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輯實用手冊》〔1〕前言(1 / 2)

《作者編輯實用手冊》〔1〕前言

在不算太長也不算太短的20年圖書編輯生涯中,我所結識的作者,少說也有百多位。據我所知,這百多位作者的情況固然千差萬別,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希望盡可能詳細地了解出版知識和出版要求,借以規範自己的著譯工作,順順當當地拿出高質量的書稿。為了滿足作者們的願望,我不揣淺陋,於1989年選編了一本寥寥5萬字的《著譯者小手冊》,交由自己所供職的出版社出版(署名“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一編室”)。印數5 000冊,沒多久就“蕩然無存”了。孰料直至而今,求購這本小手冊者依然絡繹不絕。由此,我深信:此類讀物斷非“拍腦門”的“產物”,它確實擁有自己的市場份額。

不知為什麼,前些時候,敦促我修訂這本小手冊的朋友忽然不約而同,紛遝而至。更有方家登門造訪,提出建議:何妨大幅度地增補一些編輯工作必需的材料,使之成為一本既可供作者閱讀,又可供編輯參考,以實用取勝的工具書。禁不住諸君的極力攛掇,我終於在21世紀的第一個春季來臨之際下定了決心——把選編《作者編輯實用手冊》的“言論”,變成選編《作者編輯實用手冊》的行動。

誠如高爾基所言:“把言論變成行動,要比把行動變成言論困難得多。”首當其衝的難題是:如何精當地選取材料,使這本手冊既能滿足作者、編輯在出版知識方麵的基本需求,又不致因求全而太過臃腫呢?幾經斟酌,我決意刪繁就簡,舍棄了《化學元素和核素符號》《常用公式及數值》《新舊字形對照表》《漢語語法簡表》《通假字》《古漢語中常見的語法現象例表》《曆史年代表》《書稿流轉過程表》等內容。

此外,各種標準、規範的不盡一致,也使我頗費躊躇。譬如,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等七單位公布的《關於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試行規定》中稱:“三位以上的數字,采用國際通行的三位分節法。節與節之間空半個阿拉伯字的位置。非科技專業書刊目前可不分節,但用‘,’號分節的辦法不符合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應該廢止。”而國家標準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中則稱:“非專業性科技出版物如排版留四分空有困難,可仍采用千分撇‘,’分節的辦法……”這就很讓人費解:既然使用千分撇“不符合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應該廢止”,豈可因為“排版有困難”就姑妄存之?又如,不少手冊、辭書在談及我國選定的作為法定計量單位的非國際單位製單位時,都隻列出了15個單位,而將麵積單位公頃排除在外;或者雖然不排除公頃,但符號則仍使用ha。到底是15個單位還是16個單位?究竟還能不能繼續使用ha呢?凡此種種,甄別、篩選起來都不可能不下功夫,不花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