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生命和靈魂的詮釋(代序)
◎曾元孝
文學創作應是心靈的磨煉與淨化過程。如果說作家是采礦者,編選作品集則是淘金的事業。這套《香城文叢》從征稿到出版,曆經三次選稿,從兩百多萬字中精選了五本約一百萬字予以出版。前前後後屈指算來,有四年多的時間,真可謂天地悠悠了。望著一大堆書稿,不禁產生對生命與人生的深沉感悟。腳下的土地曾經有過苦難,而又春光明媚,孕育著更大的希望。人們常說,這是一片熱土,地靈人傑,文化底蘊深厚,文化事業蓬勃發展,讓世人矚目。《香城文叢》在此誕生,實是一種幸運。
養育我們的土地是寬厚的,馥鬱的。問世的作品裏,有如潮的油菜花,金黃的麥浪、穀浪,流水,村莊,昔日和今日的農家人生活,仙子般的桂湖荷花,寶光寺的古刹鍾聲,忘不了的鄉愁……還有遙遠的山野,遼闊的草原,奔流的黃河,異國的風土人情。而更重要的是人,人是土地的主人,也是作品的靈魂。蒼生,厚土,昨天,今天,愛情,婚姻,家庭,人生,命運,以川西平原為主的我國城鄉的發展變化,一群年輕女性的愛恨情仇,以生命和命運軌跡完成了對人生的詮釋……兄弟姐妹、父老鄉親,演繹了多少令人難忘和可歌可泣的故事。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散文、詩歌,兒童文學、紀實文學、民風民俗,多種文學體裁和題材作者們都涉及了。寫生活,寫親人,寫人生,寫感悟,從“小”的角度,寫“大”的題材,娓娓道來,如敘家常,如吐露心聲,也叱吒風雲,不乏曆史和時代的厚重感。還是那句老話,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香城文叢》的作者群生活在基層,是劣勢,也是優勢,有著不會枯竭的寫作資源,如果把握得好,會讓那些待在自封的象牙塔裏舞文弄墨的人羨慕,望塵莫及。
這套叢書中,還寫了本土的文化名人楊升庵、費密、艾蕪、吳虞,他們的人生和文學成就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在紀念艾蕪誕辰110周年的日子裏,編選這套叢書,我們有很多感慨。凡是好的作品,其作者都是保持了作家的良知和責任心的,像艾蕪先生一樣,從生活中獲取素材,為人民勤勤懇懇地寫作。《香城文叢》的作者經過實踐和反思,悟出了一個道理:文學創作必須要回歸生活,不浮躁,不自我炒作,走出為個人或為小圈子寫作的誤區。淡泊名利,腳踏實地,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創作出真正的優秀作品。這是對艾蕪為人為文的傳承。
這套由《花朵盛開的靈魂》《蒼生厚土》《生命的呼喚》《在陽光中綻放》《曆史的濤聲》組成的《香城文叢》出版了,我們不褒不貶,不作自我評價,也不從俗,坦坦蕩蕩的,虔誠地把它們交給讀者,讓讀者去甄別,讓時間去篩選。真正的好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會走出一片燦爛的天地。
特別感謝中共成都市新都區委宣傳部、成都市新都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新聞出版局對《香城文叢》的出版給予的大力支持。
駱恒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