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談歸,以告叔向。叔向曰:“王其不終乎!吾聞之,所樂必卒焉34.今王樂憂,若卒以憂,不可謂終35.王一歲而有三年之喪二焉36,於是乎以喪賓宴,又求彝器,樂憂甚矣,且非禮也。彝器之來,嘉功之由37,非由喪也。三年之喪,雖貴遂服38,禮也。王雖弗遂,宴樂以早39,亦非禮也。禮,王之大經也40.一動而失二禮41,無大經矣。言以考典42,典以誌經43.忘經而多言,舉典44,將焉用之?”
1介:副使。2以:與。文伯:荀躒。3樽以魯壺:以魯所獻之壺為樽。4有以鎮撫王室:謂有貢獻於王室。鎮撫:安定。鎮、撫同義。5“文伯”句:荀躒示意讓籍談回答。揖:揖之使前。6明器:名器。謂重寶。明:通“名”。7薦:獻。彝器:宗廟之常器。8靈:福。指分賜。9拜戎:服戎。拜:服。使服。10“叔氏”二句:《漢書·五行誌中之上》作“叔氏其忘諸乎”。叔父:天子稱同姓諸侯為伯父、叔父。此稱荀躒為伯父,籍談為叔父,亦以同姓之故。而:其,豈。諸:之。11唐叔:唐叔虞,晉始封之君。12其:豈。分:分賜之器。13須密:即密。國名,姞姓,在今甘肅靈台縣西五十裏。14“文所以”句:文王伐密,得其鼓與大路以蒐(檢閱軍隊)。15闕鞏之甲:闕鞏國所出之甲。16參(shēn)虛:實沈(十二星次之名,晉之分野)之次。虛:次。17匡有:匡正而領有之。18襄之二路:周襄王賜晉文公之大路、戎路。戚鉞:斧鉞。戚:斧。鉞:大斧。《禮記·王製》:“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斧鉞然後殺。”秬鬯(jùchàng):以秬黍釀成的酒。此酒不和鬱金香草。秬:黑黍。鬯:黑黍所釀之酒,芬香條暢上下,故稱鬯。彤弓:漆成紅色的弓。虎賁(bēn):勇力之士。19文公受之:晉文公受周王之賜,事見僖公二十八年《傳》。20南陽:在晉山之南,黃河之北,故雲南陽。21撫征:或撫之,或征之。東夏:指齊、魯、鄭、宋諸國。22績:功。載:書於策。23土田:指南陽之地。24彝器:弓鉞之屬。25旌:表彰。車服:指所賜路車及相應的器物儀仗。
26明:彰顯。文章:指旌旗車服等器物上的彩飾,古代用以區別貴賤等級。27福祚:福。福、祚同義。登:登記。28叔父焉在:謂籍談忘其世職。焉在:在何處。29高祖:遠祖之通稱。孫伯黶(yǎn):籍談九世祖。30大政:正卿。《說文》:“政,正也。”31辛有:周太史。二子:次子。32董史:董氏世為史官。33其:殆。34“所樂”句:言必以所樂之事終。35不可謂終:不能善終。謂:以。36指太子壽卒、穆王後崩。37嘉功之由:由於嘉功。38遂:終,竟。39以:同“已”。太。
40經:綱紀。41失二禮:謂因喪求彝器,宴樂過早。42考:成。43誌:記,記載。44舉典:舉數典籍。
經
十有六年春1,齊侯伐徐。
楚子誘戎蠻子,殺之。
夏,公至自晉。
秋八月己亥2,晉侯夷卒。
九月,大雩3.
季孫意如如晉。
冬十月,葬晉昭公。
1十有六年:公元前526年。2己亥:二十日。3雩(yú):求雨之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