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勤妹子看了幾篇內容差不多的文章,都在分析未來什麼行業會火。很多人在分析行業麼?這些做分析的人靠什麼賺錢呢?同時也有很多的人都在找行業,哪一行前景看好,容易賺錢呢?老李說,別看那些吧,看多了就分不清自己適合哪一行了。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那麼一部分人,他們不是找行業,也不想著顛覆,他們就踏實的模仿行業第一名的就夠了。還真的別說,還真的有人賺到了,這不,群裏就有一個人,真的是很多很多東西都不懂,可以說真的是屬於電腦小白那種,哪怕隻是問什麼叫鏈接,他肯定說這個太深奧了。但是他卻能真的賺到錢,而且還能賺得很舒服。為什麼呢?勤妹子有時就愛刨根問底。應該說也沒啥秘訣,就是願意放下自己,然後從小事一點一點的做起。沒本事就真的不必想著去創新,就是模仿別人就夠了。好比有人還吐槽說騰訊不創新呢!騰訊不是很賺錢嗎?別想複雜了就行,想著賺錢就行,想著有結果就行,至少在生意很小很小的時候,不能老想著去創新。那靠賣什麼的呢?群裏這個朋友是賣舞台燈光調理的。因為他以前在酒吧裏上班,專門調整那個舞台燈光的。現在沒做了,直接自己錄製教程教人家做舞台燈光的條理。其實,你要是懂得理發,你把他錄製了,肯定也是可以賣得出去得。上次有個朋友得朋友,他家是開饅頭店的,結果錄製幾個視頻,教人家這麼蒸饅頭,不懂還可以打電話問,也賣得很好。因為世界很大,真得有人就想學蒸饅頭,但是又是蒸不好,蒸不成的,有人指導,很快就成功了,哈哈嘿。很古老的理論認為,轉行要謹慎,不熟悉的生意不能做。時代不同了,行業算個啥?跨轉一個行業就如同構架一個故事那麼簡單。微商們通過快樂講故事的方式,自由分享經驗,探討資源整合,在不知不覺中開展跨界合作。更有意思的是,勤妹子覺得即便講故事也不再是故事本身,而是新的生意原型。老李把勤妹子這種體驗擴展開來,成了這個樣子的表達,一個好的故事可以製作圖書、改編電影、改編遊戲,成為商業符號和大眾消費品。在開放循環的氣氛中,故事是圓心,內容是根基。如何講故事,如何賣故事是更多牛逼微商麵對的主題。老李讀過一本書,名字叫《故事動物》,講述了人與故事的關係。該書作者認為,人的一個特點就是通過各種故事來生活。人是能講故事、聽故事的猴子。比如一個動漫,隻是簡單幾何形狀的動態,有人卻能演繹出一個故事。人們有時會情不自禁地表現這種演繹能力。傳統觀念認為,故事屬於文化範疇,不屬於科學、自然,故事來自文化,受到文化影響,反過來又影響文化,但它是人類自然組成的一部分。孩子用本能的方式講故事,我們不用教,即使我們長大了,也離不開這樣一個虛幻和想象的世界。老李寫這本微商故事,難道也源於這本書的啟發麼?如何使故事獲取關注?老李提出,人每天在想不同的小故事,這是一種本能,但要使其集中於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要有說服力、讓人感同身受。人的大腦機能會使人認同一些看上去假的東西。因為藝術有感染性,藝術的“病毒”可以傳染到你身上。“人物+問題+危機困難+如何化解”,很多故事是沿著這樣的思路走的,但一些好故事可能不走這條路。比如一個人一生中最慘的一天,會是一個好故事素材。但故事不管怎麼寫,最終要說明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不是說新的講故事方式一出來,原來的敘事方式就不再受歡迎,現在人們希望在有限的時間裏閱讀更多的故事,這其實是最大的變化。在營銷理論界,一些“跨界”的高論都似乎在演繹,行業越來越不算個啥。微信轉發中就足以可以思考種種新的啟示。