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國:指吳。2不信:此年夏,魯君會吳於鄫,有盟,據下文可知。3二德:指信、仁。4孟孫:仲孫何忌。5“惡賢”句:問既以季孫為賢,為何又逆其意。惡(wū):何。6塗山:即當塗山,在今安徽懷遠縣東南八裏。7玉帛:朝見時所執禮品。8字:養。9範門:邾之郭門。10猶聞鍾聲:言邾無備。11大夫諫:諫季康子伐邾。12茅成子:茅夷鴻,邾大夫。13“魯擊”句:謂邾與魯相距太近。柝:巡夜所擊之木梆。14“且國”句:謂本國自足拒敵。15茅:邾地,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北四十裏。16眾師:眾。眾、師義同。掠:掠取財貨。
17繹:山名,在今山東鄒城市東南。18益:邾子之名。19亳社:殷社。魯因商奄之地及殷之遺民,故立其社。20負瑕:魯邑,在今山東兗州市西二十五裏。21“負瑕”句:其地原本有繹地之民。22束帛:帛十端(五匹)為一束。二丈為端,二端為一兩(匹),十端為五兩,謂之一束。乘韋:四張熟牛皮。自:自行。無君命,故曰自。23弱、遠:皆意動詞。以為弱,以為遠。24馮恃:依仗。馮、恃義同。25盟:鄫之盟。26辟:陋。以為陋。27鄫衍:即鄫。28“成求”句:言成其所欲而無違逆。29賦:軍賦。30貳:敵,匹。31私:私屬。32以私奉貳:謂以邾奉魯,則魯強而吳弱,將不利於吳。33唯:願。34為明年吳伐魯《傳》。
宋人圍曹。鄭桓子思曰1:“宋人有曹,鄭之患也,不可以不救。”冬,鄭師救曹,侵宋。
初,曹人或夢眾君子立於社宮2,而謀亡曹,曹叔振鐸請待公孫強3,許之。旦而求之曹,無之。戒其子曰:“我死,爾聞公孫強為政,必去之4.”及曹伯陽即位,好田弋5.曹鄙人公孫強好弋,獲白雁,獻之,且言田弋之說6.說之。因訪政事7,大說之。有寵,使為司城以聽政8.夢者之子乃行。
強言霸說於曹伯9,曹伯從之,乃背晉而奸宋10.宋人伐之,晉人不救,築五邑於其郊,曰黍丘、揖丘、大城、鍾、邘11.
1桓子思:國參。子產之子,字子思,桓是諡號。2或:有人。社宮:社之有屋者。古代社不建屋。《禮記·郊特牲》:“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風雨,以達天地之氣也。是故喪國之社屋之,不受天陽也。”3曹叔振鐸:周武王弟,曹始封之君。4去:離開。
5田弋:田獵。弋:以繩係箭而射。6“且言”句:談論有關田獵弋射之事。《說文》:“說)一曰,談說也。”7訪:問。8司城:職同司空。宋武公名司空,固廢司空之名,改稱司城,曹或受其影響。聽政:從政。9霸說:有關霸主的事。10奸(gān):犯。11黍丘:杜預以為在今河南夏邑縣西南,似未確。揖丘:在今山東曹縣。大城:在今山東菏澤市。鍾:在今山東定陶縣。邘:亦在今山東定陶縣。此條本與下年傳文相接,為後人所割裂。
經
八年春1,王正月,宋公入曹2,以曹伯陽歸。
吳伐我。
夏,齊人取晅及闡3.
歸邾子益於邾。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癸亥4,杞伯過卒。
齊人歸晅及闡。
1八年:公元前487年。2滅曹非宋公本意,故《春秋》書“入”而不稱“滅”。3晅:魯地,在今山東肥城市南。闡:魯地,在今山東寧陽縣東北。4癸亥: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