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2 / 3)

楚熊負羈囚知罃235.知莊子以其族反之236,廚武子禦237,下軍之士多從之。每射,抽矢,菆238,納諸廚子之房239.廚子怒曰:“非子之求240,而蒲之愛,董澤之蒲可勝既乎241?”知季曰:“不以人子242,吾子其可得乎?吾不可以苟射故也。”射連尹襄老,獲之243,遂載其屍。射公子穀臣244,囚之。以二者還。

及昏,楚師軍於邲。晉之餘師不能軍245,宵濟,亦終夜有聲。

丙辰246,楚重至於邲247,遂次於衡雍248.潘黨曰:“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屍249,以為京觀250?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楚子曰:“非爾所知也。夫文251,止戈為武252.武王克商,作《頌》,曰253:‘載戢幹戈254,載櫜弓矢255.我求懿德256,肆於時夏257,允王保之258.’又作《武》259,其卒章曰260:耆定爾功261.”其三曰262:‘鋪時繹思263,我徂維求定。’其六曰264:‘綏萬邦265,屢豐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266.故使子孫無忘其章267.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觀兵以威諸侯268,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猶有晉在,焉得定功?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無德而強爭諸侯269,何以和眾?利人之幾270,而安人之亂,以為己榮,何以豐財?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其為先君宮271,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272,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273.今罪無所274,而民皆盡忠以死君命,又可以為京觀乎275?祀於河,作先君宮,告成事而還。

1荀林父:晉之正卿,時任中軍主帥,亦即三軍統帥。2先縠(hú):先軫之後。3士會:士屍之孫。4郤(xì)克:郤缺之子。5趙朔:趙盾之子。6欒書:欒盾之子。7趙括、趙嬰齊:皆趙盾母弟。趙嬰齊亦稱“趙嬰”。古人之名,單複並行。8鞏朔:又稱鞏伯。9荀首:荀林父弟。趙同:趙嬰齊兄。

10韓厥:韓簡之孫。11桓子:荀林父之諡號。12無及於鄭:謂救鄭不及。剿民:殘民。剿:絕。13“楚歸”二句:謂待楚還師再伐鄭,不為遲。14隨武子:士會。15釁:間隙。16典:法。不易:不違。17不為是征:即不征是。不征伐這樣的國家。18君:原本作“軍”,據阮元《校勘記》、楊伯峻說改。19貳:叛。20柔服:安撫順從的國家。21昔歲:昨歲,去年。入陳:討夏征舒。22今茲:今年。23罷勞:疲勞。罷:同“疲”。24君無怨讟(dú):人民對君主無怨恨。怨、讟二字同義。25經:常。指常法。26荊屍:楚兵陣之名。楚武王始為此陣法,後因以為名。荊:楚。屍:陳。27商:移徙經商者。賈:固定在某處經商者。業:事。28卒乘:士兵。卒:步兵。乘:車兵。輯:和。29奸(ɡān):犯。30屍(wěi)敖:孫叔敖。宰:指令尹。31令典:善法。32右轅:右軍視將軍車轅之指向為進退。33左:指左軍。追蓐(rù):杜注以為“追求草蓐以為宿備”,即尋求住宿所需之草蓐,不知確否。34前茅:前軍。茅:通“旄”。旗幟上以旄為飾,故稱前茅。慮無:預備應付意想不到之事。35中權:中軍謀劃全局。36後勁:後軍以精兵為殿。37象物:取法天地之物類。《國語·周語下》:“象物天地。”物:類。38戒:申敕。39舉:選拔人才。40內姓:同姓。親:支屬親近者。41外姓:異姓。舊:指貴族世家。42勞:功。指有功之人。43加惠:特加之恩惠。44旅:旅客。施舍:賜予。45服章:法,法度。服、章同義。46“貴有”二句:二句互文見義。貴賤尊卑,威儀各有等差。威:威儀(禮儀之細節)。47事時:謂興作不妨農功。從:順。48兼弱攻昧:兼並弱小昏亂的國家。昧:昏亂者。49善經:好辦法。50姑:且。經武:整頓武備。51仲虺(huǐ):湯之左相。52侮:陵。53《汋》:《詩·周頌》篇名。汋:今本《詩經》作“酌”。54於(wū):歎詞。表示讚歎。鑠(shuò):美。55“遵養”句:謂率領軍隊,攻取此昏昧者。遵:率,率領。養:取。時:此。晦:昧。56耆:攻。57《武》:《詩·周頌》篇名。58“無競”句:謂無強於周克商之功業。競:強。烈:業。59“撫弱”二句:謂攻取弱者、昧者,以建立功業。務:致力於。烈所:可以成就功業之事。60彘子:即先縠。61由我失霸:晉自文公以來,久為霸主,先縠恐自此失之。62非夫:不成其為男子漢。《說文》:“夫,丈夫也。”《穀梁傳·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63命:名。“為”原本作“有”,“帥”原本作“師”,據阮元《校勘記》、楊伯峻說改。64唯:雖,即便。

65以中軍佐濟:以中軍副帥身分率所屬士兵渡河。66知莊子:荀首。知:同“智”。67《師》棪之《臨》棽:卦象由《師》變為《臨》。《師》:《坎》下《坤》上。《臨》:《兌》下《坤》上。《師》卦之初爻由陰爻變為陽爻,整個卦象即變為《臨》卦。

68“師出”三句:此為《師》卦初六爻辭。謂師出當遵法紀,法紀不善,則有凶咎。律:法。否:不。臧:善。69順成:循法以成事。70逆為否:違反法紀為不善。71眾散為弱:《師》變為《臨》,由於《坎》變為《兌》。《坎》為眾。今變為《兌》,有眾散之象,故弱。72川壅為澤:《坎》為川,《兌》為澤,《坎》變為《兌》,有川壅之象。此二句就卦象變化而言。73“有律”句:有法紀,則軍隊指揮自如。如己:謂如己意。74且:乃,是。律竭:法紀失效。竭:窮,盡。75盈而以竭:《坎》為川,川水充沛,故曰盈。變而為《兌》,《兌》為澤,澤水易竭。

76夭:阻塞。且:而。不整:謂眾散。77“不行”句:《師》變為《臨》,象征川壅為澤,故水不流行。“之謂”原本誤作“謂之”,據楊伯峻說改。78“有帥”二句:彘子不從主帥軍令,法紀不行,莫甚於此。臨:不行。此句據初六爻辭而聯係實際情形。

79果:若。表示假設。80屍:主。81免:指免於戰死。82必有大咎:十三年晉殺先縠。咎:災禍。83韓獻子:韓厥。84偏師:指全軍的一部分,相對於主力而言。陷:深入。85失屬:失去屬國(指鄭)。戰敗,必失屬。亡師:彘子孤軍深入,必敗。86已:太。87事之不捷:如果戰而不捷。事:指戰事。之:若。表示假設。88專罪:謂元帥一人獨當罪責。專:一。89同:共。謂共同分擔。90愈:指勝於一人專罪。91郔(yán):鄭地,在今河南鄭州市北。92沈尹:沈縣大夫。93子重:公子嬰齊。94子反:公子側。95嬖人:寵臣。伍參:伍奢之祖父。96不:非。97“參之”句:謂伍參之罪大,食其肉猶不解恨。其:豈。98將:乃。99南轅:回車向南。晉軍在北,楚軍本北向。反旆(pèi):前軍調轉方向。旆:附設在旗正幅上的長帛。引申為前軍,與“殿”相對。100剛愎:剛狠。101專行不獲:欲專行而不得。102“聽而”句:想要服從命令,而不知誰是真正的上級。聽:從。103眾誰適從:將士不知聽從何人。適、從同義。104君:楚莊王。臣:荀林父。105若社稷何:謂有辱社稷。106“次於”句:楚王次於管以待令尹。管:地名,在今河南鄭州市北二裏。107敖、鄗(qiāo):二山名,在今河南滎陽市北。108皇戌:鄭卿。109未有貳心:言不敢背晉。110驟勝:屢次獲勝。111老:謂在外日久。112承:繼。謂繼其後。113於此在矣:即在於此矣。114欒武子:欒書。115“楚自”句:楚滅庸在文公十六年。116討:治。於:以。117軍實:軍中人員器用之總稱。此指將士。申儆:告誡。申、儆同義。紂之百克而卒無後:紂王曾百戰百勝,最終卻滅亡絕後。118若敖、蚡(fén)冒:楚之先君。若敖名熊儀,當周幽王之世。蚡冒為楚武王之兄。篳(bì)路藍縷以啟山林:駕著柴車、穿著破衣服開辟土地。

篳路:用竹木編的車,亦稱柴車。藍縷:敝衣。119箴(zhēn):誡。曰:以。民生:人民生活。匱:匱乏。120子犯:狐偃。晉文公的舅父。121“師直”二句:謂師出有名,則士氣高漲;反之則士氣低落。直:理直。曲:理虧。二句見僖公二十八年《傳》。122君之戎:楚王之親兵。二廣(ɡuànɡ):兩部。指東、西兩廣。123廣有一卒:每廣有兵車三十乘。三十乘為卒。124卒偏之兩:每卒由兩偏組成。偏:戰車十五乘。兩:兩倍。125初駕:先駕。126數:時。日中:正午。127左則受之:左廣便接替右廣。受:更,代。128內官:近侍之臣。序:次,依次。當:值。129不虞:指意外之事。130師叔:潘尪。楚人所尊崇者。131在楚:出質在楚。132來:謂附晉。133往:從楚。134以我卜:以晉之勝負決定是否從晉。135唯敵是求:唯為求敵(打仗)。136得屬:指使鄭歸附。137知季:荀首。也即知莊子。138原:趙同。屏:趙括。139咎之徒:招禍之人。140趙莊子:趙朔。趙盾之子。141欒伯:欒書。142實其言:即依其言行事。實:行。143長(zhǎnɡ)晉國:謂執晉國之政。144少宰:官名。太宰之副。145閔凶:指喪事。閔:憂。146不能文:謂拙於言辭。147二先君:指武王、穆王。莊王之父、祖。行:道路。148將:唯。鄭是訓定:訓定鄭國。149淹久:久留。淹、久二字同義。150隨季:士會。151文侯:晉文侯,名仇。平王東遷,文侯與鄭武公共定周室。152不率:不遵王命。率:循。153“豈敢”句:謂不想與楚交戰。候人:官名。掌迎送賓客之事。此指楚少宰。154諂:諂媚,討好。155更:改。156行人:使者的通稱。失辭:回答有誤。157“寡君”句:謂將楚軍逐出鄭境。遷:徙。158無所逃命:謂將與楚戰。159有日:日期已定。

160致晉師:向晉軍挑戰。161禦:樂伯非主帥,故許伯居中而禦。靡旌:駕車疾驅,使旌旗傾斜。摩壘:迫近敵人營壘。摩:近。162左:車左。樂伯以弓矢在車左。菆(zōu):植物的莖。此指蒲柳為杆的箭。163兩馬:整治馬飾。兩:通“淒”。飾。掉:正。鞅(yānɡ):套在馬頸部的革帶。服馬之鞅,用以固軛;驂馬之鞅,一端係於衡之中部,以防兩驂馬外逸。164折馘(ɡuó):殺敵取其左耳。執俘:生俘敵人。165角:從兩邊包抄夾擊。166興:起。167麗:著。龜:指獸背上隆起之處。古人射獵,以從背上射入、洞胸達腋為善。168以歲之非時:《周禮·天官·獸人》:“夏獻麋。”時當初夏,故曰“非時”。169禽:禽獸之總名。170膳:進膳。171止之:止其軍不複追。172有辭:善於言辭。173既:盡。174魏錡(yǐ,又音qí):魏犨之子。公族:指公族大夫。掌教訓公室子弟。175潘黨:人名。與成公十六年“潘尪之黨”非一人。176熒澤:即滎澤。在今河南滎陽市東,鄭州市西北。177顧:回頭。178獸人:官名。掌供野獸,並掌田獸之政令。給:足。179叔黨:即潘黨。180趙旃:趙穿之子。181“且怒”句:樂伯等致晉師,晉逐而舍之。182命:受命。183郤獻子:郤克。184二憾:兩個心懷怨恨的人。指魏錡、趙旃。憾:恨。185成命:既定的策略。186乘:陵。指突襲。187之:如果。表示假設。188徹:通“撤”。除,除去。189帥:率。七覆:七處伏兵。190“潘黨”二句:趙旃與魏錡雖俱受命,而未同行。191席:布席。此指布席而坐。192“楚子”二句:楚子將乘廣三十乘分為左、右兩廣,每廣十五乘。193說(tuō)駕:卸車。說:通“脫”。194養由基:字叔。楚之善射者。195“彭名”二句:楚王更替乘載,故各有禦、右。196甲裳:甲之下衣。甲:軍人所穿革製護身衣。197怒:使怒。198毬(tún)車:兵車之一種,用於屯守。199“潘黨”句:潘黨逐魏錡,猶在道路,故先見揚塵。200薄:迫。201《詩》雲:引文出自《詩·小雅·六月》。202元戎:古代大型戰車,用於衝開敵陣。元:大。203啟行:開道。204先人:先於敵而動。即爭取主動。205“先人”句:謂打擊敵人士氣。有:以。206“舟中”句:後至者以手攀舟,在舟者以刀砍之,故斷指甚多。掬:雙手合捧。207上軍未動:設伏敖前為預備,故未亂。208工尹齊:楚大夫。右拒:右翼方陣。拒:通“矩”。209唐狡:與下“蔡鳩居”皆為楚大夫。唐惠侯:唐為楚所屬小國,故《經》不書唐惠侯。210不穀:君主自謙之辭。211不克:不勝。212藉:借。靈:福。213闕:闕車。兵車名。古代列車為陣,或有疏缺,即以闕車補之。《周禮·春官·車仆》有“闕車之萃”。戰時巡遊補缺,故稱遊闕。214左拒:左翼方陣。215駒伯:郤克之子。216待諸:禦之。待:禦。諸:之。217壯:盛。218萃:集。219分謗:分擔逃跑之名。謗:毀謗。生民:使民得生。指不戰。220殿其卒:親自為上軍之後殿。221戶:止。原本誤作“屍”,據阮元《校勘記》改。222或:有人。廣(ɡuànɡ):廣車。兵車之一種。隊:同“墜”。謂陷於坑。223惎(jì):教。扃(jiōnɡ):兵車前固定軍旗或兵器的橫木。224還(xuán):旋轉,打轉。225旆:指旗幟。衡:車杠前的橫木,下有兩軛,扼於兩服馬之頸。此句謂除去旆、衡。226數奔:屢屢奔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