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精神淨土裏的藝術
思與想
作者:陸永健
張鈞1973年生於湖北鍾祥。鍾祥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有文字記載的曆史長達兩千七百多年,曾造就了宋玉、莫愁女等一批影響深遠的人物,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張鈞自幼學書,十九歲開始師從穀有荃學習篆刻,二三十歲就分別加入了中國書法家協會和西泠印社。他是個極富天賦的書法篆刻家,鑒賞他的作品就會發現,他想表達的不僅僅是漢字的組合美與線性的和諧美,而是在有限的空間裏盡情描述一個世界,縱橫捭闔,大有乾坤。
在這本書裏,我們可以看到張鈞深厚的修養和紮實的功底,展現出他對書法篆刻知識獨特、係統及精辟的見解:張鈞學習書法篆刻,跋“三代”,涉“春秋”,端《散氏盤》,舉《毛公鼎》,敲《石鼓》,砌《瓦當》,學《說文解字》,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在神采上力圖追尋魏晉以來書法藝術的人文精神;在表現形式上,虛實相生,計白當黑;在筆法上,嚴謹飽滿,婉轉圓通;在刀法上,衝切並用,收放自如;在傳承和創新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語言。
藝術家的藝術語言形成,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境界高,二是學養深,三是技能強;同時還要傾注情感,有感而書,使作品富有深刻的思想及時代精神,如著名的《蘭亭序》《祭侄稿》等。張鈞精意覃思,他在《當代名家印譜·張鈞卷》裏說:“線條帶著我的生命的韻律在奔突、回轉,我沉浸在快意的衝切之中而忘乎所以,每次從紙上掀起新成的印稿時,總是閉氣凝神,喜悅漸漸從心頭化開,至胸腹、至四肢,最終化掉軀殼,隻剩靈魂。”他帶著朝聖般的情結,在桃花源般的精神淨土裏“遊於藝”,為靈魂的喜樂而書、愉悅而刻,從而給他人帶來美的享受,淨化人的心靈。
2007年春,謝輝旺招了一幫書法篆刻家到武夷山采風,張鈞也在其中。看其表,胸襟豁達、率真豪放,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觀其裏,他學書十分刻苦,創作非常認真,經常通宵達旦。從2005年起,張鈞除了自己創作外,還在自己的工作室帶學生。八年來,他共培養學生三十多人,其中,十七人次的作品分別入展中國書法家協會和西泠印社舉辦的各種展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從風格上看,篆刻可分為工整、寫意和半工半寫三類;從審美方麵來說,可分為內斂、豪放和半斂半放三類。張鈞追求的均屬第一類。篆刻難在書篆,妙在用刀,貴在達情。隻有對印稿精心設計、千錘百煉,使篆法、章法、刀法和諧統一,才能達到詩化的境界。觀張鈞的篆刻作品,線條瘦勁、挺拔、爽利,自然活潑,剛柔相濟,極富力感,既見刀又見筆;曲中寓直,左盼右顧,含而不露,渾厚古拙,動中寓靜,天真爛漫。
張鈞創作的題材多源於生活,因此他的作品總能高於生活,同時在敘事的過程中蘊含了對人生、藝術、宗教、信仰等的理解,既傳承曆史又有著時代的烙印。如作者通過“人有厚德”的邊款“人有厚德,無問小節。人有大舉,無訾小故”,對“厚德載物”賦予了新的涵義。又如“天地合陰陽順”的邊款:“天地合而生萬物,男女合而生娃娃兒。”幽默中富有哲理。再如“稻田深處草蟲鳴”的邊款“日頭黃,農夫忙,汗滴腳下鋤頭揚。稻花香,蟲兒唱,一派田園好風光”,通過描述他童年的趣事,折射出他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