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環三跨越崛起(1 / 3)

自2008年9月實施環三都澳區域發展戰略以來,寧德正大跨步融入海西,努力實現趕超奮進、跨越崛起。為此,本刊最近采訪了寧德市委書記陳榮凱同誌。

《領導文萃》:陳書記,您說過“戰略問題對一個地方發展至關重要,戰略決定未來,決定發展的層次和空間”。請問,寧德市為什麼把製定和實施環三都澳區域發展戰略作為跨越崛起的核心戰略?

陳榮凱:我們把環三都澳區域發展戰略作為寧德跨越崛起的核心戰略,既是寧德融入海西、服務海西的根本要求,也是寧德實現趕超奮進、跨越崛起的希望所在。因為置身於海西建設的戰略布局當中,又地處海西閩東北一翼的重要位置,寧德發展如何,不僅關係自身未來,而且關係海西全局。所以,省委提出海西戰略構想後,我們圍繞如何融入海西、發揮優勢、加快發展,更好地為海西大局作貢獻進行了全方位深層次的思考。我們認為,寧德最核心的戰略資源就是三都澳,因為這裏集中了寧德獨特的港口、區位、資源等優勢,無論是從自然條件、地理區位,還是從資源配套、發展腹地和環境容量來看,都顯示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加快這一區域的開放開發,不僅有利於寧德集合放大各種發展優勢、承接國際國內戰略性產業轉移、打造海西東北翼新的經濟增長極,而且有利於完善海西經濟發展布局、推動海西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升海西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因此,我們在深入調研論證、多方集思廣益的基礎上,於2007年初作出了實施環三都澳區域發展戰略的決策。2008年9月,《環三都澳區域發展規劃》正式獲得省委、省政府批準實施。

《領導文萃》:作為寧德跨越崛起的核心戰略,這幾年寧德市委、市政府是怎麼組織實施這一戰略的,有什麼成效,請您具體談一談。

陳榮凱:近年來,我們根據環三戰略規劃的六大功能定位,按照“港口、城市、產業、生態”四位一體、互動發展的思路,主要從五個方麵來推動這一戰略的實施:

一是加快通道建設拉開發展框架。繼沈海高速公路通車後,去年溫福高速鐵路正式開通運營,寧德的陸上交通條件有了極大改善。在此基礎上,我們繼續推進“北承南聯、西進東出、通江達海”的交通網建設,目前在建和即將開工的高速公路和鐵路有5條,明年還將開工寧德通往浙江衢州連接武漢的鐵路和霞浦機場,“十二五”中後期將實現全市縣縣通高速公路、大部分縣通鐵路,基本形成服務我國中部地區的出海口。

二是依托港口優勢集聚臨海產業。寧德最大的優勢是港口,港深、灣闊,可造地灘塗多、淡水資源豐富。近年來我們依托港口優勢,做好臨港產業集聚的文章,已引進多家央企在寧德投資。寧德大唐火電廠四台機組252萬千瓦已建成投產,三期200萬千瓦今年開工建設。寧德核電一期400萬千瓦全麵開工,到年底投資要達210億元以上,2012年開始投產發電。中海油海西寧德工業區去年底已動工建設,前期建設千萬噸原油儲備、260萬噸LNG和海上采油裝備製造,並正在規劃建設大型煉化一體化。中國火箭研究院以技術支持為主體合作海上風力發電、大型風電設備和豪華遊艇生產。同時還落地了鎳合金、鋰離子電池、大型造船、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按目前這樣的態勢,每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將增長40%左右,預計到201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可從現在的600多億元增加到2000億元以上,往後大型重化產業項目上馬,將帶動寧德經濟跨越發展。

三是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區域合作。近年來,我們在對接長三角上,先後引進浙江企業近300家、引資300多億元;在與中部地區的合作上,與江西上饒和浙江部分市縣簽訂了有關合作協議。特別在對台交流合作上,我們搶抓海西對台先行先試的政策機遇,與台灣基隆市締結友好城市並簽訂多方麵合作協議,在對台貿易、航運、電機產業、旅遊、食品加工等合作以及文化交流、民間往來都取得新拓展,大型鋼鐵、石化產業合作也在推進中。去年,我們還成功舉辦了第三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有200多家台灣茶商參展,共簽約投資、購銷等合同127項,涉及金額111億元人民幣。目前,我們正在加緊台灣工業園、台灣商貿城、台灣農民創業園的規劃建設,今年六月還將舉辦首屆海峽兩岸電機電器博覽會。

四是拓展品牌效應帶動資源開發。近年來,寧德先後獲得“中國中小電機之都”、“中國化油器名城”、“中國刀剪之鄉”、“中國食用菌之都”等榮譽稱號,還有茶葉、大黃魚等8個農水產品獲中國“之鄉”稱號。依托這些區域公共品牌,我們通過製定實施獎勵激勵政策,支持品牌打造,在電機、刀剪、食用菌、茶葉及太子參等產業都創建了“中國馳名商標”,短短三年時間,寧德獲得的“中國馳名商標”由原來的零增加到8件,還有18件特色農產品獲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總量居全國各設區市首位。與此同時,寧德旅遊也開始揚名,繼“閩東北親水遊”線路2007年榮膺“CCTV全國完美假期十佳線路”之後,目前寧德太姥山、白水洋、白雲山正在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古廊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三都澳為龍頭的旅遊資源開發正全麵展開。

五是突出市場運作加快城市建設。圍繞打造綠色宜居海灣新城的目標,我們確立了“臨海、跨海、環海”三步走的中心城市發展戰略,通過機製創新和市場化運作,先後爭取多家銀行的金融支持,實施了城建項目150多個。目前,寧德新城區框架基本形成,東僑新區初具規模,市區麵積和人口均比九年前建市之初增加了兩倍,城市人均道路和公共綠化麵積、建成區綠化和公交線路覆蓋率等指標顯著提高,其中人均公園綠地麵積從建市之初的6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13.4平方米,高於省級園林城市9.8平方米的指標要求。今年是寧德建市10周年,我們將以此為契機,繼續加大城市建設力度,著手啟動鐵基灣20平方公裏新城圍墾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拉開中心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度、帶動力和整體形象。

總的看,環三戰略提出實施三年來,我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其帶動效應在不斷凸顯,無論是對內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對外擴大影響、提升形象,對發展吸引投資、集聚項目,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環三戰略帶動下,當前寧德正在為快速發展打基礎、蓄能量,引進了中央大型企業在寧投資的有6家,已簽約在進行前期工作的還有3家,引進世界500強投資寧德工作也已破題。目前全市在建項目總投資超2000億元,是改革開放以來30年投資總和的2倍。這三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平均增長30%以上,GDP平均增長14.8%,財政收入平均增長20.7%。

《領導文萃》:寧德背山靠海,青山綠水,目前正利用區位、港口優勢,加快發展能源、鋼鐵、石化、造船等臨海產業,加快培育關聯度更高的臨海產業集群。請問,寧德將如何解決汙染問題,實現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

陳榮凱:生態環境一直是寧德的一大“金字招牌”,也是寧德最大的優勢、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品牌。作為後發展地區,寧德的經濟總量雖小,但起點絕不能低,發展願望迫切,但絕不能“殺雞取卵”、“竭澤而漁”,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為代價。為此,在近年來的發展實踐中,特別是在環三開發、產業布局、考核評價中,我們始終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堅決杜絕先汙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複、邊治理邊汙染、邊恢複邊破壞的現象,使經濟增長建立在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基礎之上。在具體工作中,我們明確提出“三個決不”,堅持做到“四個優先”。“三個決不”:即決不把降低環保門檻作為招商引資的優惠條件,決不在接受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中接受汙染轉移,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四個優先”:即在編製發展規劃時,優先編製環保規劃;在做出發展決策時,優先考慮環境影響;在新上項目時,優先進行環境評估;在考核發展政績時,優先考核環保指標。同時,嚴格落實節能減排責任製,紮實推進敖江古田段、閩江古田段、交溪、霍童溪等重點流域整治,著力抓好石材加工、合成革等高汙染企業整治和三都澳養殖清理,努力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互動雙贏、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領導文萃》:調整結構、轉變方式是2010年全國、全省經濟工作的主基調。在這方麵,寧德市委、市政府是怎麼考慮的?

陳榮凱:當前寧德基本的市情仍是總量小、實力弱,最大的矛盾依然是發展不夠、發展不快的問題,首要的任務還是趕超發展、縮小差距。發展相對滯後並不可怕,發展理念落後最可怕;發展起步遲也不可怕,發展起點低最可怕。因此,對寧德而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絕不能停下來抓調整、慢下來搞轉變,必須堅持在轉變中促發展、在發展中謀轉變,在提速中抓調整、在轉型中求跨越。從寧德當前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圍繞“三個轉型”,樹立“四種意識”,把握“五個關係”,突出“六個重點”。“三個轉型”,就是突出產業轉型,以構建競爭力強的產業支撐體係為核心,加快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臨港先進製造業,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培育現代服務業,發展高效規模農業,以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環三區域跨越崛起;突出城鄉轉型,以城鄉融合、山海聯動、市縣互動為核心,重點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進一步形成環三核心區、主體區、統籌區競相發展格局;突出社會轉型,以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為核心,圍繞“教育要優先、衛生要加強、社保要擴麵、就業要充分、文化要繁榮、社會要和諧”的要求,統籌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進以及保障改善民生各項工作。“四種意識”,就是要樹立生態意識、科技意識、人才意識和民本意識。“五個關係”,就是把握和處理好後發與先至的關係,在創新發展模式上堅持高定位;總量與質量的關係,在轉變發展方式上堅持高起點;當前與長遠的關係,在打牢跨越基礎上堅持高水準;開發與保護的關係,在生態環境建設上堅持高要求;城市與農村的關係,在推進城鄉統籌上堅持高層次。“六個重點”,就是要紮實做好產業轉型、科技創新、城鄉統籌、生態環保、民生改善、體製改革等各項工作,以結構調整培育新的增長點,以自主創新占領製高點,以集約發展增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