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十四行(組詩)(1 / 2)

第一輯 蜀與 彭山十四行(組詩)

武陽雜記,或普遍真理

都江堰消失,又在彭祖山下突然出現——

對於武陽,岷江大可以無厘頭、無名帖——

成都挽留的掌紋長了三千茬,它還是把小鎮江口

作為還原的語法與邏輯。一切都在兩岸生成

——桃園荷園,美人指葡萄,李白讀書台。

那一天,我在牧馬山挖曆史,碰到一個國家的人馬;

那一天,下成樂高速,過岷江大橋,我聽到

《陳情表》的童聲,把群鳥形成旋渦,看見一群

百歲老人,正從一棵古楨楠走來。在彭山

打太極,誦國學,想玉女,真理形成普遍:

忠孝的人,多活一天,也是長壽

長壽的人,再活八百年,也是童顏鶴發……

在彭山,選擇呈現多樣,快活不是難題

讀魚記,或登彭祖山

大海退去,兩尾魚留在山中——彭祖山丘

與壽泉山溝,自此在山之海林之海雲之海

翻陰覆陽,遊弋不休。與大海臍連的

是岷江這道小小的泉眼。而

無論彭山的彭,還是彭城的彭,都是彭祖的彭……

活著多好!相愛多好!養生萬難,卻有

絕版“四術”:導引、調攝、膳食、房中。

而香樟和烏桕,正是魚兒上樹的對歌與

合誦。透過陽魚眼骨,萬物集中一處

看見風水、遠茶和道寺的哲學——

詩歌坐鶯而來,天地白雪一片

經文、丹爐、羽毛:石梯短長,喘息不再。

在此山,太極這座大海,隻能容納兩尾魚

兩尾魚,隻能放下火球與蝴蝶,放下全世界

此村讀《陳情表》,或彼村謁李密墓

從保勝鄉到鳳鳴鎮,彭山鄉鎮

在台灣教科書中振振有詞,成為家國的

統一注釋。從龍安到龍門橋

兩千歲村長鶴發童顏,念一遍“臣無祖母

無以至今日”,香檀與楨楠,以後退的

樹影,找到發藍的速度。誦一回

“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麻竹與蓬蒿,爬上

九峰的言路。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龍門寺與故居,占位與隱逸,誰比誰更先抵達

西晉的坑口?鴉有反哺,羊知跪乳——

三孔橋、脆紅李、荷花塘,此村到彼村

短短二十公裏的詞距,把一個鄉下讀書人的

表情,陳述得聲淚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