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活讓鄧一群深深地體會到城市生活對他的重要,或者說權力的重要。
農民們的日子很艱難。
麵對那些缺少文化有些甚至是愚昧的農民,鄉裏的工作很難做,計劃生育、兩上交、訂報、鄉政府辦公補貼、公糧征收,等等。有時鄉裏和農民們的矛盾到了嚴重對立的程度。鄧一群不止一次聽說,有個村的村民和鄉裏的幹部打架,鄉裏最後去了派出所和聯防隊員若幹,抓了好多人,關了一個月,矛盾最後還是沒有解決。但是另一方麵,正是由於村民的普遍文化程度很低,不懂法律,也使得鄉村幹部越發地發揮自由。他們說的話就是至高無上的規則,有時甚至到了明顯違法的程度。鄧一群和苗得康在這個鄉裏的兩個月,已經有很多村民找他們來告狀。告鄉黨委書記焦作安和鄉長夏廣連,以及副鄉長鄭瑤。苗得康聽了直皺眉頭,鄧一群也感到很揪心。但是,他們又能怎麼樣呢?這樣的現實,也是積重難返。
鄧一群是清楚農民的。他就是從農村出來的,父母、哥兄姐妹都是農民,他們的淺溥和無知,自己深有體會。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很樸素。農民們隻想過好日子。但是好日子的願望卻並不能夠得到比較好的滿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除了能吃飽肚皮外,後來並沒有得到更多的實惠。外麵的世界變化很大,而他們這裏依然如故。他們的負擔越來越重,倒是城裏人生活得越來越好。雖然他們並不了解,城市裏的工廠正有越來越多的人下崗。
土地的魅力正在農民的眼中失去光彩。
陽光燦爛的日子,鄧一群喜歡騎上自行車去各個村裏轉悠。騎車的時候,他可以忘掉各種不快、各種心理負擔。下鄉扶貧,讓他重新回到了自然。天是那樣的純藍,和城市的那種灰蒙蒙的天空完全不同。田野上一片蔥綠。村道兩邊有很好的樹木。他可以聞到泥土的那種清香。騎累了的時候,他就會停下來,和在田裏幹活的農民聊天。那些人看到他很敬畏。他們都知道他是從省城來的大幹部。他們一個個衣著破舊(自然幹活的時候也不用穿整齊的衣服),上麵沾滿了泥漿。臉是粗糙的,被風吹日曬呈黑紅色,且被刻上一道道勞累的滄桑皺紋。他們的頭發亂蓬逢的,胡子拉碴。他們的眼裏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渴望。談到現實生活,他們總是有一種無奈,體現出一種生為農民的悲哀。也許他們可以把希望寄托在下一輩的身上,讓他們好好學習,將來可以作一個城裏人,但事實上他們的孩子根本就得不到好的教育,那種寄托的希望非常渺茫。
鄧一群過去剛到城裏的時候,有一陣非常厭惡農民。盡管自己也是農村出來的,但他卻並不喜歡他們。他有點瞧不起他們。從心理上,他覺得他們是劣等的。他的哥兄們也是如此。但是他現在知道,他們的狀況是不可改變的。他們生活在那樣的環境裏,限製了他們的眼界。就像很多年前,他在回鄉的路上遇見過去的一個叫高中的同學。他記得那個叫高中的同學過去在學校裏學習成績還是可以的,但當了農民後身上的那點文化好像就消失掉了,看到他變得非常的萎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