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裏在美國敲鍾的那些日子,朋友圈似乎都在刷馬雲。這在勤妹子看來,除了勵誌也沒什麼值得反複大刷特刷滴,畢竟馬雲的圈子跟自己沒有半毛錢關係。做微商,混圈子很重要。酒肉朋友最後也是酒肉場上散。混圈子首先要看對象,要勇敢地去抓住圈子裏的“頭兒”、領袖人物;其次要看時機,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要抓住機遇勇敢表現,讓人欣賞你,看好你。當然,自己的修養也很重要,要多給自己充電,否則話不投機三句多,有機會也抓不住。經常聽大師們告訴小白,混圈子是為了什麼?兩個字:轉化!不要為了混圈子而混圈子,混圈子是為了整合資源,轉化為商業價值。不會轉化,你就白混了。勤妹子的圈子不大,自然混起來也不難。關於混圈子的那些方法論,在勤妹子手裏,略知一二就夠用了。要會混圈子,還要會維護圈子。如何維護圈子?必須學會利益捆綁!像勤妹子這樣不講技巧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大家都是好玩,產品好,又好玩,利益共享,沒什麼風險,大夥都一身輕鬆笑看朋友圈風起雲湧。老李的交際圈比起勤妹子來,就要豐富得多,三教九流都有。老李有個朋友,是個性格古怪的人,宣稱他永遠也不會用微信,理由是怕朋友圈裏那些莫名其妙的人。老李自己也不知道這樣的決絕者有多少,隻知道有些人會時不時清理微信裏的好友。有人以“年齡到了,必須要低調”刪除朋友圈裏的好友,恐怕隻是一個說辭,真正的理由是“我有權利選擇朋友”。可“選擇的權利”真能簡單實現嗎?貌似開放的朋友圈,頻頻上演著限製與反限製的悲喜劇。作為一種社交工具,微信號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或多或少與他人有著關聯。按照著名的人際交往理論,隻要通過6個人,你就能找到任何一個你想找的人,那麼,通過6個人的朋友圈,你會發現什麼?在朋友圈這個編織細密的關係網裏,做微商的勤妹子,跟擁有百十萬粉絲的自媒體大咖老李,是絕對平等的,似乎都隻是一個可以被忽視卻又無法逃脫的小紅點,它以不斷閃爍的方式,顯示自己的存在。每個人都可以是主動的,也是被動的,一旦創建微信號,就進入了這個令人糾結的圈子。老李不知道那個性格古怪的朋友是否真的有勇氣和毅力拒不接受別人要求加為好友的邀請,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拒絕你所認識的人,總有些惴惴不安。因為很少有人不去主動邀請別人,而當自己的邀請得不到回應時,心裏不免猜想:他(她)為什麼不理我?當然,也有更為“機靈”的辦法,不拒絕別人的邀請,卻給對方設置權限。勤妹子記得在一次同學聚會時聊天,那個曾經的同桌就發現自己被人“黑”了。不是真正的拉黑,隻是他看不到對方的朋友圈。當大家聊到當年的班花,說她最近正在西藏旅行,一路曬恩愛照之時,他居然不合時宜地問:你們從哪兒看到的?有人壞笑著看了他一眼,你的朋友圈裏居然沒有你的前“女神”嗎?“有啊,可我沒看到啊!”話一出口,他就尷尬了,有些後悔了。勤妹子並沒完全搞懂老李為什麼說朋友圈是一個怪圈。其實,朋友圈就是這樣朦朦朧朧、若即若離。你是我的“好友”,但你看不到,也進入不了我的朋友圈;我可以和你聊天,說我想說的話,但我以“設限”的方式屏蔽了更多信息。相比於果斷“拉黑”,這是一種留有餘地的客氣拒絕,有些人並不知情,有些人心知肚明;有些人為此惱怒;有些入淡然接受。若說完全沒有芥蒂,有些自欺,果真為此大動幹戈,倒顯得沒有心胸。勤妹子是一個很純粹的女子,在她的朋友圈裏,既沒有屏蔽領導,也沒有屏蔽父母。而這兩種關係是遭屏蔽概率最大的人。誰沒個領導呢,哪怕隻是小小的部門領導要求加你為好友,你多半不能拒絕。通過認證的同時,難免惴惴不安,除非你在朋友圈裏隻談工作不談生活,不然,偶爾的那些小牢騷,小心思,小動作,小謊言,豈不都暴露在上司的眼前?想要保留一點兒隱私,隻能將他們“請”出朋友圈。這種屏蔽,有著某種意義上的相互體諒和心照不宣,如若碰上某位不識趣的上司,問一句“怎麼從來不見你在朋友圈裏說話”,便足夠考驗你的應變力和智商。父母就更不必多說了。上一代人藏日記、藏小紙條、藏情書的遊戲,如今演變成朋友圈裏的“躲貓貓”。父母被“拉黑”的感受肯定不好,你又很難去跟他們解釋清楚,親情麵前,大道理往往不管用。其實,幹涉越多,越關注子女朋友圈的父母,往往越容易遭遇屏蔽。萬能的朋友圈啊,貌似開放,卻頻頻上演著限製與反限製的欣喜與惆悵。比較有意思的是,勤妹子有天心情不好就屏蔽了一批雞湯黨。結果很久以後,突然冒出來一個不怎麼有印象的人給她微信留言,說美女我怎麼看不了你的朋友圈啊?我正要找你買蜂蜜呢。勤妹子趕緊打開設置撤消了對他的屏蔽,並給他發貨的時候贈送了小小的禮物。從此,勤妹子不再輕易使用微信賦予每個人的屏蔽、刪除、拉黑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