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期
主題閱讀
作者:陳鳳英
世界經濟經曆4年增速滑坡後,2014年終於迎來爬坡上行的新拐點。發達國家經濟複蘇趨勢趨強,新興市場經濟增長勢頭放緩,全球發展格局因此生變。隨著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政策,世界經濟進入“後QE時代”,全球金融經濟開始新一輪大調整。中國全麵深化改革序幕拉開,經濟增長由高轉入中速,但對世界經濟貢獻依然巨大。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將由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和以中國引領的新興市場共同牽引,全球經濟進入“雙引擎”時代。
閱讀1
世界經濟進入“雙引擎”時代
眾所周知,華爾街金融風暴將世界經濟推入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大衰退”,而後發達國家經濟複蘇乏力。尤其是,大地震與債務危機使日本與歐洲經濟先後陷入“二次衰退”,美國則因美聯儲量化寬鬆政策,經濟避免“二次探低”,但呈現“無就業”複蘇態勢。危機後,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經濟強勁反彈,成為世界經濟主要引擎。這使過去5年全球經濟雖止跌回升,但出現“單引擎”非正常發展。近年,美歐日經濟開始同步複蘇,西方輿論異常興奮,市場樂觀情緒上升。國際機構紛紛上調增長預期,認為世界經濟開始回歸“雙引擎”時代。
一、世界經濟呈同步複蘇態勢
2014年,世界經濟開始“築底企穩”,全球經濟增長麵拓寬,增長基礎開始穩固。IMF報告認為,製約世界經濟複蘇的因素在慢慢被消解,財政緊縮的拖累效應在減退,金融係統在慢慢恢複,不確定性在減少。關鍵是,美歐日經濟自金融危機以來第一次同步複蘇;歐洲經濟開始止跌回升,即使陷入債務危機的南歐國家,如希臘經濟亦出現複蘇跡象,這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以來的第一次;全球主要大國(無論是發達還是新興市場)經濟開始同步複蘇,且多數國家增長好於預期,這也是金融危機以來的第一次;全球所有地區(無論發達還是發展中)經濟增長都將好於2013年;亞洲和非洲經濟增長為全球最快,依然是全球最具活力、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國際貿易和全球直接投資(FDI)開始止滑上行,增速加快,是支撐世界經濟複蘇加快的重要因素。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納入其統計的188個國家/地區中,除4個小國經濟衰退外,其他國家/地區的經濟均不同程度增長。故此,今年世界經濟將一改過去5年由新興市場單一引擎格局,將由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共同牽引,世界經濟將回歸危機前的“雙引擎”常態,這是自華爾街金融風暴以來的第一次,確實可喜可賀。
IMF預測,今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7%,高於2013年的3%和2012年的3.1%,2015年將提升到3.9%。其中,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將分別增長2.2%和5.1%,均高於2013年的1.3%和4.7%,2015年將分別增長2.3%和5.4%。有鑒於此,IMF認為隨著各國逐漸結束財政緊縮政策並使銀行體係不斷加強,全球複蘇步伐將進一步加快。世界經濟增長加快的主要原因,是發達國家經濟複蘇障礙減少,財政緊縮的副作用慢慢消失,財政體係逐漸得到恢複,不確定性因素不斷減少。世界銀行對世界經濟前景同樣持謹慎樂觀態度,認為經過持續5年的危機陰霾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終於逐漸走出穀底。
值得欣慰的是,在危機陰霾下艱難爬行數年後,發達國家經濟終於出現樂觀行情。三大經濟體——美歐日經濟似乎擺脫衰退陰影開始同步複蘇。最難得的是,歐元區經濟終於渡過主權債務最困難的時期,歐元崩潰陰霾散去,經濟結束衰退,複蘇超出預期。尤其是,歐元區經濟增長基礎全麵拓寬,不僅僅依靠核心國家如德國,而且外圍國家如希臘和葡萄牙等,經濟開始止跌回升。歐洲經濟整體複蘇的確是歐債危機以來第一次。該地區經濟結構性和製度性問題雖遠未解決,但經濟溫和增長趨勢可預期。據IMF預測,今年歐元區經濟將增長1%,是繼2012年和2013年分別收縮0.7%和0.4%以後的艱難回升,來之不易。希臘經濟在持續6年衰退後今年將增長0.6%,其他“南歐”重債國經濟都將不同程度複蘇。而核心國家——法國經濟企穩,德國經濟趨強,意大利和西班牙經濟止跌,使歐元區“四架馬車”經濟同步複蘇,這是歐元區經濟整體趨穩轉好的關鍵支撐。
美英成為發達國家的佼佼者,美國更是一枝獨秀。失業率下降、財政赤字減少、債務上限困局緩解,以及量寬政策開始漸漸退出,將使美國經濟回歸健康發展。據IMF估計,今年美國經濟將增長2.8%,高於歐元區和日本的1%和1.7%,明年增速將提高到3%。英國雖處歐洲大陸,亦陷債務危機,但經濟未出現“二次衰退”,且增長態勢不錯,是歐洲經濟中的亮點。據IMF預測,今年英國經濟將增長2.4%,高於去年的1.7%,明年回落到2.2%,整體宏觀經濟相對穩定。
日本力推“安倍經濟學”,以極度量寬政策,慫恿日元貶值,推高通脹預期,誘導股市反彈,取得較好短期效果,經濟已4季度正增長。據IMF估計,今年日本經濟將增長1.7%,明年將滑落到1%,中長期走勢或低迷。原因是:1.日本央行雖采取類似美聯儲量寬政策,但無美元得天獨厚優勢,沒法將濫發的日元轉移到國外,讓別國承擔流動性風險;2.債務比美國嚴重,卻要本國居民承受,而美國債務的1/3購買者在海外;3.人口嚴重老齡化,且產業完全空心化,加之資源嚴重稀缺,無法像美那樣以“能源獨立”實現“再工業化”。這是“安倍經濟學”第三支箭,即結構改革難以成功的關鍵因素。美國“末日博士”魯比尼教授預言,後果可能類似雷曼兄弟破產後的情形,給全球經濟造成巨大衝擊。
國際經濟環境對新興市場極為不利,其發展麵臨內外瓶頸製約。尤其隨美聯儲量寬退出,新興市場將麵臨全球資本緊縮與國內需求疲軟的嚴峻環境,經濟增長將由高速轉為中速。但是,作為一個整體,新興市場尤其發展中國家經濟增勢依然明顯高於發達國家。據世界銀行預測,今年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將從2013年的4.8%提升到5.3%,2015年和2016年將達到5.5%和5.7%,其中中國和印度經濟2014年將分別增長7.7%和6.2%,仍是新興市場經濟的重要引擎。世行報告認為,與2003-2007年的高增長時期相比,未來幾年新興市場的增長率將下降約2.2個百分點,但較低增速並不令人擔憂。世行甚至認為,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的這一增速與其基本的可持續經濟增長速度已經很接近。
未來,全球經濟發展分化趨勢將持續。隨著發達國家經濟複蘇步伐加快,世界經濟正從“雙速複蘇”走向分化發展。從全球層麵看,發達國家經濟增速依然低於新興市場2.5至3個百分點,即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在2%和2.5%之間,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將在5%到5.5%上下;從地區層麵看,亞洲和非洲地區經濟增長明顯快於其他發展中地區,2014年兩地經濟將分別增長6.7%和6.1%,不但高於2013年的6.5%和5.1%,更高於獨聯體的2.6%、拉美的3%和中東與北非的3.3%,遠遠超過歐元區的1%;從發達國家看,美國經濟一枝獨秀,歐洲經濟止跌回升,但發展趨勢脆弱,日本經濟取決於“安倍經濟學”的成敗,一旦今年4月上調消費稅,日本經濟或曇花一現;從新興大國看,巴西、印尼、俄羅斯、土耳其等增速明顯滑落,中國經濟雖然由高轉入中速發展,但依然在所有大國中鶴立雞群。印度經濟經過幾年調整後,尤其真正實施改革後,增速將加快,因其人口優勢大,製度潛力尚未發揮。然而,在當今世界經濟中,發達國家中美國經濟風景獨好,在“金磚國家”等新興市場中,中國經濟業績最亮麗。
二、發達和新興市場共同牽引世界經濟增長
曆史上,世界經濟增長主要靠發達國家牽引,即使在新興市場加速崛起的“大繁榮”時間(2003-2007年),發達國家對世界增長的貢獻依然超過一半。然而,華爾街金融風暴以來,發達國家經濟陷入“大衰退”,而後複蘇乏力,世界經濟增長主要靠新興市場支撐,這是世界經濟史上的罕見現象。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13年貿易與投資》報告統計,以美元彙率計算,1991-2002年的世界經濟年均增長2.9%,其中69%來自發達國家,轉型與發展中國家隻為31%; 2003-2007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3.7%,發達國家和轉型與發展中國家的貢獻率分別為54%和46%; 2008-2012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1.7%,其中88%來自轉型與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貢獻度隻有12%。這與IMF統計數據差別不大。據IMF統計,過去5年(2008-2012年)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超過70%。即使在2013年,這些國家經濟增速放緩為4.7%,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達到69%(以購買力平價即PPP計算),如按美元彙率計算則高達85%(因受人民幣升值和日元貶值的影響,因中國經濟增量超過1萬億美元,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日本經濟雖增長1.7%,但日元大幅貶值使其的貢獻率為負)。由此可見,假如沒有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支撐,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或許陷入類似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難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