留著川南地區舊時結婚的禮服、首飾、花轎等實物,每逢重要節假日,還會上演純正的川南婚俗表演,讓遊客在熱鬧精彩的“穿越劇”中大飽眼福。

夕佳山民俗博物館的川南婚俗表演已經堅持了10多年,表演人員大多由館裏的工作人員兼職擔任。自從夕佳山民俗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以後,每年有近20萬遊客前來參觀,婚俗表演更是成了吸引遊客流連忘返的保留節目。

2.成都市頒布《成都市川劇藝術進校園活動實施方案》

1月9日,成都市頒布了《成都市川劇藝術進校園活動實施方案》,這意味著今春開學後,有著300多年曆史的著名劇種川劇,將大規模走進成都市中小學進行展演,川劇名角、專家們也將定期在校園舉辦川劇專題講座。

據成都市川劇院院長雷音介紹,川劇進校園活動旨在弘揚傳統文化,以解決近年來川劇遭遇的觀眾老齡化問題,培養年輕觀眾群。

今春開學後,除了在中小學進行川劇精品劇目演出,川劇藝術專家定期赴學校舉辦專題講座,學生進劇場免費觀看川劇節目外,成都市將在具有一定基礎的中小學,組織“小川劇票友”成立成都中小學生銀杏藝術團川劇分團。同時,挖掘有川劇特長和潛質的學生,將其推薦至成都市文化藝術學校川劇少年班免費學習。

3.廣元為千佛崖戴“保護罩”

2月初,廣元文化建設揮出大手筆——將用可逆的輕質材料在千佛崖龕窟外修建一個45米高的“保護罩”,從此石刻摩崖將免受雨水和風的侵蝕!這種全崖覆蓋的石窟寺保護方式,在國際上也尚無先例。

“保護罩”不僅具有保護功能,還在設計中加入了複合功能。新建築不僅是千佛崖本體的保護棚,也是一座現場博物館,”保護罩”將形成一座展示建築,這是國外最先進和前衛的博物館建築形態。其表麵材料,由灰色粗顆粒陶板幹掛組成。

4.天青苑川劇團被授予“中國非遺教育傳承基地”

3月初,在綿陽天青苑川劇團,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向該川劇團授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基地”牌匾,並頒發榮譽證書。據了解,天青苑川劇團所在的鐵牛街社區長期致力保護和弘揚優秀民族民間文化,成功創出了“特色文化社區”品牌。天青苑川劇團自2006年首場演出以來,每天下午3個小時的川劇演出從不間斷,僅2011年就演出448場。下一步,鐵牛街社區和天青苑川劇團將開展“川劇文化進校園活動”,帶著川劇中變臉、吐火等神奇、驚險的技藝走進全市大、中、小學校,為川劇文化的傳承做好鋪墊工作。同時,他們還將以社區小小少年宮為平台,辦起少年兒童川劇培訓班,讓傳統的川劇文化在川劇演藝中心能夠開花結果。

5.學雜費全免川劇少年班定向招生

3月1日,成都市川劇院和成都市文化藝術學校聯合啟動2012川劇少年班的報名工作,麵向社會招收30名學生並免除在校期間一切學雜費。這是近30年來,成都市川劇院首次實行全免費的定向培養招生。

據悉,為緩解川劇人才後繼乏人現狀,本次招收的“川劇少年班”學員入校後的學費、書本費、夥食費、住宿費等費用將全部免費,被錄取的學員需要同成都市川劇院簽訂定向培養合同,畢業後經成都市川劇院進行綜合考核後擇優錄取。學生在全麵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相關課程,考試成績合格後,將獲得四川省教育廳頒發的中等專業學校畢業證書,享受國家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待遇。

6.百年陳年梅餞技術絕處現曙光

3月8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平武陳年梅餞製作工藝的代表性傳承人胡金平,經過多年實驗、總結創新,終於發明了一種能同時生產梅餞、青梅汁、話梅、青梅酒的方法,從而獲得了四項國家專利,在平武延綿了數萬年的陳年梅餞製作工藝有望發揚光大。

據《龍安府誌》史料記載,平武人以果梅為原料製作陳年梅餞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曆史,古往今來,陳年梅餞的製作工藝在平武已是家喻戶曉,素有“金絲銀線玉瓊漿”的美譽,“談梅餞知平武”的說法也由來已久。

胡金平發明的青梅食品製作工序依次為:選果→清洗風幹→加糖蜜製→發酵→果汁果肉分離,其果汁澄清後得青梅汁產品;果肉經上霜為話梅;在新鮮青梅汁中加入陳年的青梅汁經陳釀得青梅酒;在清洗風幹後去核再加糖蜜製並經存放製成陳年梅餞。整個製作過程不經過高溫,依靠自然發酵,無須加入堿液、酸液、防腐劑、抗氧化劑、色素、調味劑,原果實中所含礦物質、維生素得以充分保留,而且隨著產品存放的時間越長,梅餞的色澤越晶瑩透明,口感越發醇香厚重。

7.非遺保護好不好督察小組說了算

3月,按照國家文化部對非遺項目保護督查工作的總體部署與要求,我省派出4個督察小組,先期深入綿陽、廣元、宜賓等12個市州,對我省的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情況進行督察。

督察小組將按照“必檢國家級非遺項目、重點檢查省級非遺項目、抽查市縣級項目”的方法,重點督查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保護規劃實施情況以及保護現狀、保護單位履行保護職責情況及中央、省補助專項資金使用情況和代表性傳承人義務履行情況。督察中,督察組會對傳承有序、保護成效顯著的項目和保護單位及時總結經驗,對保護不力、存在問題的項目和保護單位,要限期整改並考察整改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