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色列的“摩西”何日再來?(1 / 2)

以色列的“摩西”何日再來?

人物

作者:和靜鈞

1月13日,以色列為前總理沙龍舉行國葬。以色列藍白兩色的國旗整齊地包裹著沙龍的靈柩,靈柩放置在寬大的黑色大理石基座上麵。

沙龍的靈柩由8名將軍扶靈,從耶路撒冷的以色列議會廣場運送到南部內蓋夫地區沙龍家族的錫卡莫爾農場,按照猶太人傳統習俗,沙龍埋葬在他已故妻子莉莉的墓旁。

推土機

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講,沙龍恐怕是個不太熟悉的人物。若說熟悉,大概隻是“巴勒斯坦的屠夫”、“推土機”等以中東戰爭為背景的強悍軍人形象。事實上,沙龍被世人所尊重,最大的原因在於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推進了以巴和平。

沙龍8年前“突然缺席”於政治舞台,沙龍是在差不多處於植物人狀態8年後於今年1月11日去世的,享年85歲。

2005年底,一次輕微的中風襲擊了沙龍總理,沙龍沒有當回事,詳細的醫學檢查還發現沙龍心髒膈有個先天性小洞,1個月之後,更猛烈的中風擊倒了沙龍,沙龍被宣布“永久失去履職能力”,處於深度沉睡的植物人狀態。這之後,他除了2010年被短暫地送回家裏之外,一直就在軍方康複醫院裏治療。

沙龍缺席8年,巴以關係停滯8年甚至倒退回到了上世紀80年代。盡管沙龍的繼任人,不論是前進黨的奧爾默特,還是數度出任總理的利庫德集團的內塔尼亞胡都非常努力,但都證明不是一個像沙龍一樣,既能強硬地保障以色列利益,又能與巴勒斯坦展開有效和平談判的政治強人。

他的2005

在2005年9月17日召開的聯合國60周年峰會上,當沙龍作完主題為“巴勒斯坦人有權建國,以無統治巴民意願”的發言時,台下響起了久違的掌聲,更讓人們激動的是,一向水火不容的巴勒斯坦代表居然沒有離場,而是耐心地聽完了沙龍的演講。

之所以會有全新的收獲,是因為以色列已經準備好了幾項足以讓世人尊敬的大禮。2005年9月11日當以色列國旗在加沙降下之際,就標誌著以色列朝著“土地換和平”的路線圖成功邁出了一大步,而國內最高法院幾項令人矚目的判決讓世人看到以色列國家尊重法治維護正義的精神,沙龍本人所率領的領導團體則與國內激進右翼團體鬥智鬥勇,成功扼製了以色列國內激進勢力的擴張,這與阿巴斯治下的巴勒斯坦對名目繁多的反猶太激進組織管製不力、約束乏術成了鮮明比對。

現代摩西

沙龍以往的曆史,是令人沮喪的,單就傳聞中的青年時期手刃60多名巴勒斯坦平民的醜事,就足以讓沙龍在世人麵前擺脫不掉劊子手的形象。

就是他,在2000年執意率領軍警強闖被巴勒斯坦人視為聖地的耶路撒冷聖殿山,引發巴以之間新一輪血腥衝突。然而,也就是他,正把中東和平帶入一個令人期許的佳境,活脫脫就是一個“和平締造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