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海歸遭遇“國情”
今日時政
作者:錢煒
“我看起來像美國人嗎?”
“一點也不像!”
“這就對了。我的中文雖然退步了,但在全院大會上講話,我寧可用詞不標準,也從來不夾英文單詞。我在這方麵非常謹慎,就是不要讓大家覺得我是個美國人。”
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裏,盡管徐韜談論的是他最近的一段不愉快的經曆,但是他聲音不大,語調平緩,說話一直不緊不慢,唯一的情緒流露隻是皺皺眉頭。這位美籍華人穿一件藏藍色的外套,上麵沒有任何品牌標記。穩重內斂的氣質,看起來更像是一名體製內的“幹部”,而不是一位在美國生活過25年的公司高管。
2008年前後,北大醫學部為了讓當時的口腔醫院(也是口腔醫學院)走出發展的低穀,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尋找院長的合適人選。醫學部的領導物色到了徐韜,並向他表示“如不出意外,希望能做滿兩個任期”。曾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主政北大口腔醫院的中華口腔醫學學會名譽會長張震康也認為,“如果在院外找到一名有能力、有作為的人才來掌舵,起碼要給他1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使醫院有個徹底的轉變。”
徐韜接到邀請後很動心,但要做出選擇卻有點難:當時,他已躋身於美國前5%的富裕階層,住著花園別墅,連自己的小貓生病了公司都負責給看病。如果回國,各方麵都會有非常大的落差。一位在美國的校友幫他列舉回國後的弊端:“第一,經濟上受損失;第二,身體健康受影響,畢竟國內應酬多、工作繁重;第三,生活上也受影響,兩地分居,缺少家人照顧;此外,還總會被當做外國人看,受到‘歧視’。”
但徐韜一直有心回報母校。女兒一句話道破天機:“你從來就沒有覺得自己是真正屬於美國這塊土地。因為你的根不在這裏。”最終,徐韜於2009年接受母校邀請,辭掉在美國的高薪工作,全職回國擔任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並入選中組部“千人計劃”。
去年9月2日,在徐韜的第一個合同聘期滿5個月後,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常務副主任柯楊找他談話:“我們不能再聘任你了,雖然你是‘千人計劃’引進的人才,但是由於你的身份(國籍)問題,不宜再當院長。你可以到學校來做點什麼,也可以在口腔醫院看看能做什麼,或是你自己看著幹點什麼。”柯楊強調,這是“正常的換屆和調整。”在2013年9月24日新院長的競聘答辯會上,柯楊又表示,“他(徐韜)不能連任,是根據國家對外籍人員的有關規定做出的……這並不代表是對徐韜院長和他領導的黨政團隊的否定。”
而在徐韜看來,這一決定既不符合他當初被聘用時學校的承諾,也有悖於聘任合同規定的條款。他的美籍身份四年來一直沒有改變過,如果由於身份問題就不能繼續擔任院長,這讓人難以理解和接受。徐韜表示,不反對正常的換屆,但對此次換屆程序存有疑問,對整個過程的操作不能認同。他將繼續等待北大對他的下一步安排。
得知徐韜不再續任的消息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是不是因為他推行了什麼改革失敗了?徐韜說,“我都沒覺得我在做改革。”他知道自己作為一名“空降”院長,上任後保持穩定是首要目標。
新院長上任,照正常程序,醫院的中層領導應該同時換屆。但他並不著急,而是先花了一年時間了解全院情況,找每一位科室主任談話。“美國人”的標簽,也令徐韜處處“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在不得不出席的應酬場合,他硬著頭皮跟人喝酒。“如果我不喝,人家就會說我以美國人自居,擺架子、不合群。可如果我喝了,他們又會說我一個美國人也不過如此”。在他就職一年的述職報告會上,北大醫學部的一位領導曾欣慰地說,徐韜終於安全著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