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給最好的花兒點個讚(1 / 1)

今年的春天來得早,天氣相當好。老舅說,雖然蜂農不是種植莊稼的農民,但也算得上是個靠天吃飯的行當,每年啥時候去哪,都得看天氣。天氣好壞不但決定了花期的早遲,也決定了蜜蜂的繁殖情況,冬天天冷蜜蜂的繁殖也會受影響,如果春天來得早,氣溫升溫快,蜜蜂家族就能很快“人丁興旺”起來,隻有當蜜蜂達到了一定的數量,舅舅他們才會布點采蜜。勤妹子根據舅舅所說的這種經驗,在知乎上回複了一個類似的問題,問題問的是蜂農們是如何確定趕花路線的?他們怎麼知道哪裏的花開得正盛?其實這個問題真的還不是一句兩句都能說清楚的,勤妹子根據自己的理解參與了一段。按照勤妹子自己的理解就是,蜂農們在常年的趕花過程中,算得上已經構建起了一個完整的信息鏈條。第一條就是經驗,多年的趕花經曆,他們總體上對全國從南到北各個地方的花期都了然於胸。其次是多年的趕花過程中,他們和一路上的當地農民都會建立並保持聯係,可以說是在各地都安排好了觀察哨。還有一點就是,蜂農們相互之間都會互通消息,蜂農間的協作無處不在,在考察采蜜點這個問題上,如有需要,他們會安排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蜂農先前往,確定好地點後安營紮寨準備迎接“大部隊”,其他蜂農則會幫著帶上他的蜂箱一起前往。老李感歎說,各行各業都進入團隊作戰時代了啊!這樣的團隊作風,蜂農們可不是從蜜蜂行業什麼教科書那裏學來的。勤妹子能體諒,其實風餐露宿是辛苦的,但從跟舅舅交流的語氣中,感覺其中充滿著期待。舅舅們就是這樣一群心中充滿向往和希望“蜂子”。晚上,勤妹子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表哥發了一條放蜂窩子的照片,說明文字是“天氣很好,晴朗朗吹著暖暖的微風,點個讚!”勤妹子也在下邊跟了一個讚。勤妹子幾分好奇幾分關心的問表哥,像你們這樣長時間居無定所,逐花而行,在路上一般都吃些什麼呢?表哥說,你猜呢?勤妹子說應該跟我們出去露營、燒烤不一樣吧,我們出去露營一般都會帶上一大堆零食,薯片、水果、各種肉片、燒烤架,都是方便美食。表哥說,他們在趕花路上,一樣也會為吃啥做大量準備,柴米油鹽樣樣都要帶齊,甚至他們還會從家鄉帶上幾塊臘肉和幾包香腸。但他們養蜂人逐花而居,帶的東西再多也不夠吃幾個月,也需要買菜,買菜對養蜂人來說,是件充滿了驚喜的事情。為什麼這樣說呢?勤妹子問。表哥接著說,因為牧蜂營地離農家不遠的時候還好說,帶上一罐蜂蜜,就能換到一堆新鮮天然的蔬菜,遇上慷慨的人家,還會摘一籃子現季的水果。甚至有些好客的主人,還會邀請舅舅他們到家裏吃一頓。不過,一般不會隨便去吃的,雖然風餐露宿,但也算是有自己的家一樣,哪能隨隨便便就到別人家去吃呢,除非是遇上以前趕花路上就認識的老朋友。但如果營地太偏遠,買菜就變成了一件很麻煩的事,比如去年到陝西鳳翔的秦嶺山區采百花蜜和槐花蜜,附近都沒有什麼人家,隻能騎摩托車去最近的集鎮,早上出去買菜,下午才能返回,既耗費時間又辛苦。不過老天總是公平的,有一次買菜路上,遇上了一個當地的老人家,老人家的苞米地老是被野豬騷擾,一怒之下就下了幾個“套”,沒想到套住了七八隻野豬。那頓野豬肉成了舅舅們趕花路上難以忘懷的美味。表哥很少打字,一般都是語音,一段一段的說,勤妹子都插不上嘴,一般是簡單的打些文字發過去,保持著互動的節奏。表哥說,除了買菜,他們也會就地取材,山區盆地的折耳根、蕨菜,山區林子裏的野生木耳、蘑菇,陝北的野苦菜、薺菜,甘南的野蒜、灰菜,趕花路上都隨地可見,各地的水果,特色食品也都可以嚐個遍。不過對於趕花人來說,最美的一餐,還是在早春的午後,能在花海中的養蜂營地裏,吃上幾塊家鄉的臘肉,喝點驅寒的小酒,伴隨著蜜蜂嗡嗡嗡的勞作聲,在陽光底下再打個小盹。表哥所說的這些,讓勤妹子覺得簡直太幸福了,表哥也許不能理解,這些原生態的美食,相對於吃貨們來說,那是多大的口福啊!一天又一天的,溝通著不一樣的蜂情,重複著一樣交流互動。勤妹子除了代表蜜友們關注著期待的新鮮蜂蜜和花粉,追尋著舅舅們的足跡,繼續刷著微信微博,還一邊祈禱著,非常希望舅舅們一路平安,每天都有快樂幸福的消息。等舅舅們趕花回家的那天,將帶回那遠方花海的甜蜜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