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人類生存的需要,水利是農業的命脈。20世紀60年代,在國際上我國正處於被封鎖的時期,也是處於最困難的時期。我國人民不畏艱難,自力更生,以頑強鬥誌建設自己的國家,人工天河——紅旗渠正是我國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豐碑和縮影。60年代,林縣(今河南省林州市,為行文方便,以下皆稱林縣)人民為了改變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惡劣環境,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豪邁氣概,毅然奔赴太行山,苦戰十年,硬是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修成了紅旗渠,滋潤了54萬畝幹涸的土地,人民夢想中的神話變成了現實。紅旗渠的修建是林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生存能量的一次集中釋放,它的成功修建,改善了林縣絕大部分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促進了經濟尤其是農業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紅旗渠是林縣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與大自然決戰的勝利產物,為全國水利和山區建設樹立了榜樣,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林縣人民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還培育了偉大的紅旗渠精神。

一個民族的強盛,不僅取決於民族規模和各種物質形態的存在狀況,更取決於擁有豐富的生存智慧、遠大的理想和強烈的自我奮鬥精神。一個在最困難的日子裏,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立誌改變自己命運的群體,永遠不會被時代所淘汰,並能獲得快速健康的發展。紅旗渠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典型體現。紅旗渠的修建,立足本地條件,體現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集中展示了林縣人民吃苦耐勞、團結奮進的優秀品質和敢於改天鬥地的大無畏精神。這一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在特定曆史時期的體現和深化,凝聚著民族之魂,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紅旗渠的修建,自始至終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河南省委、山西省委的無限關懷和大力支持,周恩來總理和其他重要領導人曾多次到紅旗渠修建工地去視察、指導。因此,紅旗渠的成功修建也是黨的英明領導的結果。如今,紅旗渠已成為旅遊觀光的景點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的光芒將永昭日月。

在如今快餐盛行,什麼鈣營養、科學搭配的速食肆虐的年代裏,我們也漸漸淡忘了自己的根源,優越的生活已將我們原本旺盛的求生本能扭曲得麵目全非。很多生物學家曾預測,人類習慣了從樓房到汽車再到樓房的“懸空生活”,會在若幹年後失去肌肉的基本功能而變得臃腫不堪。如今的人類,就像是頓頓有魚吃的家養貓,優越的生活已使它們淡忘了捕捉老鼠的衝動甚至本能。不知道當真正的“2012”降臨,劫後餘生的我們靠什麼來維持生存?因此,李海紅同誌的著作《史學視角下的紅旗渠研究》,在50年後重新思考那個戰天鬥地的艱苦歲月,猶如醍醐灌頂、警鍾長鳴,其意義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